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包穀,種洋芋,種稻,
種包穀
包穀是石門山區特別是石門西北山區主糧之一,也是旱土主要糧食作物,歷來習慣種植。包穀有早包穀、遲包穀兩種。以前以種遲包穀為主,稱種老雜種包穀。稻穀育秧過後就是包穀大面積種植的季節。播種方式有撒播、挖穴點播、犁溝點播、分畦起壟點播等。原來大都習慣於犁溝點播,即牛在前面犁耕,人在後面丟種丟肥,讓犁坯逐溝覆蓋,這項工作,大都是夫婦二人去做。男在前面掌犁耕地,女在後面一邊腰上掛著巴簍(石門稱做“窖簍兒”)裝種子,一邊肩上掛著撮箕或背簍裝肥料,種、肥同時點播。肥料欠缺的,有的習慣將種子用桐油拌合點播,無肥無桐油的點播則叫種白水。現在分畦起壟栽培的越來越多,壟行相距不超過一米,株距約三十厘米,壟溝裡間種黃豆、綠豆、紅薯之類的下腳糧。後來推廣“地膜包穀”種植技術,包穀普遍高產豐收。當然這是平地種包穀,如果是山旮旯種包穀,一般是三人操作,一人打坑,一人腰扎窖簍,胸前掛一撮箕肥料一手丟種、一手丟肥。第三人掩種。
插秧上岸,轉入包穀中耕,即薅草。薅草薅兩遍,頭遍壯苗,二遍除草培蔸,就可等到收穫了。薅草勞動規模大,季節性強,用人多,習慣換工換日,互幫互助。因為季節炎熱,為了搭涼爽趕工夫,總是起早貪黑地乾。早晨上坡踩破雞腦殼,晚上收工要摸火柴頭,白天還唱《薅草鑼鼓歌》鼓幹勁。為了趕工,土家族婦女往往將離不開父母的小孩用背簍背到山上,定在油桐樹下歇涼,或用繩子把背簍掛在油桐樹上讓孩子睡覺。
插秧上岸,轉入包穀中耕,即薅草。薅草薅兩遍,頭遍壯苗,二遍除草培蔸,就可等到收穫了。薅草勞動規模大,季節性強,用人多,習慣換工換日,互幫互助。因為季節炎熱,為了搭涼爽趕工夫,總是起早貪黑地乾。早晨上坡踩破雞腦殼,晚上收工要摸火柴頭,白天還唱《薅草鑼鼓歌》鼓幹勁。為了趕工,土家族婦女往往將離不開父母的小孩用背簍背到山上,定在油桐樹下歇涼,或用繩子把背簍掛在油桐樹上讓孩子睡覺。
種洋芋
石門縣糧食作物南邊以水稻為主,西北山區以包穀、蕃薯、洋芋為主,因而種蕃薯、洋芋形成了山地生產習俗。洋芋有烏、紅兩種,紅洋芋宜種高荒之地,二月種,七、八月可挖洋芋吃,烏洋芋宜種在下濕地方,一般在冬臘月下種,五、六月挖吃。洋芋窖在土中,即生綠葉,花有紅白二色,結果在上,不可食。洋芋果長在土裡,每個根須上都是雞蛋大小的洋芋果,甚是喜人。石門西北山區洋芋成了與包穀同樣重要的主糧之一。既可佐糧,又可做洋芋粉賣錢,出境換布購衣。詩人李煥春作竹枝詞:
高原下濕莫容荒,洋芋分栽可作糧,種別烏紅分兩季,饔飧以外購衣裳。
石門新鋪鄉張美容演唱、唐天志蒐集的《洋芋歌》就形象深情地演譯了石門山地種陽春的生活習俗。
正月是新年,郎跟姐拜年。雙腿跪在姐面前,拜個熱鬧年
姐兒來回禮,雙手就扯起。山高路遠來得稀,何必多一禮。
二月是春分,邀郎上高嶺。高山高嶺冷得很,早去早轉身。
三月是清明,洋芋窖得成。早窖洋芋早生根,早吃早嘗新。
四月是立夏,洋芋種完噠。種完洋芋陪郎耍,做些洋芋粑。
五月是端陽,洋芋長成行。鋤頭把把杵胸膛,看到沒得嘗。
六月綠茵茵,洋芋滿壠青。急忙薅草把糞淋,洋芋半人深。
