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負泥甲

稻負泥甲

成蟲體長3.7~4.6mm,頭、觸角、小盾片黑色,前胸背板、足大部分黃褐色至紅褐色。鞘翅青藍色,具金屬光澤,體腹面黑色,頭具刻點,觸角長達身體之半,前胸背板長大於寬。小盾片倒梯形,鞘翅上生有縱行刻點10條,兩側近平行。長橢圓形,初產時淺黃色,後變暗綠至灰褐色。幼蟲共4齡,頭小,黑褐色,腹背隆起很明顯。蛹外包有白色棉絮狀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稻負泥甲
  • 外文名:Oulema oryzae
  • 類別:植物
  • 分布:東北
分布及為害,生活習性,發生規律,防治方法,種群分布,

分布及為害

稻負泥甲(Oulema oryzae)主要分布在東北及中南部稻區。成、幼蟲食害葉肉,殘留葉脈或一層透明表皮,受害葉上出現白色條斑或全葉發白枯焦,嚴重時整株枯死。
稻負泥甲
稻負泥甲成蟲

生活習性

年生一代,以成蟲在田埂、渠邊、塘附近背風向陽處越冬。翌春,越冬成蟲先在禾本科雜草上為害,4月下旬至5月上旬,當水稻等秧苗露出水面時,即遷移至水稻上為害,把卵產在葉面近葉尖處,少數產在葉背和葉鞘上,卵聚產,一般2一13粒排成2行;初孵幼蟲多在心葉內為害,後擴展到葉片上,幼蟲怕光,喜歡在早晨有露水時為害,晴天中午藏在葉背或心葉上,末齡幼蟲把屎堆脫去,分泌出白色孢沫凝成繭後化蛹在繭內。5月下旬一6月上旬進入幼蟲化蛹盛期,以成蟲於8月上旬後越冬。雌成蟲壽命309—328天,雄蟲245—277天。成蟲交尾適溫16—22℃,相對濕度80%,雌性能重複交尾,雄性則不能。第1次交尾時間9—16時,第2次18—23時,日均溫高於15℃開始產卵。

發生規律

每年發生1-2代。在江蘇儀征、浙江嘉興、貴州、四川等地,每年發生1代。江西南昌等地區每年發生2代。一年發生1代區均以成蟲越冬;一年發生2代區除多以成蟲越冬外,尚有若蟲越冬。越冬場所多在背風向陽的山坡、田埂雜草的根際、土縫、石下、落葉間、樹皮下、禾蔸叢等處。一年發生1代區越冬代成蟲於5~7月先後遷入稻田,7月中下旬為產卵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進入盛孵期,9月上旬進入羽化盛期,羽化後10天左右開始尋找越冬場所越冬。
一年發生2代區,越冬代成蟲於5月中下旬遷入稻田,6月上旬至7月中旬進入產卵期,一代若蟲於6月中旬至7月中旬末孵出,7月中旬至8月中旬羽化,8月初至9月中旬產卵;二代若蟲於8月上旬至9月中旬末孵出,8月末至9月下旬羽化,10月中下旬開始越冬。上年暖冬且當年夏季乾旱少雨的年份,稻負泥甲的越冬死亡率低、發生量大,其為害也較重。播種早、插秧早、生長旺盛、沿堤埂、沿山丘及抽穗早的稻田發生量較大,受害也較重。田畔雜草叢生的稻田,發生量一般較重。

防治方法

冬春結合積肥,剷除田邊、溝邊、埂邊、堤坡、山坡等處雜草,用作燃料,或作漚肥使用。清潔田園,冬耕春耙消滅越冬蟲源。惡化越冬場所。對山崗、坡地的果樹和林木,冬前套用石灰水塗白,以惡化稻負泥甲等害蟲越冬場所的生存場所。幼蟲始發後把田水放乾,撒石灰粉,然後把葉上幼蟲掃落田中,也可在早晨露水未乾時用苕帚掃除幼蟲,結合耕田,把幼蟲糊到泥里。在稻負泥甲產卵盛期,每隔4天灌深水1次,共灌2~3次,以達到悶死稻負泥甲卵之目的。人工捕殺。趁清晨、傍晚和陰天在稻田四周人工捕殺稻負泥甲成蟲、高齡若蟲及其他害蟲。
當百株有卵1~2塊或百株有卵10~20粒,或百株有低齡若蟲5~10頭的田塊,均應列為防治對象田。藥劑防治適期應在1~3齡若蟲期。每隔7-10天用藥1次,並應交替選用農藥種類。可噴灑下列藥劑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
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
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
25%喹硫磷乳油1000倍液;
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

種群分布

主要分布在東北及中南部稻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