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漁共作—產業輿情分析與研究案例解析》是2020年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稻漁共作—產業輿情分析與研究案例解析
- 作者:楊勇
- 出版社: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0年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11650764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傳統的污染控制模式是對污染進行終端控制,這種方法只能防止污染物的排放,而不能阻止污染物的發生,不能減少污染源。因此,集安全、優質、高產、高效、生態於一身的生態農業的發展已逐步成為當代農業發展的主題。稻漁共作就是近年來生態農業發展的傑出代表之一。
稻漁共作是水稻種植與蟹、蝦、魚等水生經濟動物養殖互利共作的複合生態農業模式。“稻漁共作”一詞起源於以往的“稻田養魚”“稻魚兼作”“稻田養殖”,但隨著稻田內水生經濟動物品種的不斷豐富,作為脊椎動物的常規魚類在養殖稻田內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節肢類動物(如蟹、蝦等)、爬行類動物(鱉、龜等)、兩棲類動物(蛙)及名特優魚類等的養殖,而稻田內以蟹為主的蟹、蝦、魚混養模式非常具規模。鑒於上述這些情況,為了方便研究與科學地認識這種農漁複合型生態農業模式,張洪程院士將其定義為“稻漁共作”,似能較客觀地體現這一生態農業類型。
作者簡介
1998年畢業於揚州大學農學院農學系,獲農業教育與推廣專業學士學位;2001年畢業於揚州大學農學院農學系,獲作物栽培與耕作學專業碩士學位;2004年畢業於揚州大學農學院農學系,獲作物栽培與耕作學專業博士學位。2004年6月參加工作,目前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資料庫研究室工作。
主要獲獎成果
1.《基層農技推廣信息化平台》,2010年10月在首屆“信息化與現代農業博覽會”上同時榮獲大會組委會頒發的“優秀組織獎”、“優秀設計獎”和“推廣套用一等獎”,主要完成人
2.《稻漁(蟹)共作安全優質高效生產技術體系研究》,2004年12月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第5完成人
3.《無公害優質稻米生產關鍵技術集成與產業化示範(國家“十五”科技攻關)》,2003年10月通過江蘇省科技成果鑑定,第5完成人
4.《專用小麥品質栽培改良機理及其調控技術轉化套用》,2003年9月獲江蘇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獎一等獎,主要完成人
5.《專用小麥品質栽培改良機理及其調控技術》,2003年12月獲江蘇省人民政府三等獎,主要完成人
目錄
第一章 稻漁共作的歷史與研究背景
第一節 我國稻漁共作的歷史及發展概況
第二節 國外稻漁共作生產的發展
第三節 稻漁共作系統理論與生態特徵研究
第四節 稻漁共作生產技術研究進展
第二章 稻漁共作產業輿情分析研究
第一節 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第三節 基於網際網路平台相關指數的輿情研究
第四節 基於網際網路全網大數據產業輿情研究
第五節 基於文獻類科學大數據的產業研究
第三章 研究案例:稻漁共作產業狀況調查
第一節 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第三節 調查問卷
第四節 稻漁共作對稻田生產模式的影響
第五節 稻漁共作對稻田農漁用化學品投入的影響
第六節 稻漁共作對稻田經濟產出的影響
第七節 研究發現的問題
第四章 研究案例:稻漁共作生態環境特點研究
第一節 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稻漁共作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分析
第四節 稻漁共作稻田土壤理化性狀特點
第五節 稻漁共作生態系統水溫變化特點
第六節 水體溶解氧變化特點
第七節 其他水體理化性狀
第八節 稻漁共作生態系統的物流能流特徵
第九節 相關討論
第五章 研究案例:稻漁共作水稻生態特徵與產量品質形成特點研究
第一節 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稻漁共作水稻的生長動態
第四節 稻漁共作水稻株型特點
第五節 產量及其結構
第六節 籽粒品質特性
第七節 相關討論
第六章 研究案例:稻漁共作稻作方式研究
第一節 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生育特性分析
第四節 產量與品質分析
第五節 相關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