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洋岡(程洋崗)

程洋岡

程洋崗一般指本詞條

程洋岡俗稱“大梁岡”,位於澄海城東北十五華里,古時候,因其挺立在一片汪洋大海之中的一個山岡,以故取名程洋岡,古時候簡稱鳳嶺,又叫岐隴或旗隴,又被稱為鳳鳴岡,因東有鳳嶺,北有鳳岡山而得名,又有宋代陸秀夫題寫的“鳳鳴岐岡”石刻(已毀)遺蹟可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程洋岡
  • 地理位置:澄海城東北十五華里
  • 氣候類型:亞熱帶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0
  • 文化:私塾,鑼鼓隊
概況,地理位置,文化,私塾,書齋,鑼鼓隊,文化古蹟,程洋岡寨內,程洋岡中憲第,山尾溪渡口,鳳嶺宮,古運河仙美溪,丹砂古寺,禪師塔,虎丘石刻,公雞樹,程洋岡八景,尖纓神山,建炎大道,石寨內,程洋岡古窯,鳳嶺古港遺址,醫療事業,現存碑坊,後記,

概況

程洋岡遠在唐代已有漁民在鳳嶺聚居,以捕漁為生,唐代建有鳳嶺宮(岐隴宮,已毀),供奉漢南越王趙陀和唐醫學家孫思邈,宋代曾祀東嶽大帝,先後有柯、鐘、黎、麥、詹、洪、翁、梁等姓氏的祖先在這裡定居,現只存下柯姓的後裔,其中七姓只存遺址(有鐘厝池、黎厝墳、麥厝園、詹埠頭、詹厝埕、洪厝潭、翁厝斗,梁厝園等)。程洋岡現有的姓氏,有籍可考者,陳氏的祖先是在北宋時就到這裡定居,這可從遺蹟和布局來看,石寨是陳氏的基地,其分布地盤較為廣泛,現村中各個角落都有陳氏居民住居,石尾下渡和開鑿於北宋哲宗年間(1086-1100)時的仙美溪渡口,這兩處渡口一直由陳氏襲傳撐浸;鄭氏祖先清江公之長子,於南宋年間逃難來此定居;許氏祖先元隱公於南宋末“逃元番”從潮州到這裡定居;明代洪武五年(1372)蔡氏祖先、明代寶德年間(1426-1435)林氏祖先也到這裡定居。
清朝年間,盜賊盤起,時有海寇入侵,為了集結力量,保衛家鄉。程前七鄉(程洋岡、潛溪即前溪、東前溪即東鄉、銀溪即寺後、過溪當時包括今天的雲一雲二、管隴、窖西)當時就聯防抗盜,統為一鄉,約定一村有盜,六村相援,故用程洋岡這一名稱,後來各村各自為政,程洋岡這個名稱成為本村獨自使用的名稱了。抗日慘勝後,曾與蓮陽的永平、竹林等合稱為蓮中鄉。解放後,又聯同程前片各村合稱為維新鄉,與窖東西合稱為程美鄉。
由於海洋不斷沖積浮聚,山北面一帶,北宋時期(960年)開始已基本成陸。當時韓江口海岸,由於群山作為防禦海風浪的屏障,故在淺海區形成良好的停泊港口,時稱鳳嶺港,又名岐隴港,潮州府志記載的“旗嶺港,距城十五里,南洋大州港之北,處韓江發源而來,凡來往客舟,多泊於此,”指的就是此地。
由於耕地面積逐漸擴大,農產品逐漸增多,加上海路交通通暢,於是工商業逐漸繁榮起來。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村內已建有永興街,街門在市巷頂,匾上有“興國丁丑”紀年(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據考古發現,程洋岡有宋代的營盤山古窯,蓮花湖古窯與虎丘山古窯等窯戒挨漏群遺挨盛府跡,還有經營糖業的糖房十數家,通過紅頭船連同陶瓷器遠銷南洋各地,形成了一個興盛期。

地理位置

程洋岡位於韓江南溪分流之人字形溪口處,東西青山雄峙,岡巒起伏,互相銜接,似斷似續,好似“凹”字,村的位置就在“凹”字的中心,村南村北有大片農田,四周池塘環繞,真是山明水秀,四季如春。辛亥革命前夕,譽為中國文化巨子教育明星的蔡元培先生曾經避居這裡,他讚頌過這裡是個“山明水秀”之鄉。
村東有虎丘山與窖東西村相接,村西有雞翁山,隔江與上華鎮的斗門村遙遙相對,北面緊靠韓江,與隔江隆都鎮後蔡村相對,全村一千一百二十四戶,五千三百全狼多人,田園二千一百畝。
村東虎丘山南麓有建於唐代的鳳嶺宮白漿槓頁(已毀),以及西麓建於明代成化年間的丹砂古寺,虎丘山巔有明代蔡族名人書法家蔡粟庵題寫的石刻群,還有明代崇貞年間楊任斯讀書處,近旁有“曲水流觴”遺蹟及他的題字“雲林深處”等石刻(現已毀)。村北有蓮花湖,是歷代相傳的程洋岡舊八景之一,村西有建於清代雍正年間的古葵庵,庵外有古井一口“一泓清水碧涵天”也是舊八景之一。
程洋岡扼於水陸交通要塞,進可攻,退可守,北宋時,朝廷為了保護地方工業生產和內陸運輸以及抵禦外侮遷尋紋,特派官兵駐紮這裡的營盤山下,有“官厝”十數間(直到清代為右營左哨千總轄下的山尾溪汛配兵十名,也駐於此)。南宋末年(1280年)陳吊王在這裡建寨立營抵抗元兵。又據縣誌第二卷形勢篇第四十二頁記載:“韓江水自橫隴東流,經程洋岡,山蓬子港直通外洋,宋代朱良寶負偶固守的地方。”朱良寶曾試劍於蛤蟆石,擊殺官軍於程洋岡寨外,志書皆有記載。

文化

“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程村山明水秀,自古以來人才輩出。學校創辦較早,文化教育普及,培養不少人才,衛生醫療事業卓有貢獻。“人因遺蹟而名不滅,地因賢人所住而使後人念念不忘。”綿懷過去為的是珍惜未來,為文化作志。

私塾

程洋岡有著悠久的教育歷史,早在清朝末年,禁甩拒少就先後有由私人創辦的私塾,分布在全村的每個角拔狼抹落。與鳳岡學堂和寨內西繳,許厝二房祠兩個分校,形成一個廣泛的教育網。私塾里設定的科目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以古文(古文評註,文學文法教科書)寫信(增廣寫信不求人,寫信必讀、雪鴻軒、秋水軒、小蒼山房尺牘)有的還沒有數學(算法摘要)等,這解決了我村普遍青少年就近入學讀書的問題,對普及全村文化教育起了一定的作用,據調查,自清末、民國就有下面這些私塾:
1、 清末年間,蔡毓鐘(又名蔡光祥,土名白毛仙)主辦私塾,塾址在坑頂樹德軒。
2、 1908年,蔡榕(俗稱貢爺)主辦的尚友私塾。塾址在蔡大宗。
3、 1912年由許乃秋主辦的私塾,塾址在藝苑書齋。
4、 1913年由林詩林主辦的私塾,塾址在藩祖巷頭。
5、 1914年,仙美辦育才國小堂,校長林桐芳,後改校名為培美國小堂,校長林慕隱,後改維德國小校,校長林天通,1931年至1937年改校名為思齊國小校,校長林勵豐。
6、 1927年基督教會主辦的醒民初級女校,教師莊慧清,學生約十多人,是我村第一所女子學校,校址在蔡大宗後面。
7、 1931年由蔡士仁主辦的私塾,塾址在市林尾夾石巷。
8、 1934年,由炳賢嬸主辦的振德私塾,塾址在許厝許介錚家內龍眼樹下厝屋。
9、 1957年柿林也辦了一個私塾。
10、1940年至1942年由林夢荊主辦的東江文化補習班,班址1940年上半年設在許厝二房祠,1940年下半年設在庸祖祠,1941年上半年設在寨內稻香書屋。
11、1941年上半年由許乃秋辦的民眾學校,校址在許厝二房祠。

書齋

書齋是潮汕傳播文化的比較普通的民間組織形式,是培育“海濱 魯”氣質的主要陣地,一個鄉,一個里書齋多寡,常常作為衡量當地文化素質的標誌之一,程洋岡歷來被認為是文化之鄉,書齋文化也相對比較濃郁,據不完全統計,全鄉書齋31個,可以說書齋林立,墨韻筆香,幾分浸泡,幾分舀油,耳濡目染,泥香翰氣並存,因而人才輩出。全村有 “耕雲書屋”、“一筆齋”、“燃藜”、“梅村齋”、“山頂齋”、“醒齋”、“養器山房” “培德書屋”、“稻香書屋”、
“養竹山房” 、“梅盧書屋”、“半隱”、“新園”、“半壁”、“綠耕別墅”、“仰止山房”、“忠憲第書齋”、“柿林”、“東餘小築”、“小涼環”、“杏園書屋”、“梅園書屋”、“藝苑”、“寄塵”、“餘香”、“田井墅下園”、“臨池”、“松園”、“梅軒”、“蔚園”、“留餘小築” 等書齋

鑼鼓隊

早在百年之前,本村各社鄉民合資建置潮式大鑼鼓。每隊十二面鑼,鈸二對。全盛時有:美和居、義春園、小映梅、樂金聲、亦然軒、樂和軒、繞綠七個鑼鼓隊。
每逢節日,社日,鑼鼓隊就出遊,各社甚為熱鬧。解放後,一度停止活動,便有二個隊的鑼鼓遭竊,而停止活動,至1967年,義春園恢復活動。1969年在僑胞投資贊助下才擴建完整。“小映梅”、“樂金聲”、“繞綠”、“樂和軒”樂隊雖存而不齊整,1978年在僑親的贊助下,里人的努力,各隊才建置齊全。“義春園”、“小映梅”、“樂金聲”、“亦然軒”、“樂和軒”、“繞綠”六個隊,在春節或各節日集會遊行,彩旗招展,鼓樂喧天,同樂昇平。
石寨的鼓手的樂和軒的鼓手蔡嵩高兩位鼓手,曾出師外地授藝。

文化古蹟

程洋岡寨內

朱良寶擊殺軍官出——程洋岡寨內
《澄海縣誌》卷22,海防:就朱良寶起義一事有如下記載,五年辛未秋八日,官軍剿朱良寶次程洋岡敗績。
良寶蘇灣南洋人,初從王伯宣為白嘯(海寇曰海嘯,山寇曰白嘯)伯宣朱良寶輔伯宣子若魯,以叛,當道議發兵剿之,良寶懼,縛若魯以獻,旋丐撫,結寨南洋,仍肆劫掠,當道惡其反覆發兵往剿,夜次程洋岡寨外,不設備,良寶安全擊殺幾盡。

程洋岡中憲第

程洋岡的中憲第又稱為八角樓,位於程洋岡西部村末的狹石巷頭,這一第宅背後通巷有一浮壇,拾級而登,上面築有一木柱,綠瓦頂的八角亭,紅椽瓦,配以翠碧琉璃瓦口,極為美觀。“地勢較高,嶄然矗立”故稱為八角樓。
曾譽稱為中國文化巨人、新教育明星的蔡元培先生於辛亥革命前夕,因革命形勢曾一度逆轉,為避鋒芒,避居汕頭市同太商行,因汕頭為一商埠是個熱鬧的地區,為免露眼,於是轉避於程洋岡狹石巷頭八角樓。他於飽覽山川秀色之餘,嘗稱頌程洋岡是個“山明水秀”之鄉。程洋岡狹石巷頭的“八角樓(亭)”,於解放後為了潤飾“花果山”,把它移置於虎丘山麓,亭內原有海瑞字跡和梁啓超題贈匾額,皆於搬遷時拆毀。殘跡無存