七月月半早,情哥來得好。刳皮洋芋豬油炒,問郎好不好。
情哥說好吃,來年多窖些。多吃洋芋少吃米,到底能貼些。
八月中秋節,洋芋要扶葉。看到工夫忙不徹,不搞作么得。
九月是重陽,洋芋滿山黃。還不挖來會打霜,霜打一抹光。
十月小陽春,洋芋要下坑。今年年成不大很,失誤一季春。
冬月落大雪,情哥來得黑。雙手凍得象毛鐵,揣都揣不熱。
臘月過小年,洋芋不值錢。賣擔洋芋稱油鹽,過個熱鬧年。
高原下濕莫容荒,洋芋分栽可作糧,種別烏紅分兩季,饔飧以外購衣裳。
石門新鋪鄉張美容演唱、唐天志蒐集的《洋芋歌》就形象深情地演譯了石門山地種陽春的生活習俗。
正月是新年,郎跟姐拜年。雙腿跪在姐面前,拜個熱鬧年
姐兒來回禮,雙手就扯起。山高路遠來得稀,何必多一禮。
二月是春分,邀郎上高嶺。高山高嶺冷得很,早去早轉身。
三月是清明,洋芋窖得成。早窖洋芋早生根,早吃早嘗新。
四月是立夏,洋芋種完噠。種完洋芋陪郎耍,做些洋芋粑。
五月是端陽,洋芋長成行。鋤頭把把杵胸膛,看到沒得嘗。
六月綠茵茵,洋芋滿壠青。急忙薅草把糞淋,洋芋半人深。
七月月半早,情哥來得好。刳皮洋芋豬油炒,問郎好不好。
情哥說好吃,來年多窖些。多吃洋芋少吃米,到底能貼些。
八月中秋節,洋芋要扶葉。看到工夫忙不徹,不搞作么得。
九月是重陽,洋芋滿山黃。還不挖來會打霜,霜打一抹光。
十月小陽春,洋芋要下坑。今年年成不大很,失誤一季春。
冬月落大雪,情哥來得黑。雙手凍得象毛鐵,揣都揣不熱。
臘月過小年,洋芋不值錢。賣擔洋芋稱油鹽,過個熱鬧年。
種稻
石門西北山區大面積種植一季中稻,極少數水利、陽光、氣候條件好的稻田種植早晚雙季稻。一季稻在“清明”與“穀雨”之間播種育秧,“秧好半年糧”。
石門俗諺云:“窮人莫聽富人哄,桐子開花泡谷種”。農民先在家浸種催芽後撒谷種下田。秧田四周用石灰劃圈,扎毛人,做谷芽粑粑祭毛人。
石門人種稻,特別重視做秧田。秧田要耕得深,耙得平,家肥須首先滿足秧田的需要。做秧田那天,主人大酒大肉款待幫工,因為“一年陽春靠開頭,酒要喝醉肉要吃夠”。
石門俗諺云:“窮人莫聽富人哄,桐子開花泡谷種”。農民先在家浸種催芽後撒谷種下田。秧田四周用石灰劃圈,扎毛人,做谷芽粑粑祭毛人。
石門人種稻,特別重視做秧田。秧田要耕得深,耙得平,家肥須首先滿足秧田的需要。做秧田那天,主人大酒大肉款待幫工,因為“一年陽春靠開頭,酒要喝醉肉要吃夠”。
插秧前要先扯秧叫“開秧門”。吃過泡米湯丸“過早”後,主人備三牲於秧田邊祭祀,燒香紙後,由插秧能手第一個下秧田扯秧,其餘相繼下田扯秧。燒香紙祭祀現已廢除,“過早”扯秧習俗仍保留。
石門西北鄉人插秧習慣插灰秧,即將草木灰拌人畜糞和枯餅肥運到田邊,用腳踩練成“粑粑肥”裝在盆里,每個插秧者每插一株苗,將根須往盆里粘帶一點肥插入田間,石門人稱之為“安蔸肥”。插秧規格,原來習慣“一掰三蔸”,喜歡“稀禾大線(穗)”;後來,推廣合理密植,規格插秧,更加增產增收。
插秧後,中耕踩兩次,踩頭次翻泥透氣,踩二次扯草除稗,以前肥料欠缺,一般沒有追肥習慣,現在追施化肥,一般追施一、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