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程陽風雨橋又叫
永濟橋、盤龍橋,建於1912年,主要由木料和石料建成,是侗寨
風雨橋的代表作,是目前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風雨橋,是侗鄉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木建築中的藝術珍品。
據有關資料記載,該橋與中國的石拱
趙州橋、鐵索
瀘定橋及杜撰的"羅馬的鋼樑諾娃上的沃橋"齊名,為世界四座歷史名橋之一。
建築結構
程陽風雨橋為石墩木結構樓閣式建築,2台3墩4孔。墩台上建有5座塔式橋亭和19間橋廊,亭廊相連,渾然一體,十分雄偉壯觀。
橋面架杉木,鋪木板,橋長64.4米,寬3.4米,高10.6米,橋的兩旁鑲著欄桿,好似一條長廊;橋中有5個多角塔形亭子,飛檐高翹,猶如羽翼舒展;橋的壁柱、瓦檐、雕花刻畫,富麗堂皇。整座橋雄偉壯觀,氣象渾厚,仿佛一道燦爛的彩虹。它的建築驚人之處在於整座橋樑不用一釘一鉚,大小條木,鑿木相吻,以榫銜接。全部結構,斜穿直套,縱橫交錯,卻一絲不差。橋上兩旁還設有長凳供人憩息。
建築風格
程陽風雨橋大多架設在村寨下方的溪河之上,既作交通之用,又有宗教方面的含義。它象徵飛龍繞寨,以保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吉祥幸福。故人們稱之風雨橋、
回龍橋、永濟橋、賜福橋……程陽永濟橋是中國唯一被列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
侗族風雨橋,是侗族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
程陽永濟橋的建造,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結晶,體現了侗族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偉大的創造力。穿斗木結構建築是中國南方傳統建築中常用的結構形式,尤其在山區的民族地區中使用尤其普遍。程陽永濟橋橋亭橋廊的建築便是採用了這種結構,它既有古代百越族桿欄式的建築色彩,又有漢族宮殿式的工藝成分。值得重視的是木結構廊橋這種橋樑形式在其他地區逐步消失的情形下,該橋仍保留有如此之好的木結構廊橋,應值得高度重視和保護。
程陽橋由於它別具一格的建築技藝和雄偉風姿而聞名於世。
郭沫若先生曾題詩曰:艷說
林溪風雨橋,橋長廿丈四尋高。重瓴聯閣怡神巧,列砥橫流入望遙。竹木一身堅勝鐵,茶林萬載茁新苗。何時得上三江道,學把犁鋤事體勞。
建築文化
人文傳說
程陽風雨橋,這種不費一釘一鉚的建築,凝聚了侗族人民的智慧與汗水,也凝結著恩愛夫妻被花龍救護的動人傳說。
每一座橋,都在講述它的過去與未來;每一陣流水或蟬鳴聲都能讓你深切地沉浸於淒離絕美之中。
程陽,山清水秀的侗鄉,流傳著花龍急救年輕夫婦的傳說:一天,一對新婚不久的恩愛年輕夫婦過橋,河底卻突然颳起一陣狂風,一下把女的捲走。原來是河裡的螃蟹精看上了那女子而作怪。丈夫急得在河邊大哭,差點想投河陪妻子而去...哭聲驚動了水底的一條花龍,他深深為男子的痴情感動,於是飛天而出,施法將螃蟹精擊殺,救出了女子。恩愛夫妻終於重聚。而後人為紀念花龍,就將河上唯一那座
小木橋改建成畫廊式的風雨橋,還在柱上刻了花龍的形象,稱它為回龍橋。由於它能讓人躲避風雨,人們又改稱它為風雨橋。
後來,風雨橋成了情侶們幽會密語的好去處。伴隨著流水聲並肩坐在橋畔看著天空,是侗族青年男女們一種由遠已久又別樣的浪漫。
民間寄寓
侗族人稱風雨橋為花橋、福橋或風水橋。老一輩的侗族人都認為,在陰間和陽世的交界處,有一條陰陽河,河上有一座橋,陰陽兩端的人,就是以橋為生死轉換的媒介的。因此,作為公益性的修橋就是“修陰功”(積德),可以儲蓄自己、家族甚至本民族對未來的美好希望。對侗民族村寨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無論這些風 雨橋散落何地,造型是多么的不同,但有一點卻是共通的——那就是它們都建在村邊小溪河的下游——村民們期望這座橋攔住財源,保住寨子的風水,從而庇佑自 己和家人。
旅遊信息
① 景區開放時間:10小時
② 兒童票:14歲以下且1.5米以上的購兒童票,1.5米以下免票
③ 65~69周歲的老年人憑有效證件6折(身份證或老年證)。70歲以上老年人憑證件免票(身份證或老年證)
④ 現役軍人中的士官、軍官憑有效證件6折。義務兵憑士兵證免票(不含士官證)
⑤ 記者憑記者證免票(國家新聞總署或
國家廣電總局簽發);導遊、旅行社經理憑有效證件免票(導遊證、經理資格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