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謂困境”是社交中類似以上沒有一種被公眾普遍認可的規範稱謂、使用時頗費斟酌的現象。由於稱謂語語義在社會文化大背景下的演變或延伸,使得人們在使用稱謂語時產生通稱選擇的困惑。人們普遍感到選擇稱謂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無論相識不相識,都要根據對方的性別、年齡、職業等情況使用稱呼,稍有不慎,就會引起對方的反感甚至厭惡,就會給交際帶來障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謂困境
- 外文名:Appellation dilemma
何謂“稱謂困境”,“稱謂困境”在社交生活以及文化上的體現,通稱選擇的困惑,社交稱謂語的缺環,“稱謂困境”出現的原因,如何解決“稱謂困境”,加強完善稱謂文化的建設,建立一種開放型的新型的語言交際觀,
何謂“稱謂困境”
日常交際中,人們普遍感到選擇稱謂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無論相識不相識,都要根據對方的性別、年齡、職業等情況使用稱呼,稍有不慎,就會引起對方的反感甚至厭惡,就會給交際帶來障礙。
陌生人之間難稱呼,連熟人之間稱呼也不是件簡單的事。在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感到不知該如何得體地稱呼別人,陷入一種進退維谷的境地。一個人由於職務或身份的改變,特別是由你原來的下級變成現在的上級,雙方都可能會感到難於選擇一個合適的稱呼,讓人處於一種尷尬境地。
說話人在使用了稱謂詞後沒有得到聽話人的認可,聽話人或其他聽話人針對說話人提出稱謂建議,糾正說話人的不當稱謂,這也是不好稱呼的一種表現。稱謂方式被別人否定,總擔心自己所用的稱謂是否被別人愉快接受,已經成為人們社交場合的一種心理負擔。
稱謂語可以分為親屬稱謂語和社交稱謂語兩大類。親屬稱謂詞如爸爸、媽媽、舅舅、老公、老婆等,一般都只用來稱呼跟自己有血緣關係的特定的一個人,而社交稱謂詞如老師、先生、小朋友等,可以作為某一特定群體的統稱。親屬稱謂通常不會出現稱呼困難的問題,而我們把社交中類似以上沒有一種被公眾普遍認可的規範稱謂、使用時頗費斟酌的現象,定義為“稱謂困境”。
“稱謂困境”在社交生活以及文化上的體現
稍加留意,你會發現,在文學作品中,就有許多對社交稱謂困境的描寫,如:
李定國:請坐吧,於科長!
於大璋:別那么稱呼,我不過是個副科長。
於大璋對別人叫自己“於科長”感到不習慣,告知對方“別那么稱呼,我只是個副科長”。這些都是稱謂困境在社交生活和文化上的體現,從語言本身和文化的意義上深入研究,我們又可以把社交稱謂困境歸結為通稱選擇的困惑以及社交稱謂語的缺環等兩個方面:
通稱選擇的困惑
通稱即通常的稱呼。在言語交際過程中,人們通過選擇合適的稱謂語來協商彼此的社會關係,即是通稱的選擇。通稱的使用在日常語言中隨處可見,是否能夠選擇得體的通稱對於交際者的意義重大。然而由於稱謂語語義在社會文化大背景下的演變或延伸,使得人們在使用稱謂語時產生通稱選擇的困惑。下面我們聯繫相關的時代背景和文化衝突,對幾個典型的通稱進行比較分析,並對通稱選擇困境現象作一個深入的了解。
社交稱謂語的缺環
所謂缺環,是指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交際活動日益多樣化,特別是語言實踐中的陌生人交往增多,常常出現的無呼可稱的尷尬現象。
“稱謂困境”出現的原因
1.社會稱謂系統不完備、不健全、不成熟(即稱謂語缺環)與社會結構複雜化、社會上人與人間的交際活動日益多樣化的矛盾。
2.選用稱謂語所遵從的原則的變化,突出表現為等級原則和情感原則的矛盾。
如何解決“稱謂困境”
對於稱謂語困境的出現,針對前面總結的兩種主要原因,解決這一現象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兩點:
加強完善稱謂文化的建設
要構建新的文化價值系統,建立反映社會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的新型關係和人際稱謂系統。比如可以像西方人那樣建立一套通用的交際稱謂。英美人習慣對陌生人的稱謂方式是:對男性成Mr.(先生),對未婚女性稱Miss(小姐),對已婚女性稱Mrs(太太),對婚姻狀況不明的女性稱Ms(女士)。在日常的言語交際中採用新型交際稱謂將大大減少稱謂困境現象的發生。
建立一種開放型的新型的語言交際觀
所謂語言倫理就是人們對用以人際溝通的語言結構和語言活動的一種價值判斷。一定的語言交際形態總要產生與之相應的語言倫理觀念。”中國文化中,語 言稱謂反映著人倫規範的兩大倫理觀念:“長幼有序,尊卑不同”和“親疏不同,內外有別”。正是因為受這樣的倫理觀念的影響,人們在交際中不可能用同一的眼光看待與之交往的所有的人。但新的觀念並不會在一夜之間建立起來,它受到諸如社會、經濟、歷史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人的名字是個人的標識。我們應該改變“直呼其名是不禮貌的行為”的陳舊觀念,養成自我介紹的習慣,也習慣被他人直呼其名,像在英美等西方國家那樣,學生可以直呼教師姓名,子女也可以叫父母的名字。如果廣大的人民民眾接受了這種新觀念,那稱謂困境的現象就會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