山尾溪渡口

柯國泰烈士罹難處
仙美溪(山尾)渡口,在程洋岡北面山尾背後。
1949年5月18日,澄南工委書記李樹民及負責學運工作的柯國泰在梅州參加會議後離開,上午10時許,路經程洋岡仙美溪(山尾)渡口時,與澄海縣刑警隊十多人相遇而被捕,同時武工隊員陳石村逃脫急奔梅州向許士傑、余錫渠等領導人報訊,縣委立即組織短槍突擊隊十人奔往攔截未成後,又通過各種關係進行營救也未能奏效。柯李二人在獄中堅貞不屈,於同年9月2日在潮安南校場從容就義......(摘自<澄海人民鬥爭大事記>第158頁)。

鳳嶺宮

鳳嶺宮原名岐隴宮,位於程洋岡鳳嶺山腰,座東北,向西南,占地面積六畝,宮分兩進,始建於唐代,供南越王趙佗及孫真人思邈,後來增祀東嶽大帝,至清代增祀三山國王。
後殿壁間,有仿照唐玄宗時(736年)吳道子的景福寺所繪“地獄”壁畫,按佛經所說,加上自己的想像,畫出很多殘忍的酷刑,惟妙惟肖比佛經描寫的地獄更為可怕萬分。村中耆宿為撰門聯“入斯門英雄喪膽,履此地豪傑消魂”。於民國壬戌(1912年)六月初十海風潮時遭襲殘破,即於當年重修,並重立門前匾額“鳳嶺宮”,此三字為鄉人許乃秋手書。
此宮於解放後拆毀,僅存陳跡。
鳳嶺宮復原示意圖鳳嶺宮復原示意圖

古運河仙美溪

縣誌記載:“距城北15里,宋以前未有此溪,哲宗時,鹽官李前始鑿程洋岡北畔為溪,上通韓江,東去15里,至神山會水寨入海,該溪系粵東最大的古運河,它的開鑿為當時鹽運節省了不少路挑人力,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對潮州貨物外運,開展對外貿易起著重要作用。
原有《開鑿山尾溪記》碑和《仙美溪》碑,現皆已不知下落。

丹砂古寺

丹砂古寺位於蓮下鎮程洋岡虎丘山西麓,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建,為土木結構的中軸線硬山頂三進建築,並有廂房、花圃、藏經閣、磨針亭、演武廳、月旦堂、禪師塔等,原建築面積為2500平方米,現僅存1335平方米,寺前960平方米。
據《澄海縣誌》載:“丹砂寺在城東北十五里程洋岡虎丘山麓,明成化間建”。後遭倭寇焚毀,明代天啟四年甲子(1624)僧釋真聞重建。崇禎間鄉宗伯黃錦、御史陳良弼重修,後毀,清朝順治十七年庚子得源募建,更觀音閣為藏經閣。康熙初,遷拆又毀,十九年庚申,邑紳楊鐘岳師僧如廣募修,知縣王岱題額,由門內舊有元帝樓,二十三年甲子邑諸生鄭焞重修,移神像於藏經閣,改祀文昌,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僧照賦重修後殿及僧房,民國十一壬戌(1922年)閏五月,鄉眾又對山門,後殿及地藏閣等處進行重修。
寺主體建築完好,原文物頗多,如各殿堂間有蔡恭手書“仙室雲(台)蹤”,許樾瑚之手書“寶路壓嚴”、楚湘潭王岱(知縣)的“文武司命”以及廊廡間出自吳殿邦手書“眾生法母”等巨大匾額,蔡熙、蔡雨人、許乃秋等耆宿所題寫的楹聯多對,等件已毀。
丹砂古寺門額上之石匾,系清知縣王岱手書重鐫,山(寺)門石聯右為:“虎虎天地間,虛虛實實,實實虛虛,太虛容實,小實彌虛,虛懷須歷千仞嶂,見丹方入聖,實求富民強民,真傳乃武抱凌紫。”左為:“丘丘世上事,是是非非,非非是是,克非納是,恭是制非,非凡應經萬斛浪,淘砂始得金,是達興家興國,有道者當負雲霄。”此外以有“鳳飛”、“虎躍”等字刻,兩碑皆有小序附記,系1986年重修時由華僑蔡瑞凱損資勒石,蔡膺豪一筆題書。
寺門口有石牌坊,上勒“歲皇明天啟六年端陽月結梅會豎。”(為當時詩社)。背面有楊任斯手書“鳳來武當”大字匾及詩匾,右詩匾為:“玄靈巧造寶光象”、左為“妙法頓生曇缽花”,二件草書。正面又有蔡栗庵書寫的“千年寶光”(正楷大字匾及兩邊草書詩匾,右為:“香雲結影連三藏”,左為:“德雨敬虞潤十方”二件。)坊的石聯右為:“種發菩提無樹也,意葉心枝,肝腸雨露蚤栽養”,左聯為“林成功德善果乎,白業圓慧,三身石覺獨虛靈。”
寺內嵌於前殿壁間有明代陳良弼撰寫的《紫霄樓記》和清代楊鐘岳撰寫的《文昌祠記》仍保存完好,碑高各達二米。
寺中各殿堂間原有群像,皆出自能工匠的精雕細刻,1950年皆受毀壞,蕩然無存。1984年12月丹砂寺經縣人民政府定為縣文物保護單位,本村成立寺修繕管理小組,並向旅泰華
僑、港澳同胞及全村民眾募捐,於1984年農曆五月進行重修,現後殿已基本恢復舊觀,其餘各殿正在籌劃復建工作。

禪師塔

禪師塔又名探花塔,位於虎丘山麓丹砂古寺背後。高2米餘,結構純用成片段預告岡岩石琢磨拼砌,為寺主持僧得源禪師圓寂塔,分兩層,正面有“無縫真藏”橫書四字,下層刻寫著“本寺開山具戒比丘得源大師之塔”,左方是舉行祭禮之弟子十二人列名,塔之兩側各有詩碑一方,為“生旺聚局人文起”“祿馬下階秀鐘靈”。
(距丹砂寺同坐東面約百米處有一尼姑庵,一室兩房,規模不大,內供觀世音菩薩,為得源大師同來原配夫人在此落髮參禪處,庵寺已毀。)
源祖師俗姓洪,名字無考,也不詳其里籍,出身武探花,崇禎甲申年間(1644)督軍福建黃田。1644年3月29日,闖王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陷明都北京,朱由檢(崇禎)被迫在梅山(景山)自縊,於是所謂傳世十六,正統相承的朱明王朝宣布終了,面對國祚雲亡,因是棄印南來,在丹砂古寺削髮為僧,遁入空門,皈依頂禮,俯首參禪,佛號得源。

虎丘石刻

虎丘山——名鳳山岡,在縣城西北十五里的程洋岡。高75丈,周圍二里,山上巨石欹立,林木森蔚,上有楊任斯讀書處,山麓有丹砂寺。
山巔有天然石洞,稱為虎洞,儼若一隻蹲虎,仰天長嘯,其間有“虎市”、“石靠椅”、“仙腳跡”兜引著遊人,尋蹤探勝。洞左側有石刻群,巨幅大石之上,有橫書“振依千仞”及“即此是虎丘”,字旁署名是粟庵,有直書的“第一山”是楊任斯手筆,每字都有公尺見方。還有“吞墨”、“避煙”等字。這些遺墨,秀潤骨勁,嫵媚多姿。
山麓有禪師塔,塔正面有橫書:“無縫真藏”橫書四字。
蔡粟庵 ,程洋岡明末耆宿。
楊任斯為明代崇禎戊辰(1628)進士。
虎丘石刻虎丘石刻

公雞樹

在程洋岡村西面,緊靠石尾下(石板下)溪的公雞山上巨石之巔。這株盤根錯扎,枝葉繁茂的古榕,歷史上父老都說不清它生長於那一年代。遠遠望去,大有金雞獨立的氣概,公雞山是個小山岡,並不見得高,但是地勢突出,位置特殊,四無遮障。海外歸僑,船到媽嶼中外,站上甲板,便遠遠可以望見山岡上這棵公雞樹,使遠洋歸來的赤子,立即會產生了家鄉已到之心。
唐宋時期,這裡原為一片汪洋,是潮州出海的一處古港,由於沿岸岡巒起伏,山嶼綿亘,水勢湍急,波濤洶湧,出海船隻,至此時有翻舟沉檣的事故發生,因此公雞樹的聳立山巔,就起著標誌以進險域的重要作用,它警示艄公小心行使、確保全全。
程洋岡

