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負泥蟲

稻負泥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稻負泥蟲
  • 拉丁學名:Oulema oryzae Kuwayama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鞘翅目
  • :葉甲科
  • 分布區域:中國各稻區均有分布,在山區或丘陵區稻田發生較多。
形態特徵,生活史,綜合防治措施,藥劑防治,農業防治,

形態特徵

稻負泥蟲屬鞘翅目,葉甲科。成蟲體長4-5毫米,頭和複眼黑色,觸角細長,達體長一半;前胸背板黃褐色,後方有1明顯凹縊,略呈鐘罩形;鞘翅青藍色,有金屬光澤,每個翅鞘上有10條縱列刻點;足黃褐色(圖2)。卵長橢圓形,長約0.7毫米,初產時淡黃色,後變黑褐色。幼蟲有4齡。初孵幼蟲頭紅色,體淡黃色,呈半個洋梨形,老熟幼蟲體長4-6毫米,頭小,黑褐色;體背呈球形隆起,第5、6節最膨大,全身各節具有6-22個黑色瘤狀突起,瘤突均有1根短毛;肛門向上開口,糞便排體背上,幼蟲蓋於蟲糞之下,故稱背屎蟲、負泥蟲(圖3)。蛹長約4.5毫米,鮮黃色,裸蛹,外有灰白色綿絮狀繭。
稻負泥蟲成蟲。稻負泥蟲成蟲。
稻負泥蟲幼蟲稻負泥蟲幼蟲

生活史

每年發生1代,以成蟲在背風向陽的稻田附近山坡、田埂、堤岸或塘邊等雜草間或根際土內越冬。第二年,越冬成蟲在3-4月出現,先群集在溝邊禾本科雜草上取食,當秧苗露出水面時,便遷移到秧田為害。卵常產在近葉尖處。幼蟲孵化後在早晨或陰天活動,咬食秧苗葉肉,殘留表皮,葉片受害形成縱行透明條紋,葉尖漸變枯萎,嚴重時全葉焦枯破裂。4-5月幼蟲盛發,為害早稻本田。5月底6月初開始化蛹,老熟幼蟲脫去背上屎堆,分泌白色泡沫凝結成繭,在裡面化蛹。6-7月成蟲大量羽化,新羽化的成蟲當年不交尾,取食一段時間,入秋後遷飛到越冬場所。成蟲壽命可長達一年,每隻雌蟲能陸續產卵約200粒。卵期7-8天;幼蟲期15-20天;蛹期10-15天。

綜合防治措施

藥劑防治

目前防治稻負泥蟲仍以藥劑為主。根據田間調查以成蟲大量交尾而尚未離開秧田時,施藥效果最好;本田期施藥則掌握在幼蟲盛孵期。主要的藥劑有:
(1)粉劑:25%敵百蟲粉,每畝用3-4斤;或菸草粉4斤拌消石灰25斤,在晨露未乾時撒施。
(2)液劑:50%殺螟松800倍液;或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
(3)藥用植物:鬧羊花、蒜藜蘆、狼毒雷公藤馬桑葉等,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法是先將這些植物曬乾研粉,拌和石灰或草木灰撒施,施藥量可在用前試驗。

農業防治

冬季結合積肥,剷除田邊、溝邊雜草;或在水源方便的地方,秧苗生長高度未超過田埂時,引水入田浸沒秧尖,並散草稈浮在水面,使成蟲附集其上,然後撈集殺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