民初“稽勛留學生”名額共100餘人,當時臨時稽勛局因財政困難,決定分三期派遣。但不久二次革命失敗,一部分留學生未能成行。第一批“稽勛留學生”有任鴻雋、宋子文、張競生、譚熙鴻、楊銓等人。“稽勛留學生”的派遣,使留學異化為論功行賞的一種手段。 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撤銷後,一部分原先跟隨孫中山打天下的革命黨人隨之隱退。有的認為過去忙於革命,未能盡力於學,現在民國建立,應該學點真實本領,將來好從事建國工作。有的則厭惡黨派間的權利之爭,標榜要“自力於學”。因此就有了“稽勛留學生”的由來,因為這批留學生多為有功於辛亥革命的青年,或為對辛亥革命有功人士的子弟。他們出國留學雖由國家提供公費,但不歸教育部按一般留學生辦理,而由臨時稽勛局按“酬勛”辦理。他們當中不少本來就是留學生,因回國參加革命耽誤了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