程洋岡八景

1、 麒麟大樹
麒麟大樹,僻處程洋岡樹西隅,公雞山的西麓,就在石尾下(石板下)古渡口地方,那裡有個背山面水(韓江)的天后宮,宮前有一株古榕,枝葉婆娑,生機勃發,樹蔭寬大,覆蓋著宮前地和渡口,這株榕樹軀幹雄壯挺勃,狀如一頭巨獸,固以麒麟大樹為名,樹緣石而生,盤根錯扎,而氣根極為充沛,其長髯倒垂江面,隨風蕩漾,別具風趣。每當江水初漲,湍流激石,振之有聲。山光水色更為幽美動人,來往行人,多喜在此稍坐,借一傘樹蔭納涼消暑,大有寵辱皆忘之感,為古渡口增添了無限風采。
2、古葵泉井
程洋岡村西北部,有一廟宇叫古葵庵,庵口右側有一口水井,欄石上刻著“古葵泉井”四個楷書,井北短牆上用白灰塑上一幅扇形裝飾畫,額上“一泓清水碧瑤天”的詩句。儘管久旱的冬季,水井仍然保持著足以套用的水,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井底有一石,水從石下源源湧出。故井以泉名,就更有一番意味了。一到春雨如酥的春天,站到高不及一米的井欄邊,伸手便可用小勺打到井水,水老是清中略呈乳白色,用於漱口,水味甘沁心脾,象是剛喝過清茶一般,這也是“古葵泉井”之有別於它的了。
3、涼亭石馬
程洋岡村北面偏西處,有座小山岡,名為“平埔山”。山南麓的東西盡頭處,便是“涼亭石馬”的所在地方,這裡並沒有什麼樓台亭榭的美麗建築,而其妙處,恰好正在這一點上,人們向來善於肖形狀名,盡天然之美。
山的西端巨石聳立,高達數米巨石之間長著一株參天古榕,枝繁葉茂,覆蓋之下,日中猶暝。古榕之下,巨石之前有一米見方的小地方,站在這裡,遠望南天,龜巒右抱,鳳嶺左橫,眉案之間,海筆架置於左側,萊蕪呈於右方。遠觀水天一色的海面,頓覺胸禁開闊,特別是盛夏酷暑,烈日炎炎,置身其間,薰風微拂,的確是“華筵扇亂不如林下風清”,真使人流連忘返。
山東側的巨石棋布,中有一石兩頭雙翹,中間凹下,它沒有經良工巧匠的一斧一鑿,純為天然而生,更象一匹站著的小馬駒,其所謂“石馬”妙趣就在此也。
4、蓮湖花香
蓮湖花香是程洋岡八大勝景之一,湖周長一里許,於大肚堤下,因宋代決堤而成,相傳有十九彎,湖中廣植錦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每當盛夏,綠葉雜著朵朵盛開的荷花,乘著南來陣陣薰風,得氣襲人,沁人肺腑,閒步湖畔,使人流連忘返。
蓮花湖不僅景色宜人,它的蓮子還清甜可口,堪充佳肴,更有補心益脾治泄固精的效用。據傳:1277年,南宋朝廷搖搖欲墮之時,陸秀夫、張世傑扶幼主趙昺南下潮州,途經此地,採摘蓮子充飢,當其嘗到了蓮子甜美滋味時讚不絕口。事後,人們才發現蓮子竟變成“雙心”。這一民間傳說的附會,使程洋岡蓮子的價值更加不可名喻,人們竟相爭購,不僅暢銷國內各地,而且遠銷東南亞一帶。
花開並蒂向來被人們作為美好的象徵,程洋岡蓮湖多次出現了並蒂雙開的荷花,引來不少遊人,賞心悅目。大革命時期,農民運動此起彼應,正是蓮湖花開並蒂之時,村中老幼奔走相告,以它作為革命的佳兆,事雖巧合,實也千載美談。
5、虎丘霖雨
虎丘勝地,飲譽一方,它位於程洋岡村東的山岡,又名鳳山岡。據《澄海縣誌》所載:“山高75丈,周回二里,巨石聳立,林木森蔚,山正面極為陡峭,沙石涅露,怪石嶙峋,十分粗獷,犬牙交錯,正是“嶺相累,若牛馬之飲於溪,衝然角列,若熊羆之登于山。”
登上頂峰,北望韓江,蜿蜒東來,南眺大海,一片浩瀚,海表諸山,如置幾席,南有鼎萊,北有急水兩塔,遙相對峙,別具丰姿。山巔有巨石多幅,互相抌倚,儼若一隻尊虎,仰天長嘯,巨石叢疊,形成天然“老虎洞”,間有“虎市”、“石靠椅”、“仙腳跡”引人尋蹤探勝。洞左側有個石刻群,幾塊大幅巨石之上,分別刻有橫書“振依千仞”及“即此是虎丘”,直書的“第一山”等字,每字都有公尺見方。還有“吞墨”、“避煙”等石刻,這是宋朝詩人魏野的“洗硯魚吞墨,烹茶鶴避煙”詩意的濃縮,別具一番深意,這些遺墨,秀潤骨勁,挺勃多姿,得二王(晉代王羲之及其子王獻之)真意,具米蔡(宋代米芾和蔡襄)遺風,旁有署名“粟庵”字樣。(蔡粟庵 ,程洋岡明末耆宿。)
虎丘霖雨,向來譽為奇觀,落雲濃霧,山色空濛,陣風過後,垂珠墮玉,隱約中有碧紗籠護,更似一派琉璃世界,加上松濤聲喧,流水潺湲,富滿詩情畫意,對此更有置身另一境界之感。
6、風吹疊石
疊石,坐落在虎丘山東南方的峰巒之巔。兩石累疊,昂然矗立,雄視一方。雖然下大上小,但下石與上石接觸處,頗形窄峭,顯然大甚牢靠,若分若離,若豎若倚,相傳調用紗線索引可過,可奇怪的是這一重達數萬斤的龐然大物,天姿獨特,千百年來,歷經無數颱風襲擊,雨露化蝕,始終巋然不動,令人嘆為觀止。
竚立巨石之巔,盡享清幽,虎伏虎丘,鳳棲鳳嶺,滿山林木,蒼翠欲滴,雜花生樹,綠竹新枝,俯瞰程村,房屋鱗次節比,阡陌之間,佳禾呈秀,生意盎然,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竟折腰,登臨矚目,對此別有一番意趣。
7、鳳嶺陰翳
“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虎丘山東南方林壑優美,望之蔚然,正是要說的鳳嶺。鳳嶺山腰有一建於唐代的鳳嶺宮,右有“曲水流觴”石壇,左有“雲林深處”。兩處皆置於明季末年,更有南宋陸秀夫登臨留跡之“鳳鳴岐岡”石刻雖毀,而盛譽猶存,總之一上鳳嶺處處是景,物物可賞,尤其是滿山林木,蒼松翠柏,枝繁葉茂,日中猶暝,鳴禽上下,流水潺潺,每當朝露旭旭,暮靄沉沉,更覺深幽,正如王羲之《蘭亭集序》所說:“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楊任斯選擇這個地方,建起“綠波書院”讀書講學,可謂慧眼識真的了,置身鳳嶺,“仰觀宇宙之大,俯觀品類之盛,”的確是極視聽之娛。
8、曲水流觴
虎丘山東部山腰間,有一鳳嶺宮,宮前地方開闊,右方築了個約一米高,二米見方的石台,台中央有磨光的花岡岩石琢成了棋盤,棋盤四周,圍繞著一道數寸寬的小溝,引來山上流水,在台左溝中鑿著一個拇指大的小孔,利用這一滴的迴環作為“流觴”。台的結構窮究古樸,頗為精緻,四方都有橫書,分別刻著“眾仙會飲”、“一團和氣”、“清流激湍”、“曲水流觴”等,每方四字,都作陰文處理,楷中帶行,秀逸猷勁,為明代崇禎進士楊任斯手筆。
每當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山巒之間,林木蒼鬱,流水潺潺,效蘭亭韻事,作流觴修禊,實在是逸興遄飛。
山左側山巒間,有楊任斯讀書處“文昌閣”遺址。

尖纓神山

尖纓山又名仙翁山,位於程洋岡村東面,形似古代將軍頭盔,山巔有一簇高達五米有餘的巨石,酷肖盔上尖纓,因而得名。
巨石南面,經過加工琢磨,頗為平滑,上刻南極仙翁巨像,禿髮長髯,錦袍寬袖,貌極清癯,設計者別具匠心,還在前方安上高度匹配的石壇。
巨石背面有“玉暑洞”豎寫楷書,每字都在30CM左右,旁附“乾隆庚午年鳳城姜載世題”字樣。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尖纓山的確不高,但卻吸引著四方遊人,甚至十數年出現一次高潮,有來自潮揭或饒屬各地的民眾,一時道如游燈,絡繹不絕,於是從山巔直至山麓,擺攤設點,販賣糖果小點者甚多,以供遊人購買。

建炎大道

程洋岡鳳山岡盡南的山麓,有一塊攔路巨石,肖形取名,叫蛤蟆大石,石約一層多樓高,方圓四五米,石上刻有“建炎大道”四字,旁有落款附記“建炎二年疆巡劍書,萬勒”。石之半腰有一形如刀痕、長二尺許、深約二三寸、相傳是明朝末年朱良寶率部起義,曾在此試劍伏擊官兵留下的痕跡。至今“蛤蟆大石”仍然儼然屹立,蔚為奇觀。已列為縣文物保護之一。

石寨內

程洋岡寨是洄潮寨又名石寨、臨江寨,在蓮下鎮程洋岡村北面,即今石寨內的前身。寨坐西北向東南,依山岡建築,寨莊圍基本完整,保持了原來一定的格局,石寨是宋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吊眼活動的地方,《漳州志》載“陳吊眼,後入粵,歸附者甚眾,共有五十八寨。”程洋岡此寨即其中之一。
現存遺址有:1.寨牆、寨門 2.千人井 3.馬東路 4.營盤山 5.點將台

程洋岡古窯

營盤山宋窯(宋代)
營盤山高約90米,窯址公布於西面山坡,一直延伸至河灘河床,澄海縣文物普查級於1957年11月就發現了這處古窯,隨後於1961年2月,1982年7月又二次對該窯進行查考。中間1961年2月,縣文物普查組同省文管會曾廣億同志和汕頭文物部門的同志到現場考察,採集到一批實物。
窯具:有匣缽,並有墊燒瓷器的支足,渣餅和墊杯等,匣缽和墊杯的胎骨呈灰色或紅磚色,是用普通的耐火土製成,胎中含有石英沙粒,輪轆技術非常規整,火候很高。
瓷器:出土的瓷片,胎骨大致有白、灰白、灰三種,釉色有青、灰、白、赤、黃幾種色,其中青釉色出土的數量較多,器形有碗、盤、壺、盞、蓋凹等,紋飾簡單,僅見竹刀花一種,有一裝飾光環紋的“福”字盤,器底均露胎。
灰釉瓷出土數量不多,有碗、盤、盒、爐等。白釉瓷出土數量極少,有碗、盤、爐、盅等。赤、黃釉瓷有燈盞一件及各式瓷片一批。此外還有較多的開片瓷殘片,器物為盂、皿、壺、碗、盤等。
程洋岡窯、後湖窯
澄海縣文物普查組於1973年7月對虎丘山下蓮花湖畔的程洋岡窯進行查考(該窯是從五代至清代),1984年11月對該窯再進行複查,複查該窯探方寬500CM,長300CM ,深45CM,探溝的層次與其包含物的第一層是耕地表土,第二層是原瓦碎片,底下是草木灰及窯底磚。第二層是原生土(當地人稱為銑土),這次集了大量磚瓦碎片和火燒土草木灰,證實該處是古窯遺址.
1984提11月,在對程洋岡窯複查過程中又發現後湖窯,此窯在蓮花湖畔西北面近仙美堤青金圍,其年代屬於北宋期間。

鳳嶺古港遺址

嶺古港又名岐嶺港、旗嶺港,位於澄城東北十五華里處(即今之程洋岡村),東有南峙山,北有鳳嶺,西有象山、觀音山,形成一個弧形的自然港灣,從石尾下口又進入潮回頭內船塢河海交並,中間有韓江幹流直溯潮州,唐代逐漸進入角色,宋代已頗為繁榮,系始於唐、盛於宋之潮州對外通洋口岸。《潮州府志》載:“旗嶺港,距城十五里,南洋大洲之北,自韓江發源而來,凡來往客舟多泊於此。”為滿足前後兩船塢船民生活,單程洋岡就有商號200多號,在“潮回頭”西側橫隴處又有商號近百號,足夠船隻的出入供應。
港岸有市集,名為“永興街”。匾上刻“興國丁丑”四字,系北宋太宗趙炅太平興國二年(公元677年)所創,東側有鳳嶺宮(也稱“岐隴宮”,唐建,供奉漢南越王趙佗和唐醫學家孫思邈,宋初增祀東嶽大帝,繼祀林默以佑客此出入之船舶商賈,再後才增祀“三山國王”地方神。)
1932年,鳳嶺港出土一批船板;1943年在永興街口成記巷頭“梅園”挖井時發掘到一批成疊宋碗;1947年“梅軒”建屋清基中,又發現成疊宋碗;1948年東州堤崩塌,抗洪搶險中,鄉民在港灣靠程洋岡村處挑運幾百擔夾雜大量宋瓷片瓦礫的沙土填壘東洲堤;1950年,在古港東南面管隴村打索鋪發現纜繩工場,規模很大,遺址達五、六千平方米,並出土大量巨纜,目擊者言“有拳頭大,碗口粗。”因腐朽無法收集標本;1946年冬、1958年冬、1975年冬,先後在港灣發現大船桅,橫過今之“鐘厝池”和“塗庫池”,與此同時石寨池也發現大船桅,也已腐蛀;1955年,港灣東面管隴村前出土船桅,桅尾直徑40-50厘米;1960年在離港不遠的“建炎大道”一側發掘大錨一個,質地為生鐵,重一噸多;1958年至1960年,又古港邊沿的蓮上內底村發現大批宋瓷片及船板若干件,並先後於後埔泊點、橫隴泊點、大衙古碼頭發現與出土古寺遺址、外銷陶瓷器等。現該港西面冠山、龍田村仍有古船壓在房屋下面未出土。
鳳嶺古港有這么大的規模,同當時潮州瓷器大量外銷有密切關係。

