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痘併發症

因接種減毒痘病毒疫苗後在皮膚黏膜上發生的異常反應稱為種痘併發症,種痘是通過接種牛痘苗獲得對天花免疫力的方法,牛痘苗即痘苗病毒,是經過長期和複雜的傳代選育所獲得的一種人工變異減毒株,接種後只引起局部痘疹而不會導致天花發病,種痘是預防天花的根本措施。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complication of smallpox vaccination
  • 就診科室:感染和臨床微生物科
  • 常見病因:因接種減毒痘病毒疫苗引起
  • 常見症狀:痘瘡、皮疹等
病因,臨床表現,診斷,治療,

病因

一般可歸納成下列四種:牛痘病毒引起的皮疹;痘苗中蛋白質引起過敏性發疹;種痘合併細菌感染;種痘引發或加劇其他皮膚病。
繼發性種痘疹因操作不慎或誤將痘苗玷污正常皮膚或黏膜引起的痘瘡,也可由於搔抓等原因將痘苗接種在原有皮膚病上引起的發疹,如發生在嬰兒期的遺傳過敏性濕疹上的牛痘樣濕疹,在種痘後數天發病,表現為接種處皮膚壞死。
泛發性牛痘疹,在種痘後數天到2周內發病,全身散在發疹,從丘疹演變到水皰和膿皰,成批發出,從數顆到數十顆,口腔黏膜亦可累及,可伴有發熱,大約3周痊癒,其發病機制是由於種痘後患者形成特異性抗體的時間比較遲緩(正常人約1周),接種的病毒經血液播散而發病。

臨床表現

1.牛痘病毒引起皮疹
(1)繼發性種痘疹  因操作不慎或誤將痘苗玷污正常皮膚或黏膜引起的痘瘡,如痘苗濺入角膜,發病後可影響視力,甚至造成失明;亦可見於唇,舌和其他部位皮膚,有時繼發於初種部位的周圍,排列成衛星狀,從單顆到數十顆,多數在2周內消退。
(2)搔抓皮疹  由於搔抓等原因將痘苗接種在原有皮膚病上引起的發疹,如發生在嬰兒期的遺傳過敏性濕疹上的牛痘樣濕疹,也有發生在其他皮膚病如脂溢性皮炎,外陰瘙癢症,馬桶皮炎等皮損上的,患者對牛痘病毒的免疫力甚低或沒有免疫力,通常是發生在以往未種過牛痘的嬰幼兒,或雖種過痘,但相隔已久,免疫力已全部或部分消失的成人;也有因搔抓或密切接觸,接種到自身或他人正常皮膚上引起發疹。
(3)壞疽性牛痘疹  在種痘後數天發病,表現為接種處皮膚壞死,壞疽性損害不斷向周圍呈漸進性擴大,形成有臍凹的厚壁水皰和膿皰融合組成的灰白色壞死組織或潰瘍,有時在其他遠隔部位出現遷徙性痘瘡,伴有高熱,常因並發敗血症而死亡,這類牛痘疹的產生是由於患者血中丙種球蛋白測定含量雖屬正常,但由於質的缺陷,不能形成足夠抗牛痘病毒的特異性抗體,故抵抗感染能力甚差,臨床上痘瘡呈漸進性擴大,組織壞死,或病毒進入血流造成遷徙性病灶。
(4)泛發性牛痘疹  在種痘後數天到2周內發病,全身散在發疹,從丘疹演變到水皰和膿皰,成批發出,從數顆到數十顆,口腔黏膜亦可累及,可伴有發熱,大約3周痊癒,其發病機制是由於種痘後患者形成特異性抗體的時間比較遲緩(正常人約1周),接種的病毒經血液播散而發病,以後隨著機體逐漸產生特異性抗體,即可逐漸痊癒。
2.痘苗中蛋白質引起過敏發疹
本組疹型多見於複種病例,最常見的為多形紅斑型,表現為綠豆到黃豆大斑疹,丘疹,水皰甚至大皰,帶水腫性,中央微凹陷,呈淡紅至暗紅,分布以面和四肢遠端為主,伴有發熱,在2~3周痊癒,薔薇疹表現往往在接種後8~9天發生,從種痘部位周圍開始,迅即波及全身,基本損害為斑疹,略帶水腫性,呈薔薇紅色,散在分布或融合成片,伴有發熱,3~5天消退,其他尚有麻疹樣,猩紅熱樣,蕁麻疹,紫癜等疹型。
3.種痘合併細菌感染
如膿皰瘡、癤、蜂窩織炎、淋巴管炎,偶見尋常狼瘡,細菌從接種處皮膚傷口進入體內引起。
4.種痘引發或加劇其他皮膚病
曾有報導在接種後數周發生大皰性皮膚病如天皰瘡,皰疹樣皮炎,濕疹或銀屑病等,原有濕疹,銀屑病或天皰瘡的患者可在接種後加劇。

診斷

根據病因、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確診。

治療

1.病毒引起的皮疹
(1)牛痘樣濕疹、泛發性牛痘疹、壞疽性牛痘疹  患者可用干擾素和干擾素誘導物及轉移因子、人血丙種球蛋白或凍乾人胎盤血丙種球蛋白(胎盤球蛋白)肌內注射,或輸入新近種痘者(4~8周內)血清和其他支持療法。有發熱和皮損廣泛者,並用金黴素等抗生素治療。
(2)角膜上的痘瘡  需積極處理。局部以0.1%碘苷溶液(皰疹淨)和0.5%金黴素滴眼液,每隔1小時做輪換滴眼,並肌內注射凍乾人胎盤血丙種球蛋白(胎盤球蛋白)或人血丙種球蛋白。
2.過敏性皮疹
(1)抗組胺類藥物。
(2)維生素C靜脈注射,每天1次。
(3)重症患者可用皮質激素。
3.繼發感染
套用抗生素及磺胺類藥物。
4.皮膚病
治療原有皮膚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