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真菌毒素積聚及產生菌多樣性研究

稻米真菌毒素積聚及產生菌多樣性研究

《稻米真菌毒素積聚及產生菌多樣性研究》是依託華南農業大學,由劉承蘭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稻米真菌毒素積聚及產生菌多樣性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劉承蘭
  • 依託單位:華南農業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糧食真菌毒素污染是一個世界性問題,危及人畜健康。稻米是我國居民最重要的主糧,至今沒有對我國稻米真菌毒素積聚及發生趨勢、產生菌分布和多樣性進行過系統研究。本課題擬以黃麴黴毒素B1(AFB1)、伏馬毒素B1(FB1)、赭麴黴毒素A(OTA)等三種重要毒素為研究目標,建立稻米痕量真菌毒素檢測方法,研究我國稻米真菌毒素積聚及發生趨勢;利用PCR-DGGE技術結合分離培養與形態鑑定的方法,對我國稻米真菌毒素產生菌的分布和多樣性進行系統研究;研究真菌產毒環境條件(如水稻品種、農藥、微量元素、微生物、溫度、水活度等)及環境因子調控真菌產毒的機制,最終闡明我國稻米真菌毒素積聚的生物和環境基礎。項目研究結果將為稻米真菌毒素污染的風險評估提供依據,為真菌毒素污染控制提供參考和新思路,對保障我國稻米及食品安全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結題摘要

稻米是我國大部分地區的主食,真菌毒素污染將嚴重影響稻米質量及人體健康。本項目對我國稻米中真菌毒素污染及真菌毒素產生菌多樣性進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建立了測定稻米中痕量真菌毒素的免疫柱淨化-高效液相色譜螢光檢測方法;建立了一種同時測定稻米中痕量黃麴黴毒素(AFBs)和赭麴黴毒素A(OTA)的分散液液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譜螢光檢測方法;建立了一種快速、簡單的測定稻米中伏馬菌素B1(FB1)的QuEChERS-HPLC-FLD方法;方法的各項參數滿足痕量真菌毒素的檢測要求。(2)對采自18個省份的800多份稻米進行真菌毒素分析,AFBs、OTA和FB1的檢出率(高於LOD)分別為49.6%、4.5%和18.4%,但污染程度較低,黃麴黴毒素超標率為2.0%(參照歐盟限量標準),伏馬毒素B1含量超過1 mg/kg的有4個樣品(0.5%)。結果還表明,AFBs和OTA在南、北方稻米樣品中的檢出率差異不大,但在大米中的檢出率高於在稻穀的檢出率;而FB1在稻穀中的檢出率高於大米,南方樣品高於北方樣品。(3)三種主要真菌毒素產生菌黃麴黴(A. flavus)、赭麴黴(A. ochraceus)和串珠鐮刀菌(F. verticilloides)在稻米中的侵染率分別為66.7%、8.4%和29.8%;同時,在部分稻米樣品中還分離到青黴、黑麴黴、亮白麴黴、棒麴黴和離蠕孢屬等真菌。結果表明,我國稻米也受到多種真菌的侵染。(4)室內條件下,部分分離於稻米的黃麴黴、赭麴黴和串珠鐮刀菌菌株在大米培養基上可以產生真菌毒素,產毒量在0.18~124.10 mg/kg(AFB1)、0.1-10.6 mg/kg(OTA)和2.3-725.8 mg/kg(FB1)之間。研究結果表明,稻米樣品中真菌毒素的污染程度與分離菌株的產毒能力沒有必然的正相關性,外部條件是決定稻米中真菌毒素污染程度的一個重要因素。(5)外部環境因素如溫度影響產毒性真菌的產毒能力,在所有試驗溫度中,25℃是供試串珠鐮刀菌菌株和赭麴黴菌株產毒的適宜溫度,25-30℃是供試黃麴黴菌株產毒的適宜溫度範圍。菌株產毒受非生物因素如溫度、水活度和生物因素如菌株、其它微生物等共同影響,是內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本項目成果為我國稻米真菌毒素污染風險評價和真菌毒素防控提供了基礎數據和理論支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