醫療事業

醫館
濟德堂-主辦人陳文俊
介福堂-主辦人蔡述秦
保生堂-主辦人蔡巧勝
厚德堂-主辦人蔡景臣
寧靜齋-主辦人蔡獻猷、蔡仰高,後為蔡大佬
芝 圃-主辦人蔡祝南,後為蔡遠濤
芳 記-主辦人蔡月軒
四德齋-主辦人蔡月軒、蔡煥庭、蔡鳳初、蔡遠濤合辦,1958年公私合營時與寧靜齋一併,納入程洋岡診所
吳乙光醫局(西藥房)
蟻偉毅醫局(西藥房)
蓮碧診所(西藥房),主辦人蔡蓮碧
{註:這些都是民國時期有名的醫館}
程洋岡蔡氏衛生館
程洋岡蔡氏衛生館是在明萬曆祖傳而創於康熙年間(1644-1722年、一說建於順治二年),首創人蔡桂,名俊心。與兄弟俊元、俊沂皆親承家學、窮研醫藥,是當時醫界耆宿。在其兄弟分爨(家)時,父輩分授以祖傳秘方,於是各立門戶,操業名世,而蔡俊心以專治雜症創立衛生館。蔡俊元以廣生館、和生館為號分執傷科和兒科。
蔡俊心在家傳基礎上博覽群書、勤奮力學、精益求精,乃以心領神會之餘,結合實踐經驗,率爾操觚,信筆論述,撰寫《衛生館醫學秘笈》,歷經歲月積成捲軸,成一家言,觀其遺著中有云:“余幼勤習詩書,抱志功名,因學業不成,乃充京監,閱覽祖父所遺之書,詳究方脈內經之旨,悉其精蘊……神而明之,變而通之。”於是博採百藥諸書,剛繁蕪攝便捷掇成歌訣,以傳後世。
蔡俊心逝世後,醫道由子蔡德先繼承,小名妹仔,精於醫術,濟世活人,時鄰里稱為“妹仔仙”。各方感其醫術,沾其德澤,惠贈木匾甚豐,有“術精岐黃”、“學通靈素”,以及“龍宮發秘”等(該“龍宮秘訣”一匾為廣東澄海協鎮都督林起鳳立,時乾隆將辛亥花月——即1791年,“學通靈素”一匾是清嘉慶15年——即1810年,澄海縣知縣周家俊星子舉人題贈)。
迨其三世孫蔡奕袍、蔡奕笏都是當時名醫,乃以奕袍祖婆樂善好施,扶危濟急,施贈醫藥,深得民眾嘖贊,因是飲譽遐爾,不脛而走,有口皆碑,至今海內外來訪人士就醫求藥,每欲得“婆房者為慰,”其聲譽流傳之深遠,僅此足證一斑。之後傳及四世五世以迄於今已歷時十一代,世代相續,子孫藩盛,至今未有間斷。且輩出名流,如雲浦、雲衢、雲松、祝南、士烈、瓊初、月軒、煥庭、鳳初、遠濤、良璧、卓麟等等,皆為近百年來的名醫國手,可謂代有才人,各領風騷,其醫務遍及潮、澄、饒、澳、普、揭,以至播譽東南亞暨馬來一帶,為海外赤子所重。
程洋岡蔡氏衛生館淵深源遠,上溯其遠祖蔡敏齋(名時徵,明代萬曆年間由禮部儒士授府知事,供職南京),“素精岐黃,為士林所重。”“其子蔡肇胤,孫蔡騰芳(又名錫田)皆精於感古人方脈,療病用藥,無不獲效,其治人多矣。“(語見蔡氏衛生館醫序)考及世系,其業醫醫史,至今應為十五世,即從明神宗萬曆年間(1573-1620年),以迄於今,為時已屆四百餘年,可謂歷史悠久。其家傳醫籍編纂全書,共十二卷,包括藥理、脈學、雜症六卷,婦科專書六卷。特以婦科部分為例,廣泛論述中醫婦科胎產經帶四大症,及症瘕痃癖,涉及病症一百七十二種,集方一百三十四。專論三十六篇,基本針對婦科各種疾病診斷及治療,既有論述又具按語,切合實際套用。更為可貴者,是重點處採用詩歌體裁編寫,言辭簡約,協韻可誦,利於緊記,正如編纂才的自述“是以集為家藏,自當珍重賞之。”
該館後裔至今傳承祖業醫術,研製一專治婦科疾病,婦女產後滋補類的手工自製藥丸,按秘方精製而成。此藥丸已聞名海內外,不少泰國、越南、新加坡的華僑及省內外人士前來購治。深得患者好評。
(註:現程洋岡衛生館是潮州宏興製藥集團三大股東之一,宏興製藥的婦科產品上都有“大糧巾”商標)

現存碑坊

紫霄樓記
玄帝樓閣之峙鳳岡者,屹然一方靈鎮雲。蓋聞自成化間,傳香菸於武當,其相與廟祀,匪朝伊夕矣。歷嘉、隆、萬、泰干戈離之餘,一經倭寇兵燹,盪滅無遺。百餘年之內,徒見圯頹而丘墟。然其舊宮遺址猶有存者。憶前曾(嘗)過於其地,有觸而嘆曰:神如
玄帝,默靖皇路,赫濯熙朝,我蒼生實嘉賴焉。昔 太宗皇帝尊之曰太岳,世宗皇帝尊這曰玄岳,極崇祀於齊雲,獨奈何聽其煨燼而不之鼎革一新乎!幸而啟佑我鄉人,鄉人呈之五玉馮父母,愛集父母,愛集父老而詔之鳩工,於天啟甲子(1624)重建樓闕,以妥。神靈儼然雕甍峻宇,鳥革翬飛,顏曰:“金闕天尊”。 挹其寶光,下(正)氣附人,時或遷客騷士,談玄賦詩於其上;時或水旱疾苦,祈報者繹繹如響。蓋歷數十年以來,天工宏亮,四維大振,不知復有向之鞠為茂草者矣!予自庚辰,再奉命冊封益(蓋)藩道,便省所恃,當欽 玄帝之祜,有懷斯樓之勝,因偕蔡親翁諱肇胤者登焉。嶺外海表,近覽遠眺,風景物情,撫蓬(菶)萋而雍喈可致,然予又因而有感也。夫廟貌之興廢,實系世運之盛衰,方今,聖天子北憂虜,南憂倭,黎元岌岌無寧歲,凡事(我)在遷臣工,奔走不遑,而斯樓之獲適成者,蓋可卜太平之永觀也矣。時住僧真聞,請記於予,已心識之。未兒(幾),以復命旋燕都,壬午(1642)春又以奉旨召對,遷直指。每當宵旦薰香,輒覺武當煙火忽忽,如登日事。則還默自思曰:焉得蒞茲士者,同予志以共謀業處(簴)於勿替也。是歲孟秋,郡司理李門年兄祖台捐奉鑄金事竣。且有日譴僧走京師達予,予喜上可以翼二宗之靈,葷(用鞏)皇圖於億載,而寧斤斤為一方紳笏士庶之福耶?於是乎言。
明賜進士第文林郎巡按南直隸等處倉屯兼巡視西北二城實授監察御史前行人司行人已卯順天同考奉 命 冊封清江 益藩副使陳良弼撰
時崇禎癸未立春放之吉
文昌祠記
澄之北十里,有程洋岡者,群峰聳翠,河水奔騰,蘇彎都一勝會也。青鳥家謂其地靈,肇於虎丘山麓,磅礴而鬱積,非大建廟祠宇不足以當之。有明成化間,紫宵樓閣所由興也。
既復易名丹砂寺,屹然於前,與寺並峙,則今肇祀文昌所云,先是馮明明府築月旦堂以讀法,風化日遷,士庶實嘉賴之。未兒,桑麻非故,江山頓殊,都人士過故址而興嗟!爰諏日肯構,就地鼎新,不特鳥革翬飛,以妥梓潼帝君之靈;而星懸斗轉,翼翼峰巒間,更足以靜一方金革之氣,而起萬載棫樸之休,回視祗園葉何讓焉。憶余鬢(髻)年,從游於斯,低徊留之不能去。入閩督學歸來,計自入春明十有六載,每懷高岡,不禁嚮往,今幸祠宇聿觀劂成,蓬(菶)萋雍喈,盛事從茲甲子可卜已。敬颮一言,以答諸同人請。
賜進士第大中大夫提督福建通省學政按察司僉事加三級前兵部職方清吏司督捕郎中加三級戶部湖廣清吏司員外郎欽差提督鳳陽等處糧儲運餉屯榷戶部雲清吏司主事奉敕監督通州大運西倉漕務庚戌會試同考官內翰林院庶吉士邑人物楊鐘岳撰。
紫霄樓記 文昌祠記紫霄樓記 文昌祠記
崇祀配亭碑記
蔡氏大宗祠建於成化年間,繼更建於崇禎庚辰年,間遭斥盪毀,展復後,族眾鳩工鼎建於康熙庚戌歲,后座一大棟,以妥
先靈。面前棟拜亭及兩廊尚闕焉。丙辰春,植職職得達濠副將,願捐金二百有餘,而廟貌豐同劂成,族人乃逐有議請入祠之舉。植時勤勞軍政,承遇族人商及此事。庚寅冬,旋歸家族,見廟中祀(祠)業少存,祀禮久廢,乃集族人鹹各捐田崇先配享,庶祀典具永有賴,眾僉曰:憑酌捐原值照價壹百伍拾兩者,奉一木主祀焉,時各捐產崇祀者十有二公,我子侄中尚有孝思未逮者,異目舉此為例。是舉也,一以隆祀典,一以勸將來,至有爵秩功德,可為族增光寵者,其垂祭田產,當不在壹百伍拾金之例,愛(爰)是勒石為序。
時康熙四十九年歲次庚寅陽至之日,世孫原任達濠副將茂植敬書
四、御封蔡德岳、蔡奕加、蔡名達木匾:
奉天承運
皇帝制□考績報純良元最用將臣勞推恩溯積累之遺載揚祖墨爾蔡德岳捐職按察司經歷名遠之祖父錫光□慶櫥德務滋嗣清白之芳聲澤留再世衍臣表之令緒祜篤堂茲以爾孫遵例急公馳贈爾為文林郎錫之肋明於戲常修念祖膺茂典而為勵新猷有貽孫發幽光而丕彰潛德
制曰 冊府酬府幸著人 元茂績德門輯慶式昭太母雲芳徽爾余氏乃捐職按察司經歷蔡名遠之祖母箴誡揚芳衍璜表德職勤內助宜家久著美賢聲澤後昆錫類式承乎嘉命茲以爾孫遵音於形管壺范彌光膺異文二紫光天庥允 制曰資父事君臣於篤匪躬之誼作忠以孝國家宏錫類之恩爾蔡奕加乃捐職按蔡司經歷蔡名達雲父善積於身祥開劂後教子著義芳之訓傳家裕堂傳之道茲以爾子遵例急公贈爾為文林郎錫之肋命於戲殊榮必遠見寵命用光夫有子欽茲復渥長此忠(勤)
制曰 奉職在工嘉教勞之有自推恩將母儀錫典之攸隆爾柯氏乃捐職按罕司經歷蔡名遠之母壺范宜家風協承之媛母儀貽轂栽昭盡獲之芳茲以爾子遵例急公贈爾為孺人於戲彰淑德於不瑕式榮象服膺寵命之有共允泉增
乾隆已巳□十四年十月十四日
晏侯紀念坊
在晏侯屆中,為明代萬曆年間南京知事蔡時徵建。該坊質地為花崗岩石,兩邊二根立柱,中間夾一匾額,柱高4.36米,寬0.3米,柱基處有:一半葫蘆畔狀基石,兩柱中間分別有兩隻菱角和兩個年糕狀小石刻枕接。匾左邊刻寫上“九五錫命”,右邊刻寫上“蘭桂聯香”,並分別有“萬曆丁未”、“孟夏吉立”之上下落款。在紀念坊的對面正廳石檐上刻有“作中流之砥柱”六個大字並有“同治三年”的落款。
廈厝節孝坊
程洋岡廈厝節孝坊是於清代道光年間,進士蔡熙為其曾祖母及祖母請旨勅建的。石匾上有“聖旨”直書兩字,中寫“冰霜再世”巨字,下列“旌表蔡奕文之妻許氏暨其子世胄之妻金氏”附刻。中間柱聯有:佐霜堂中味同齧雪,含飴膝下氣盡乾雲。款“太學士穆彰阿拜撰”。旁柱聯為“兩世懷請孝慈並全大節”,“九重錫類綸綍共播徽音”“左侍郎黃崇拜撰”。該坊現已廢,部分石刻仍在。
古葵庵乾隆碑記
本庵向由前棟大門出入左右從無旁門兩埤牆外並無隙地可為旁門之路。
鄙意見祀
佛之棟殊淺而迫祀
神之前棟光迫而淺
神像兒監大門風塵直污堂座一時潔敬之心不覺□然興起因□主持湯機禪機
題建一禪亭及兩伸手甲申興工乙酉落成頗覺深改觀念□連庵已地
截出一片長四丈五尺寬六尺五寸伐去果木捐入本庵以開□□內外門本
入由此則大門不須日開塵污自無飛入
神座自然淨潔瞻拜之下能無□然但門開左旁乃當我
先考祠堂白廡畔若築建門亭使有傷□將來住持僧及
社眾切不可門亭是築堂□捐地之歲□□□□□□□□□□以告諸來者
乾隆三十年孟夏吉旦社內太學生五日建立
古葵庵碑記
古平埔山西麓有篁竹庵,清初易址名為今之古葵庵。與前儒林古廟連而為一古建築。蔚為壯觀。
乾隆卅年,里人蔡玉月重修廟宇,乃增建庵前埕、照壁、入庵通路。民國二十年代遭劫受損,遂為民宅。至公元一九八五年由本壯前輩倡導,僑胞資助修復,古廟一新。歷次承海內外人士關注,召請鄉親集資修佛殿、塑金身,修繕無間,凡十年廟宇較舊貌光彩有加。
古庵善信虔誠支持,日益增輝,為彰十年來之共襄又舉之諸先生,特勒石留芳。
振民氣常修眾善,沫神思永錫繁禧。

