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成人

所謂稚成人(Kidult),泛指孩童化的成年人,或指有稚氣、童真、赤子之心的成人。 Kidult這字由英文的kid(孩童)和adult(即成年人)兩字合併而成,它源自20世紀80年代美國,用來形容今天普遍的新成年人現況,希望自己永遠活在青春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稚成人
  • 外文名:Kidult
特點,心理特徵,分析,

特點

稚成人的思想渴望單純、渴求受保護。他們喜歡收藏小孩子的玩物,嚮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崇尚率性而行的生活態度,並希望自己永遠活在青春期。 目前在發達社會存在的“居家一族”也是稚成人的後果。
調查研究表明,稚成人的突出特徵是,年齡處於20到40歲之間,拿不定主意,連自己也不清楚想要的是什麼,有儲物購物的癖好,通常是運動鞋,特別喜歡兒童的玩具及娛樂方式,花很多金錢在個人的獵物上,卻不肯花在與戀友的浪漫上。

心理特徵

拒絕長大,決絕進入社會,拒絕履行家庭與社會責任。心理學上說的就是在抗拒人格完善與自我實現,選擇了倒退、否認、合理化等不成熟的防禦機制。
稚成人的最大問題是拒絕長大和進入成人社會,拒絕履行家庭與社會的責任。而就心理學來說,稚成人的突出問題在於抗拒人格完善與自我實現,選擇倒退(regression)、否認(denial)、合理化(rationalization)等不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來面對成長的挑戰。

分析

農作物的生長需要有適宜的陽光,充足的水分和肥沃的土壤。可是並不是每個地方的農作物都能如此的幸運。這個世界上總會有惡劣的天氣,總會有貧瘠的土壤,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多農作物同樣堅強的生長著。於是在農業部門就用hardiness來描述農作物在惡劣條件下成長的可能性。隨後這個詞被用在了管理學上用來表達人格,工作應激和健康之間的關係。再後來這個詞被進一步的擴大使用。在國內,把這個辭彙翻譯為“堅韌人格”。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S.Kobasa在研究貝爾電話公司的時候有了有趣的發現。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有一部分員工在高應激的工作狀態下,由於保持了某種態度,從而使得他們較少發生心理和生理的疾病症狀。於是Kobasa從存在主義心理學的角度提出了堅韌人格的概念。用來表述在某些高度應激的狀態下,通過保持某種態度,從而減少了生理和心理疾病的一種心理品質。隨後,他提出了堅韌人格的結構,即:承諾(commitment)挑戰(challenge)和控制(control)。在這裡,承諾是個體對目標和意義的感知。即能認識到自己在做的事情要達到什麼樣的結果並認識到這個結果或者做事的過程對自己和他人的意義,並且努力完成。控制是指在不利條件下個體擁有的通過自身行動來改變生活事件的信念,並在這種信念指導下採取行動,努力對生活事件施加影響而不是孤立無助。挑戰是指個體希望從積極的和消極的經驗中進行持續學習,認為變化才是生活的正常狀態,變化是成長的促進力量而不是對於安全的威脅。這再後來被稱為是堅韌人格的3C模式。
在中國做個孩子是幸福的,因為他們不用操心任何事情,不需要對任何人負責,可以吃到最好的,喝到最好的,穿到最好的,某種程度上可以為所欲為。但是在中國做個孩子也是不幸的,要被各種學習班所包圍,被考試的壓力包圍。很難想像這樣如何能不稱為“稚成人”。
真的覺得人是種很奇怪的動物,小的時候,青春期的時候我們最恨人家叫我們孩子,最怕人家不尊重我們,父母要是看了我們的日記和信件我們都非常生氣,希望他人能認真的聽我們的意見,按我們的想法做事,因為我們覺得我們是“成年人了”,是能負責的人了。其實真的很傻,那時候真的是什麼都做不了,是真的沒有能力負責。等到這些都過了,大學畢業了,應該對自己真的負責了,可是很多人卻把“我還小”掛在嘴上,惡劣一點的就在家心安理得的啃老,迷惑人的就開始不斷的讀書,讀了本科讀碩士,讀了碩士讀博士,博士畢業了讀博士後,不行就出國留學。我不是說讀書不對,是說讀書的目的不對,我知道有些人讀書就是為了逃避,讀書就是為了能心安理得的跟家裡要錢生活,談到工作,總是說還沒準備好。說白了,人這東西,就是不是成人的時候要享受成人的權利,真的成人了又不願意負擔成人的責任。於是就衝突,於是就痛苦。
更為可怕的是,不能認識到這樣的痛苦是自己不願負責的惡果,還要把所有的痛苦和不幸歸於別人!自己的性格不好,那是從小家庭的原因,全部都怪父母;工作找不到,都怪教育部搞得什麼擴招弄了那么多大學生;人際關係處不好是人家小心眼;上課聽不懂是老師太破講也講不清楚……這樣的內容太多,如果願意還可以無限制的列下去,這樣的人生,如何幸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