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沙田

解放前在潮汕濱海地帶,出產一種紅米(也稱赤米)。這種紅米煮起粥來,粘稠爽口,煞是好吃。可是它不能隨便引種,而是沙田區的特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種沙田
  • 外文名:無
  • 地點:潮汕濱海地帶
  • 別名:鹹田
介紹
沙田俗稱“鹹田”,都是農民在江河出海口處海灘圍海墾殖而成的,因而農民也稱為“鹹田圍”。每圍一般都在幾百畝以上。圍內的田丘也不像一般的水田分成一小塊一小塊的,而是一大片一大片。解放前,佃農與佃農間的田界只用樹枝點插就成。因為種沙田過去是不須施肥的,靠的是土地的肥效。
沙田一年只種一造水稻。上半年不插秧而用以放養魚蝦,稱為“放白水”。這時,每個鹹田圍臨海處所設的涵閘便利用海潮的起落有控制地開關,引入潮水,也引入魚蝦。海潮退落時,只須在涵閘口設網,柵板一開,田圍里的魚蝦就落進網兜里或留在田裡的坑窪里。這樣,上半年“放白水”的收成比起下半年種水稻的產值要好得多。但這些魚蝦的收入都歸地主所有,掌管涵閘捕魚的人全是地主的僱工。
由於沙田僻處海邊,遠離村莊,且在沙田上勞動都是男子,因而在沙田上勞作的漢子們都光著身子與泥巴泥水打交道,成為習俗。
解放後,為了多打糧食,政府相繼提出改良沙田,利用江河淡水“引淡沖鹹”,改一造為雙造。水稻增產了,卻不能魚米兩收。由於土質改變,紅米稻也不能再種而匿跡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