後記

本百度詞條編輯內容大多來自《程洋岡村志》並略加修改。首先對編輯村志的先輩們表示崇高的敬意。並感謝恩師鄭老無私提供這本已接近絕跡的村志。
部分內容來自 大糧根論壇
程洋岡扼於水陸交通要塞,進可攻,退可守,北宋時,朝廷為了保護地方工業生產和內陸運輸以及抵禦外侮,特派官兵駐紮這裡的營盤山下,有“官厝”十數間(直到清代為右營左哨千總轄下的山尾溪汛配兵十名,也駐於此)。南宋末年(1280年)陳吊王在這裡建寨立營抵抗元兵。又據縣誌第二卷形勢篇第四十二頁記載:“韓江水自橫隴東流,經程洋岡,山蓬子港直通外洋,宋代朱良寶負偶固守的地方。”朱良寶曾試劍於蛤蟆石,擊殺官軍於程洋岡寨外,志書皆有記載。

文化

“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程村山明水秀,自古以來人才輩出。學校創辦較早,文化教育普及,培養不少人才,衛生醫療事業卓有貢獻。“人因遺蹟而名不滅,地因賢人所住而使後人念念不忘。”綿懷過去為的是珍惜未來,為文化作志。

私塾

程洋岡有著悠久的教育歷史,早在清朝末年,就先後有由私人創辦的私塾,分布在全村的每個角落。與鳳岡學堂和寨內西繳,許厝二房祠兩個分校,形成一個廣泛的教育網。私塾里設定的科目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以古文(古文評註,文學文法教科書)寫信(增廣寫信不求人,寫信必讀、雪鴻軒、秋水軒、小蒼山房尺牘)有的還沒有數學(算法摘要)等,這解決了我村普遍青少年就近入學讀書的問題,對普及全村文化教育起了一定的作用,據調查,自清末、民國就有下面這些私塾:
1、 清末年間,蔡毓鐘(又名蔡光祥,土名白毛仙)主辦私塾,塾址在坑頂樹德軒。
2、 1908年,蔡榕(俗稱貢爺)主辦的尚友私塾。塾址在蔡大宗。
3、 1912年由許乃秋主辦的私塾,塾址在藝苑書齋。
4、 1913年由林詩林主辦的私塾,塾址在藩祖巷頭。
5、 1914年,仙美辦育才國小堂,校長林桐芳,後改校名為培美國小堂,校長林慕隱,後改維德國小校,校長林天通,1931年至1937年改校名為思齊國小校,校長林勵豐。
6、 1927年基督教會主辦的醒民初級女校,教師莊慧清,學生約十多人,是我村第一所女子學校,校址在蔡大宗後面。
7、 1931年由蔡士仁主辦的私塾,塾址在市林尾夾石巷。
8、 1934年,由炳賢嬸主辦的振德私塾,塾址在許厝許介錚家內龍眼樹下厝屋。
9、 1957年柿林也辦了一個私塾。
10、1940年至1942年由林夢荊主辦的東江文化補習班,班址1940年上半年設在許厝二房祠,1940年下半年設在庸祖祠,1941年上半年設在寨內稻香書屋。
11、1941年上半年由許乃秋辦的民眾學校,校址在許厝二房祠。

書齋

書齋是潮汕傳播文化的比較普通的民間組織形式,是培育“海濱 魯”氣質的主要陣地,一個鄉,一個里書齋多寡,常常作為衡量當地文化素質的標誌之一,程洋岡歷來被認為是文化之鄉,書齋文化也相對比較濃郁,據不完全統計,全鄉書齋31個,可以說書齋林立,墨韻筆香,幾分浸泡,幾分舀油,耳濡目染,泥香翰氣並存,因而人才輩出。全村有 “耕雲書屋”、“一筆齋”、“燃藜”、“梅村齋”、“山頂齋”、“醒齋”、“養器山房” “培德書屋”、“稻香書屋”、
“養竹山房” 、“梅盧書屋”、“半隱”、“新園”、“半壁”、“綠耕別墅”、“仰止山房”、“忠憲第書齋”、“柿林”、“東餘小築”、“小涼環”、“杏園書屋”、“梅園書屋”、“藝苑”、“寄塵”、“餘香”、“田井墅下園”、“臨池”、“松園”、“梅軒”、“蔚園”、“留餘小築” 等書齋

鑼鼓隊

早在百年之前,本村各社鄉民合資建置潮式大鑼鼓。每隊十二面鑼,鈸二對。全盛時有:美和居、義春園、小映梅、樂金聲、亦然軒、樂和軒、繞綠七個鑼鼓隊。
每逢節日,社日,鑼鼓隊就出遊,各社甚為熱鬧。解放後,一度停止活動,便有二個隊的鑼鼓遭竊,而停止活動,至1967年,義春園恢復活動。1969年在僑胞投資贊助下才擴建完整。“小映梅”、“樂金聲”、“繞綠”、“樂和軒”樂隊雖存而不齊整,1978年在僑親的贊助下,里人的努力,各隊才建置齊全。“義春園”、“小映梅”、“樂金聲”、“亦然軒”、“樂和軒”、“繞綠”六個隊,在春節或各節日集會遊行,彩旗招展,鼓樂喧天,同樂昇平。
石寨的鼓手的樂和軒的鼓手蔡嵩高兩位鼓手,曾出師外地授藝。

文化古蹟

程洋岡寨內

朱良寶擊殺軍官出——程洋岡寨內
《澄海縣誌》卷22,海防:就朱良寶起義一事有如下記載,五年辛未秋八日,官軍剿朱良寶次程洋岡敗績。
良寶蘇灣南洋人,初從王伯宣為白嘯(海寇曰海嘯,山寇曰白嘯)伯宣朱良寶輔伯宣子若魯,以叛,當道議發兵剿之,良寶懼,縛若魯以獻,旋丐撫,結寨南洋,仍肆劫掠,當道惡其反覆發兵往剿,夜次程洋岡寨外,不設備,良寶安全擊殺幾盡。

程洋岡中憲第

程洋岡的中憲第又稱為八角樓,位於程洋岡西部村末的狹石巷頭,這一第宅背後通巷有一浮壇,拾級而登,上面築有一木柱,綠瓦頂的八角亭,紅椽瓦,配以翠碧琉璃瓦口,極為美觀。“地勢較高,嶄然矗立”故稱為八角樓。
曾譽稱為中國文化巨人、新教育明星的蔡元培先生於辛亥革命前夕,因革命形勢曾一度逆轉,為避鋒芒,避居汕頭市同太商行,因汕頭為一商埠是個熱鬧的地區,為免露眼,於是轉避於程洋岡狹石巷頭八角樓。他於飽覽山川秀色之餘,嘗稱頌程洋岡是個“山明水秀”之鄉。程洋岡狹石巷頭的“八角樓(亭)”,於解放後為了潤飾“花果山”,把它移置於虎丘山麓,亭內原有海瑞字跡和梁啓超題贈匾額,皆於搬遷時拆毀。殘跡無存

山尾溪渡口

柯國泰烈士罹難處
仙美溪(山尾)渡口,在程洋岡北面山尾背後。
1949年5月18日,澄南工委書記李樹民及負責學運工作的柯國泰在梅州參加會議後離開,上午10時許,路經程洋岡仙美溪(山尾)渡口時,與澄海縣刑警隊十多人相遇而被捕,同時武工隊員陳石村逃脫急奔梅州向許士傑、余錫渠等領導人報訊,縣委立即組織短槍突擊隊十人奔往攔截未成後,又通過各種關係進行營救也未能奏效。柯李二人在獄中堅貞不屈,於同年9月2日在潮安南校場從容就義......(摘自<澄海人民鬥爭大事記>第158頁)。

鳳嶺宮

鳳嶺宮原名岐隴宮,位於程洋岡鳳嶺山腰,座東北,向西南,占地面積六畝,宮分兩進,始建於唐代,供南越王趙佗及孫真人思邈,後來增祀東嶽大帝,至清代增祀三山國王。
後殿壁間,有仿照唐玄宗時(736年)吳道子的景福寺所繪“地獄”壁畫,按佛經所說,加上自己的想像,畫出很多殘忍的酷刑,惟妙惟肖比佛經描寫的地獄更為可怕萬分。村中耆宿為撰門聯“入斯門英雄喪膽,履此地豪傑消魂”。於民國壬戌(1912年)六月初十海風潮時遭襲殘破,即於當年重修,並重立門前匾額“鳳嶺宮”,此三字為鄉人許乃秋手書。
此宮於解放後拆毀,僅存陳跡。
鳳嶺宮復原示意圖鳳嶺宮復原示意圖

古運河仙美溪

縣誌記載:“距城北15里,宋以前未有此溪,哲宗時,鹽官李前始鑿程洋岡北畔為溪,上通韓江,東去15里,至神山會水寨入海,該溪系粵東最大的古運河,它的開鑿為當時鹽運節省了不少路挑人力,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對潮州貨物外運,開展對外貿易起著重要作用。
原有《開鑿山尾溪記》碑和《仙美溪》碑,現皆已不知下落。

