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訓耕

程訓耕(1882-1959),民國時期亳縣儒學會會長。原居住在渦河南岸大柵門內西側(今花戲樓路),後遷到一步三廟和北門裡居住。

程訓耕出生在一個中醫藥業世家,自幼受到塾師課蒙的良好教育,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底。其曾祖父程蘭(字佩芝)是一位儒醫,精通中醫外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程訓耕
  • 出生地亳州渦河
  • 出生日期:1882
  • 逝世日期:1959
  • 職業:民國時期亳縣儒學會會長
  • 主要成就:一生熱心公益和慈善事業
早年從商兼研醫術,棄商成立亳儒學會,開展活動鼎立資助,樂善好施扶危濟困,聯合辦學救助學子,

早年從商兼研醫術

在清朝同治年間曾在歸德府馬牧集(今虞城縣)經營當地規模最大的廣慶堂中藥店。家藏有許多中醫學典籍,程訓耕受家庭的耳濡目染,逐漸對中醫藥產生了興趣。年長以後,子承父業,在亳縣裡仁街辦起了裕隆藥行。後又在北門裡經營慶春堂藥店。他博覽中醫藥典籍,鑽研中醫外科醫術,積累了豐富的醫學知識。自己能夠遵照古典藥方配製丸散膏丹。

棄商成立亳儒學會

程訓耕在河南馬牧集經營廣慶堂藥店時,與當地名人褚紀雯、任香生相識,關係彌篤,後來任在亳縣爬子巷經營普慶堂藥店。程、褚兩家同是普慶堂藥店股東。褚紀雯當時是河南省儒學會會長,又兼馬牧集儒學會會長。在褚紀雯的影響下,程訓耕萌生了棄商從儒的念頭。他認識到儒家思想是中國幾千年的正統思想,自己先祖程頤又是北宋的名儒,自己應該繼承先祖儒學事業。他還認為河南省有儒學會,我們亳縣也應該有,從此,他義無返顧地一心撲到了辦儒學會上。
在亳縣社會各界知名人士的支持下,國民政府內務部批准了成立儒學會註冊備案書。程訓耕在轆轆灣路北購置了一座三進四合院,約50多間房產,作為儒學會會址。民國25年(1936年)亳縣儒學會掛牌成立。推舉程訓耕為亳縣儒學會會長,張曉嵐為名譽會長,會員大概有50多人,大部分為亳縣工商文教界知名人士和社會賢達。

開展活動鼎立資助

儒學會是一個社團學術組織,國民政府沒有一點投資,一切活動經費全靠會員會費和贊助。為了開展活動,程訓耕四處奪走,發展會員。儒學會每月活動六次(農曆逢三、八)。平時也經常有會員前往談經論道。每逢活動日,在第二進西院堂屋裡,牆上掛有孔子先師的畫像,條幾正中擺有香爐焚香,兩側設有供台,點燃紅燭,桌有圍椅有帔,桌上擺滿供果、酒,祭孔儀式開始,全體會員跪在地毯上,向孔子畫像行跪拜禮。禮畢起立,背誦儒學教義的“十戒十要”,“一要孝順父母, 二要兄寬弟忍……”。祭祀以後還要聽講儒家學說。
中原大地,歷來是禮儀之邦,儒學興盛之地,程訓耕每年都受邀去河南開封,參加省際祭孔活動,並進行學術交流。為了儒學會他幾乎耗盡了他的全部精力和家財。他帶頭捐款,賣掉了家100多畝土地,典當了北關商業地段房產,還把糧食送給儒學會貧困會員。他熱心儒學,仗義疏財,以自身行動感動了全體會員。

樂善好施扶危濟困

程訓耕在主持儒學會日常工作的同時,不忘發揮自己在中醫藥技方面的特長,為貧困民眾排憂解難。解放前,民眾衛生條件差,瘧疾流行,瘡疥蔓延,大多病人,無處就醫。程訓耕按照經典藥方配製了各種治病療瘡的藥物,為民眾義務治療,來者不拒,分文不收。家中兩個藥廚擺滿了各種應時藥品,他親手為患者洗滌、敷貼、包紮。這些藥品一直到他去世後還沒用完。現在他的後人家中還保存著他當年遺留下的藥書,用過的藥械。他扶危濟困,樂善好施的事例,民眾有口皆碑,廣為傳頌。

聯合辦學救助學子

程訓耕一生熱心公益和慈善事業。民國35年(1946年)亳縣儒學會與亳縣紅十字會聯合興辦一所慈善性質的學校,名曰“亳縣失學兒童輔助教育班”(屬國小性質)。學校開設二、三、四、五年級,共四個班,約一百五六十人。校址設在儒學會院內(即轆轆灣),學校經費由儒學會和紅十字會共同負擔。紅十字會會長王乃朴和程訓耕擔任校董事長,校董共十多人。老師一律是義務工作。學校專門招收窮苦人家失學子弟,不但免除一切學習費用,還免費用餐,發放禦寒衣服。程訓耕的兒子也在該校任教,兩個孫女和孫子也在該校上學,他明確規定,他們家中人不允許在校用餐,放學後必須回家吃,可見他處處嚴以律己,以身作則。
幾年辦學間,這個學校為社會培養了一批批優秀學子。解放後,不少學生走上工作崗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