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王廟“無梁殿”,因整個建築沒有通長大梁承托而得名。它面闊五間,進深六椽。房屋四檐整齊,四周廊下全用斗拱承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稷王廟無梁殿
- 地理位置:山西萬榮縣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得名原因:整個建築沒有通長大梁承托
概況,歷史沿革,
概況
走進稷王廟正殿舉目瞻仰,整個大殿好似一把撐開的大傘。單。檐五脊頂。殿內中柱一列,直通平梁以下。平梁分前後兩段,穿插相構,兩根斜撐術集結屋頂,重力四散下層。方形間架,互相牽依;頂脊小而靈巧,因而房屋坡度很大,形似扇面,整個屋頂部分不及殿長的五分之一。這種別具一格的建築結構和特殊的民族風格,在研究我國古代建築中具有一定參考價值。該殿始建年代無考,唯有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重修字樣還可辨認。從現存形制看,其斗拱結構和一
部分石柱礎上還保留著金代的特點,“無梁殿”確屬金代建築物無疑。
歷史沿革
廟內民國10年重修的那座舞台,始建於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這是由“無梁殿”內北牆上鑲嵌的一塊石碑得到印證的。此碑高0.31米,寬0.37米,正書無額,系至元八年三月初三立。碑文為:“今有本廟自建修年深,雖經兵革,殿宇而在,現有舞基不曾興蓋。今有本村□□□等謹發虔心,施其寶鈔二百貫文,創建修蓋舞廳一座,刻立斯石矣。”至元八年為元世祖忽必烈取得全國政權後的第一年。據此碑文,可知元朝初期戲劇登台表演已很普遍。它對了解和研究我國戲劇發展史提供了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 稷王廟“無梁殿”距今已有八百餘年的歷史,金代建築在我省亦不多見,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