丹砂古寺

丹砂古寺位於蓮下鎮程洋岡虎丘山西麓,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建,為土木結構的中軸線硬山頂三進建築,並有廂房、花圃、藏經閣、磨針亭、演武廳、月旦堂、禪師塔等,原建築面積為2500平方米,現僅存1335平方米,寺前960平方米。
據《澄海縣誌》載:“丹砂寺在城東北十五里程洋岡虎丘山麓,明成化間建”。後遭倭寇焚毀,明代天啟四年甲子(1624)僧釋真聞重建。崇禎間鄉宗伯黃錦、御史陳良弼重修,後毀,清朝順治十七年庚子得源募建,更觀音閣為藏經閣。康熙初,遷拆又毀,十九年庚申,邑紳楊鐘岳師僧如廣募修,知縣王岱題額,由門內舊有元帝樓,二十三年甲子邑諸生鄭焞重修,移神像於藏經閣,改祀文昌,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僧照賦重修後殿及僧房,民國十一壬戌(1922年)閏五月,鄉眾又對山門,後殿及地藏閣等處進行重修。
寺主體建築完好,原文物頗多,如各殿堂間有蔡恭手書“仙室雲(台)蹤”,許樾瑚之手書“寶路壓嚴”、楚湘潭王岱(知縣)的“文武司命”以及廊廡間出自吳殿邦手書“眾生法母”等巨大匾額,蔡熙、蔡雨人、許乃秋等耆宿所題寫的楹聯多對,等件已毀。
丹砂古寺門額上之石匾,系清知縣王岱手書重鐫,山(寺)門石聯右為:“虎虎天地間,虛虛實實,實實虛虛,太虛容實,小實彌虛,虛懷須歷千仞嶂,見丹方入聖,實求富民強民,真傳乃武抱凌紫。”左為:“丘丘世上事,是是非非,非非是是,克非納是,恭是制非,非凡應經萬斛浪,淘砂始得金,是達興家興國,有道者當負雲霄。”此外以有“鳳飛”、“虎躍”等字刻,兩碑皆有小序附記,系1986年重修時由華僑蔡瑞凱損資勒石,蔡膺豪一筆題書。
寺門口有石牌坊,上勒“歲皇明天啟六年端陽月結梅會豎。”(為當時詩社)。背面有楊任斯手書“鳳來武當”大字匾及詩匾,右詩匾為:“玄靈巧造寶光象”、左為“妙法頓生曇缽花”,二件草書。正面又有蔡栗庵書寫的“千年寶光”(正楷大字匾及兩邊草書詩匾,右為:“香雲結影連三藏”,左為:“德雨敬虞潤十方”二件。)坊的石聯右為:“種發菩提無樹也,意葉心枝,肝腸雨露蚤栽養”,左聯為“林成功德善果乎,白業圓慧,三身石覺獨虛靈。”
寺內嵌於前殿壁間有明代陳良弼撰寫的《紫霄樓記》和清代楊鐘岳撰寫的《文昌祠記》仍保存完好,碑高各達二米。
寺中各殿堂間原有群像,皆出自能工匠的精雕細刻,1950年皆受毀壞,蕩然無存。1984年12月丹砂寺經縣人民政府定為縣文物保護單位,本村成立寺修繕管理小組,並向旅泰華
僑、港澳同胞及全村民眾募捐,於1984年農曆五月進行重修,現後殿已基本恢復舊觀,其餘各殿正在籌劃復建工作。

禪師塔

禪師塔又名探花塔,位於虎丘山麓丹砂古寺背後。高2米餘,結構純用成片段預告岡岩石琢磨拼砌,為寺主持僧得源禪師圓寂塔,分兩層,正面有“無縫真藏”橫書四字,下層刻寫著“本寺開山具戒比丘得源大師之塔”,左方是舉行祭禮之弟子十二人列名,塔之兩側各有詩碑一方,為“生旺聚局人文起”“祿馬下階秀鐘靈”。
(距丹砂寺同坐東面約百米處有一尼姑庵,一室兩房,規模不大,內供觀世音菩薩,為得源大師同來原配夫人在此落髮參禪處,庵寺已毀。)
源祖師俗姓洪,名字無考,也不詳其里籍,出身武探花,崇禎甲申年間(1644)督軍福建黃田。1644年3月29日,闖王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陷明都北京,朱由檢(崇禎)被迫在梅山(景山)自縊,於是所謂傳世十六,正統相承的朱明王朝宣布終了,面對國祚雲亡,因是棄印南來,在丹砂古寺削髮為僧,遁入空門,皈依頂禮,俯首參禪,佛號得源。

虎丘石刻

虎丘山——名鳳山岡,在縣城西北十五里的程洋岡。高75丈,周圍二里,山上巨石欹立,林木森蔚,上有楊任斯讀書處,山麓有丹砂寺。
山巔有天然石洞,稱為虎洞,儼若一隻蹲虎,仰天長嘯,其間有“虎市”、“石靠椅”、“仙腳跡”兜引著遊人,尋蹤探勝。洞左側有石刻群,巨幅大石之上,有橫書“振依千仞”及“即此是虎丘”,字旁署名是粟庵,有直書的“第一山”是楊任斯手筆,每字都有公尺見方。還有“吞墨”、“避煙”等字。這些遺墨,秀潤骨勁,嫵媚多姿。
山麓有禪師塔,塔正面有橫書:“無縫真藏”橫書四字。
蔡粟庵 ,程洋岡明末耆宿。
楊任斯為明代崇禎戊辰(1628)進士。
虎丘石刻虎丘石刻

公雞樹

在程洋岡村西面,緊靠石尾下(石板下)溪的公雞山上巨石之巔。這株盤根錯扎,枝葉繁茂的古榕,歷史上父老都說不清它生長於那一年代。遠遠望去,大有金雞獨立的氣概,公雞山是個小山岡,並不見得高,但是地勢突出,位置特殊,四無遮障。海外歸僑,船到媽嶼中外,站上甲板,便遠遠可以望見山岡上這棵公雞樹,使遠洋歸來的赤子,立即會產生了家鄉已到之心。
唐宋時期,這裡原為一片汪洋,是潮州出海的一處古港,由於沿岸岡巒起伏,山嶼綿亘,水勢湍急,波濤洶湧,出海船隻,至此時有翻舟沉檣的事故發生,因此公雞樹的聳立山巔,就起著標誌以進險域的重要作用,它警示艄公小心行使、確保全全。
程洋岡(程洋崗)

程洋岡八景

1、 麒麟大樹
麒麟大樹,僻處程洋岡樹西隅,公雞山的西麓,就在石尾下(石板下)古渡口地方,那裡有個背山面水(韓江)的天后宮,宮前有一株古榕,枝葉婆娑,生機勃發,樹蔭寬大,覆蓋著宮前地和渡口,這株榕樹軀幹雄壯挺勃,狀如一頭巨獸,固以麒麟大樹為名,樹緣石而生,盤根錯扎,而氣根極為充沛,其長髯倒垂江面,隨風蕩漾,別具風趣。每當江水初漲,湍流激石,振之有聲。山光水色更為幽美動人,來往行人,多喜在此稍坐,借一傘樹蔭納涼消暑,大有寵辱皆忘之感,為古渡口增添了無限風采。
2、古葵泉井
程洋岡村西北部,有一廟宇叫古葵庵,庵口右側有一口水井,欄石上刻著“古葵泉井”四個楷書,井北短牆上用白灰塑上一幅扇形裝飾畫,額上“一泓清水碧瑤天”的詩句。儘管久旱的冬季,水井仍然保持著足以套用的水,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井底有一石,水從石下源源湧出。故井以泉名,就更有一番意味了。一到春雨如酥的春天,站到高不及一米的井欄邊,伸手便可用小勺打到井水,水老是清中略呈乳白色,用於漱口,水味甘沁心脾,象是剛喝過清茶一般,這也是“古葵泉井”之有別於它的了。
3、涼亭石馬
程洋岡村北面偏西處,有座小山岡,名為“平埔山”。山南麓的東西盡頭處,便是“涼亭石馬”的所在地方,這裡並沒有什麼樓台亭榭的美麗建築,而其妙處,恰好正在這一點上,人們向來善於肖形狀名,盡天然之美。
山的西端巨石聳立,高達數米巨石之間長著一株參天古榕,枝繁葉茂,覆蓋之下,日中猶暝。古榕之下,巨石之前有一米見方的小地方,站在這裡,遠望南天,龜巒右抱,鳳嶺左橫,眉案之間,海筆架置於左側,萊蕪呈於右方。遠觀水天一色的海面,頓覺胸禁開闊,特別是盛夏酷暑,烈日炎炎,置身其間,薰風微拂,的確是“華筵扇亂不如林下風清”,真使人流連忘返。
山東側的巨石棋布,中有一石兩頭雙翹,中間凹下,它沒有經良工巧匠的一斧一鑿,純為天然而生,更象一匹站著的小馬駒,其所謂“石馬”妙趣就在此也。
4、蓮湖花香
蓮湖花香是程洋岡八大勝景之一,湖周長一里許,於大肚堤下,因宋代決堤而成,相傳有十九彎,湖中廣植錦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每當盛夏,綠葉雜著朵朵盛開的荷花,乘著南來陣陣薰風,得氣襲人,沁人肺腑,閒步湖畔,使人流連忘返。
蓮花湖不僅景色宜人,它的蓮子還清甜可口,堪充佳肴,更有補心益脾治泄固精的效用。據傳:1277年,南宋朝廷搖搖欲墮之時,陸秀夫、張世傑扶幼主趙昺南下潮州,途經此地,採摘蓮子充飢,當其嘗到了蓮子甜美滋味時讚不絕口。事後,人們才發現蓮子竟變成“雙心”。這一民間傳說的附會,使程洋岡蓮子的價值更加不可名喻,人們竟相爭購,不僅暢銷國內各地,而且遠銷東南亞一帶。
花開並蒂向來被人們作為美好的象徵,程洋岡蓮湖多次出現了並蒂雙開的荷花,引來不少遊人,賞心悅目。大革命時期,農民運動此起彼應,正是蓮湖花開並蒂之時,村中老幼奔走相告,以它作為革命的佳兆,事雖巧合,實也千載美談。
5、虎丘霖雨
虎丘勝地,飲譽一方,它位於程洋岡村東的山岡,又名鳳山岡。據《澄海縣誌》所載:“山高75丈,周回二里,巨石聳立,林木森蔚,山正面極為陡峭,沙石涅露,怪石嶙峋,十分粗獷,犬牙交錯,正是“嶺相累,若牛馬之飲於溪,衝然角列,若熊羆之登于山。”
登上頂峰,北望韓江,蜿蜒東來,南眺大海,一片浩瀚,海表諸山,如置幾席,南有鼎萊,北有急水兩塔,遙相對峙,別具丰姿。山巔有巨石多幅,互相抌倚,儼若一隻尊虎,仰天長嘯,巨石叢疊,形成天然“老虎洞”,間有“虎市”、“石靠椅”、“仙腳跡”引人尋蹤探勝。洞左側有個石刻群,幾塊大幅巨石之上,分別刻有橫書“振依千仞”及“即此是虎丘”,直書的“第一山”等字,每字都有公尺見方。還有“吞墨”、“避煙”等石刻,這是宋朝詩人魏野的“洗硯魚吞墨,烹茶鶴避煙”詩意的濃縮,別具一番深意,這些遺墨,秀潤骨勁,挺勃多姿,得二王(晉代王羲之及其子王獻之)真意,具米蔡(宋代米芾和蔡襄)遺風,旁有署名“粟庵”字樣。(蔡粟庵 ,程洋岡明末耆宿。)
虎丘霖雨,向來譽為奇觀,落雲濃霧,山色空濛,陣風過後,垂珠墮玉,隱約中有碧紗籠護,更似一派琉璃世界,加上松濤聲喧,流水潺湲,富滿詩情畫意,對此更有置身另一境界之感。
6、風吹疊石
疊石,坐落在虎丘山東南方的峰巒之巔。兩石累疊,昂然矗立,雄視一方。雖然下大上小,但下石與上石接觸處,頗形窄峭,顯然大甚牢靠,若分若離,若豎若倚,相傳調用紗線索引可過,可奇怪的是這一重達數萬斤的龐然大物,天姿獨特,千百年來,歷經無數颱風襲擊,雨露化蝕,始終巋然不動,令人嘆為觀止。
竚立巨石之巔,盡享清幽,虎伏虎丘,鳳棲鳳嶺,滿山林木,蒼翠欲滴,雜花生樹,綠竹新枝,俯瞰程村,房屋鱗次節比,阡陌之間,佳禾呈秀,生意盎然,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竟折腰,登臨矚目,對此別有一番意趣。
7、鳳嶺陰翳
“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虎丘山東南方林壑優美,望之蔚然,正是要說的鳳嶺。鳳嶺山腰有一建於唐代的鳳嶺宮,右有“曲水流觴”石壇,左有“雲林深處”。兩處皆置於明季末年,更有南宋陸秀夫登臨留跡之“鳳鳴岐岡”石刻雖毀,而盛譽猶存,總之一上鳳嶺處處是景,物物可賞,尤其是滿山林木,蒼松翠柏,枝繁葉茂,日中猶暝,鳴禽上下,流水潺潺,每當朝露旭旭,暮靄沉沉,更覺深幽,正如王羲之《蘭亭集序》所說:“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楊任斯選擇這個地方,建起“綠波書院”讀書講學,可謂慧眼識真的了,置身鳳嶺,“仰觀宇宙之大,俯觀品類之盛,”的確是極視聽之娛。
8、曲水流觴
虎丘山東部山腰間,有一鳳嶺宮,宮前地方開闊,右方築了個約一米高,二米見方的石台,台中央有磨光的花岡岩石琢成了棋盤,棋盤四周,圍繞著一道數寸寬的小溝,引來山上流水,在台左溝中鑿著一個拇指大的小孔,利用這一滴的迴環作為“流觴”。台的結構窮究古樸,頗為精緻,四方都有橫書,分別刻著“眾仙會飲”、“一團和氣”、“清流激湍”、“曲水流觴”等,每方四字,都作陰文處理,楷中帶行,秀逸猷勁,為明代崇禎進士楊任斯手筆。
每當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山巒之間,林木蒼鬱,流水潺潺,效蘭亭韻事,作流觴修禊,實在是逸興遄飛。
山左側山巒間,有楊任斯讀書處“文昌閣”遺址。

尖纓神山

尖纓山又名仙翁山,位於程洋岡村東面,形似古代將軍頭盔,山巔有一簇高達五米有餘的巨石,酷肖盔上尖纓,因而得名。
巨石南面,經過加工琢磨,頗為平滑,上刻南極仙翁巨像,禿髮長髯,錦袍寬袖,貌極清癯,設計者別具匠心,還在前方安上高度匹配的石壇。
巨石背面有“玉暑洞”豎寫楷書,每字都在30CM左右,旁附“乾隆庚午年鳳城姜載世題”字樣。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尖纓山的確不高,但卻吸引著四方遊人,甚至十數年出現一次高潮,有來自潮揭或饒屬各地的民眾,一時道如游燈,絡繹不絕,於是從山巔直至山麓,擺攤設點,販賣糖果小點者甚多,以供遊人購買。

建炎大道

程洋岡鳳山岡盡南的山麓,有一塊攔路巨石,肖形取名,叫蛤蟆大石,石約一層多樓高,方圓四五米,石上刻有“建炎大道”四字,旁有落款附記“建炎二年疆巡劍書,萬勒”。石之半腰有一形如刀痕、長二尺許、深約二三寸、相傳是明朝末年朱良寶率部起義,曾在此試劍伏擊官兵留下的痕跡。至今“蛤蟆大石”仍然儼然屹立,蔚為奇觀。已列為縣文物保護之一。

石寨內

程洋岡寨是洄潮寨又名石寨、臨江寨,在蓮下鎮程洋岡村北面,即今石寨內的前身。寨坐西北向東南,依山岡建築,寨莊圍基本完整,保持了原來一定的格局,石寨是宋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吊眼活動的地方,《漳州志》載“陳吊眼,後入粵,歸附者甚眾,共有五十八寨。”程洋岡此寨即其中之一。
現存遺址有:1.寨牆、寨門 2.千人井 3.馬東路 4.營盤山 5.點將台

程洋岡古窯

營盤山宋窯(宋代)
營盤山高約90米,窯址公布於西面山坡,一直延伸至河灘河床,澄海縣文物普查級於1957年11月就發現了這處古窯,隨後於1961年2月,1982年7月又二次對該窯進行查考。中間1961年2月,縣文物普查組同省文管會曾廣億同志和汕頭文物部門的同志到現場考察,採集到一批實物。
窯具:有匣缽,並有墊燒瓷器的支足,渣餅和墊杯等,匣缽和墊杯的胎骨呈灰色或紅磚色,是用普通的耐火土製成,胎中含有石英沙粒,輪轆技術非常規整,火候很高。
瓷器:出土的瓷片,胎骨大致有白、灰白、灰三種,釉色有青、灰、白、赤、黃幾種色,其中青釉色出土的數量較多,器形有碗、盤、壺、盞、蓋凹等,紋飾簡單,僅見竹刀花一種,有一裝飾光環紋的“福”字盤,器底均露胎。
灰釉瓷出土數量不多,有碗、盤、盒、爐等。白釉瓷出土數量極少,有碗、盤、爐、盅等。赤、黃釉瓷有燈盞一件及各式瓷片一批。此外還有較多的開片瓷殘片,器物為盂、皿、壺、碗、盤等。
程洋岡窯、後湖窯
澄海縣文物普查組於1973年7月對虎丘山下蓮花湖畔的程洋岡窯進行查考(該窯是從五代至清代),1984年11月對該窯再進行複查,複查該窯探方寬500CM,長300CM ,深45CM,探溝的層次與其包含物的第一層是耕地表土,第二層是原瓦碎片,底下是草木灰及窯底磚。第二層是原生土(當地人稱為銑土),這次集了大量磚瓦碎片和火燒土草木灰,證實該處是古窯遺址.
1984提11月,在對程洋岡窯複查過程中又發現後湖窯,此窯在蓮花湖畔西北面近仙美堤青金圍,其年代屬於北宋期間。

鳳嶺古港遺址

嶺古港又名岐嶺港、旗嶺港,位於澄城東北十五華里處(即今之程洋岡村),東有南峙山,北有鳳嶺,西有象山、觀音山,形成一個弧形的自然港灣,從石尾下口又進入潮回頭內船塢河海交並,中間有韓江幹流直溯潮州,唐代逐漸進入角色,宋代已頗為繁榮,系始於唐、盛於宋之潮州對外通洋口岸。《潮州府志》載:“旗嶺港,距城十五里,南洋大洲之北,自韓江發源而來,凡來往客舟多泊於此。”為滿足前後兩船塢船民生活,單程洋岡就有商號200多號,在“潮回頭”西側橫隴處又有商號近百號,足夠船隻的出入供應。
港岸有市集,名為“永興街”。匾上刻“興國丁丑”四字,系北宋太宗趙炅太平興國二年(公元677年)所創,東側有鳳嶺宮(也稱“岐隴宮”,唐建,供奉漢南越王趙佗和唐醫學家孫思邈,宋初增祀東嶽大帝,繼祀林默以佑客此出入之船舶商賈,再後才增祀“三山國王”地方神。)
1932年,鳳嶺港出土一批船板;1943年在永興街口成記巷頭“梅園”挖井時發掘到一批成疊宋碗;1947年“梅軒”建屋清基中,又發現成疊宋碗;1948年東州堤崩塌,抗洪搶險中,鄉民在港灣靠程洋岡村處挑運幾百擔夾雜大量宋瓷片瓦礫的沙土填壘東洲堤;1950年,在古港東南面管隴村打索鋪發現纜繩工場,規模很大,遺址達五、六千平方米,並出土大量巨纜,目擊者言“有拳頭大,碗口粗。”因腐朽無法收集標本;1946年冬、1958年冬、1975年冬,先後在港灣發現大船桅,橫過今之“鐘厝池”和“塗庫池”,與此同時石寨池也發現大船桅,也已腐蛀;1955年,港灣東面管隴村前出土船桅,桅尾直徑40-50厘米;1960年在離港不遠的“建炎大道”一側發掘大錨一個,質地為生鐵,重一噸多;1958年至1960年,又古港邊沿的蓮上內底村發現大批宋瓷片及船板若干件,並先後於後埔泊點、橫隴泊點、大衙古碼頭發現與出土古寺遺址、外銷陶瓷器等。現該港西面冠山、龍田村仍有古船壓在房屋下面未出土。
鳳嶺古港有這么大的規模,同當時潮州瓷器大量外銷有密切關係。

醫療事業

醫館
濟德堂-主辦人陳文俊
介福堂-主辦人蔡述秦
保生堂-主辦人蔡巧勝
厚德堂-主辦人蔡景臣
寧靜齋-主辦人蔡獻猷、蔡仰高,後為蔡大佬
芝 圃-主辦人蔡祝南,後為蔡遠濤
芳 記-主辦人蔡月軒
四德齋-主辦人蔡月軒、蔡煥庭、蔡鳳初、蔡遠濤合辦,1958年公私合營時與寧靜齋一併,納入程洋岡診所
吳乙光醫局(西藥房)
蟻偉毅醫局(西藥房)
蓮碧診所(西藥房),主辦人蔡蓮碧
{註:這些都是民國時期有名的醫館}
程洋岡蔡氏衛生館
程洋岡蔡氏衛生館是在明萬曆祖傳而創於康熙年間(1644-1722年、一說建於順治二年),首創人蔡桂,名俊心。與兄弟俊元、俊沂皆親承家學、窮研醫藥,是當時醫界耆宿。在其兄弟分爨(家)時,父輩分授以祖傳秘方,於是各立門戶,操業名世,而蔡俊心以專治雜症創立衛生館。蔡俊元以廣生館、和生館為號分執傷科和兒科。
蔡俊心在家傳基礎上博覽群書、勤奮力學、精益求精,乃以心領神會之餘,結合實踐經驗,率爾操觚,信筆論述,撰寫《衛生館醫學秘笈》,歷經歲月積成捲軸,成一家言,觀其遺著中有云:“余幼勤習詩書,抱志功名,因學業不成,乃充京監,閱覽祖父所遺之書,詳究方脈內經之旨,悉其精蘊……神而明之,變而通之。”於是博採百藥諸書,剛繁蕪攝便捷掇成歌訣,以傳後世。
蔡俊心逝世後,醫道由子蔡德先繼承,小名妹仔,精於醫術,濟世活人,時鄰里稱為“妹仔仙”。各方感其醫術,沾其德澤,惠贈木匾甚豐,有“術精岐黃”、“學通靈素”,以及“龍宮發秘”等(該“龍宮秘訣”一匾為廣東澄海協鎮都督林起鳳立,時乾隆將辛亥花月——即1791年,“學通靈素”一匾是清嘉慶15年——即1810年,澄海縣知縣周家俊星子舉人題贈)。
迨其三世孫蔡奕袍、蔡奕笏都是當時名醫,乃以奕袍祖婆樂善好施,扶危濟急,施贈醫藥,深得民眾嘖贊,因是飲譽遐爾,不脛而走,有口皆碑,至今海內外來訪人士就醫求藥,每欲得“婆房者為慰,”其聲譽流傳之深遠,僅此足證一斑。之後傳及四世五世以迄於今已歷時十一代,世代相續,子孫藩盛,至今未有間斷。且輩出名流,如雲浦、雲衢、雲松、祝南、士烈、瓊初、月軒、煥庭、鳳初、遠濤、良璧、卓麟等等,皆為近百年來的名醫國手,可謂代有才人,各領風騷,其醫務遍及潮、澄、饒、澳、普、揭,以至播譽東南亞暨馬來一帶,為海外赤子所重。
程洋岡蔡氏衛生館淵深源遠,上溯其遠祖蔡敏齋(名時徵,明代萬曆年間由禮部儒士授府知事,供職南京),“素精岐黃,為士林所重。”“其子蔡肇胤,孫蔡騰芳(又名錫田)皆精於感古人方脈,療病用藥,無不獲效,其治人多矣。“(語見蔡氏衛生館醫序)考及世系,其業醫醫史,至今應為十五世,即從明神宗萬曆年間(1573-1620年),以迄於今,為時已屆四百餘年,可謂歷史悠久。其家傳醫籍編纂全書,共十二卷,包括藥理、脈學、雜症六卷,婦科專書六卷。特以婦科部分為例,廣泛論述中醫婦科胎產經帶四大症,及症瘕痃癖,涉及病症一百七十二種,集方一百三十四。專論三十六篇,基本針對婦科各種疾病診斷及治療,既有論述又具按語,切合實際套用。更為可貴者,是重點處採用詩歌體裁編寫,言辭簡約,協韻可誦,利於緊記,正如編纂才的自述“是以集為家藏,自當珍重賞之。”
該館後裔至今傳承祖業醫術,研製一專治婦科疾病,婦女產後滋補類的手工自製藥丸,按秘方精製而成。此藥丸已聞名海內外,不少泰國、越南、新加坡的華僑及省內外人士前來購治。深得患者好評。
(註:現程洋岡衛生館是潮州宏興製藥集團三大股東之一,宏興製藥的婦科產品上都有“大糧巾”商標)

現存碑坊

紫霄樓記
玄帝樓閣之峙鳳岡者,屹然一方靈鎮雲。蓋聞自成化間,傳香菸於武當,其相與廟祀,匪朝伊夕矣。歷嘉、隆、萬、泰干戈離之餘,一經倭寇兵燹,盪滅無遺。百餘年之內,徒見圯頹而丘墟。然其舊宮遺址猶有存者。憶前曾(嘗)過於其地,有觸而嘆曰:神如
玄帝,默靖皇路,赫濯熙朝,我蒼生實嘉賴焉。昔 太宗皇帝尊之曰太岳,世宗皇帝尊這曰玄岳,極崇祀於齊雲,獨奈何聽其煨燼而不之鼎革一新乎!幸而啟佑我鄉人,鄉人呈之五玉馮父母,愛集父母,愛集父老而詔之鳩工,於天啟甲子(1624)重建樓闕,以妥。神靈儼然雕甍峻宇,鳥革翬飛,顏曰:“金闕天尊”。 挹其寶光,下(正)氣附人,時或遷客騷士,談玄賦詩於其上;時或水旱疾苦,祈報者繹繹如響。蓋歷數十年以來,天工宏亮,四維大振,不知復有向之鞠為茂草者矣!予自庚辰,再奉命冊封益(蓋)藩道,便省所恃,當欽 玄帝之祜,有懷斯樓之勝,因偕蔡親翁諱肇胤者登焉。嶺外海表,近覽遠眺,風景物情,撫蓬(菶)萋而雍喈可致,然予又因而有感也。夫廟貌之興廢,實系世運之盛衰,方今,聖天子北憂虜,南憂倭,黎元岌岌無寧歲,凡事(我)在遷臣工,奔走不遑,而斯樓之獲適成者,蓋可卜太平之永觀也矣。時住僧真聞,請記於予,已心識之。未兒(幾),以復命旋燕都,壬午(1642)春又以奉旨召對,遷直指。每當宵旦薰香,輒覺武當煙火忽忽,如登日事。則還默自思曰:焉得蒞茲士者,同予志以共謀業處(簴)於勿替也。是歲孟秋,郡司理李門年兄祖台捐奉鑄金事竣。且有日譴僧走京師達予,予喜上可以翼二宗之靈,葷(用鞏)皇圖於億載,而寧斤斤為一方紳笏士庶之福耶?於是乎言。
明賜進士第文林郎巡按南直隸等處倉屯兼巡視西北二城實授監察御史前行人司行人已卯順天同考奉 命 冊封清江 益藩副使陳良弼撰
時崇禎癸未立春放之吉
文昌祠記
澄之北十里,有程洋岡者,群峰聳翠,河水奔騰,蘇彎都一勝會也。青鳥家謂其地靈,肇於虎丘山麓,磅礴而鬱積,非大建廟祠宇不足以當之。有明成化間,紫宵樓閣所由興也。
既復易名丹砂寺,屹然於前,與寺並峙,則今肇祀文昌所云,先是馮明明府築月旦堂以讀法,風化日遷,士庶實嘉賴之。未兒,桑麻非故,江山頓殊,都人士過故址而興嗟!爰諏日肯構,就地鼎新,不特鳥革翬飛,以妥梓潼帝君之靈;而星懸斗轉,翼翼峰巒間,更足以靜一方金革之氣,而起萬載棫樸之休,回視祗園葉何讓焉。憶余鬢(髻)年,從游於斯,低徊留之不能去。入閩督學歸來,計自入春明十有六載,每懷高岡,不禁嚮往,今幸祠宇聿觀劂成,蓬(菶)萋雍喈,盛事從茲甲子可卜已。敬颮一言,以答諸同人請。
賜進士第大中大夫提督福建通省學政按察司僉事加三級前兵部職方清吏司督捕郎中加三級戶部湖廣清吏司員外郎欽差提督鳳陽等處糧儲運餉屯榷戶部雲清吏司主事奉敕監督通州大運西倉漕務庚戌會試同考官內翰林院庶吉士邑人物楊鐘岳撰。
紫霄樓記 文昌祠記紫霄樓記 文昌祠記
崇祀配亭碑記
蔡氏大宗祠建於成化年間,繼更建於崇禎庚辰年,間遭斥盪毀,展復後,族眾鳩工鼎建於康熙庚戌歲,后座一大棟,以妥
先靈。面前棟拜亭及兩廊尚闕焉。丙辰春,植職職得達濠副將,願捐金二百有餘,而廟貌豐同劂成,族人乃逐有議請入祠之舉。植時勤勞軍政,承遇族人商及此事。庚寅冬,旋歸家族,見廟中祀(祠)業少存,祀禮久廢,乃集族人鹹各捐田崇先配享,庶祀典具永有賴,眾僉曰:憑酌捐原值照價壹百伍拾兩者,奉一木主祀焉,時各捐產崇祀者十有二公,我子侄中尚有孝思未逮者,異目舉此為例。是舉也,一以隆祀典,一以勸將來,至有爵秩功德,可為族增光寵者,其垂祭田產,當不在壹百伍拾金之例,愛(爰)是勒石為序。
時康熙四十九年歲次庚寅陽至之日,世孫原任達濠副將茂植敬書
四、御封蔡德岳、蔡奕加、蔡名達木匾:
奉天承運
皇帝制□考績報純良元最用將臣勞推恩溯積累之遺載揚祖墨爾蔡德岳捐職按察司經歷名遠之祖父錫光□慶櫥德務滋嗣清白之芳聲澤留再世衍臣表之令緒祜篤堂茲以爾孫遵例急公馳贈爾為文林郎錫之肋明於戲常修念祖膺茂典而為勵新猷有貽孫發幽光而丕彰潛德
制曰 冊府酬府幸著人 元茂績德門輯慶式昭太母雲芳徽爾余氏乃捐職按察司經歷蔡名遠之祖母箴誡揚芳衍璜表德職勤內助宜家久著美賢聲澤後昆錫類式承乎嘉命茲以爾孫遵音於形管壺范彌光膺異文二紫光天庥允 制曰資父事君臣於篤匪躬之誼作忠以孝國家宏錫類之恩爾蔡奕加乃捐職按蔡司經歷蔡名達雲父善積於身祥開劂後教子著義芳之訓傳家裕堂傳之道茲以爾子遵例急公贈爾為文林郎錫之肋命於戲殊榮必遠見寵命用光夫有子欽茲復渥長此忠(勤)
制曰 奉職在工嘉教勞之有自推恩將母儀錫典之攸隆爾柯氏乃捐職按罕司經歷蔡名遠之母壺范宜家風協承之媛母儀貽轂栽昭盡獲之芳茲以爾子遵例急公贈爾為孺人於戲彰淑德於不瑕式榮象服膺寵命之有共允泉增
乾隆已巳□十四年十月十四日
晏侯紀念坊
在晏侯屆中,為明代萬曆年間南京知事蔡時徵建。該坊質地為花崗岩石,兩邊二根立柱,中間夾一匾額,柱高4.36米,寬0.3米,柱基處有:一半葫蘆畔狀基石,兩柱中間分別有兩隻菱角和兩個年糕狀小石刻枕接。匾左邊刻寫上“九五錫命”,右邊刻寫上“蘭桂聯香”,並分別有“萬曆丁未”、“孟夏吉立”之上下落款。在紀念坊的對面正廳石檐上刻有“作中流之砥柱”六個大字並有“同治三年”的落款。
廈厝節孝坊
程洋岡廈厝節孝坊是於清代道光年間,進士蔡熙為其曾祖母及祖母請旨勅建的。石匾上有“聖旨”直書兩字,中寫“冰霜再世”巨字,下列“旌表蔡奕文之妻許氏暨其子世胄之妻金氏”附刻。中間柱聯有:佐霜堂中味同齧雪,含飴膝下氣盡乾雲。款“太學士穆彰阿拜撰”。旁柱聯為“兩世懷請孝慈並全大節”,“九重錫類綸綍共播徽音”“左侍郎黃崇拜撰”。該坊現已廢,部分石刻仍在。
古葵庵乾隆碑記
本庵向由前棟大門出入左右從無旁門兩埤牆外並無隙地可為旁門之路。
鄙意見祀
佛之棟殊淺而迫祀
神之前棟光迫而淺
神像兒監大門風塵直污堂座一時潔敬之心不覺□然興起因□主持湯機禪機
題建一禪亭及兩伸手甲申興工乙酉落成頗覺深改觀念□連庵已地
截出一片長四丈五尺寬六尺五寸伐去果木捐入本庵以開□□內外門本
入由此則大門不須日開塵污自無飛入
神座自然淨潔瞻拜之下能無□然但門開左旁乃當我
先考祠堂白廡畔若築建門亭使有傷□將來住持僧及
社眾切不可門亭是築堂□捐地之歲□□□□□□□□□□以告諸來者
乾隆三十年孟夏吉旦社內太學生五日建立
古葵庵碑記
古平埔山西麓有篁竹庵,清初易址名為今之古葵庵。與前儒林古廟連而為一古建築。蔚為壯觀。
乾隆卅年,里人蔡玉月重修廟宇,乃增建庵前埕、照壁、入庵通路。民國二十年代遭劫受損,遂為民宅。至公元一九八五年由本壯前輩倡導,僑胞資助修復,古廟一新。歷次承海內外人士關注,召請鄉親集資修佛殿、塑金身,修繕無間,凡十年廟宇較舊貌光彩有加。
古庵善信虔誠支持,日益增輝,為彰十年來之共襄又舉之諸先生,特勒石留芳。
振民氣常修眾善,沫神思永錫繁禧。

後記

本百度詞條編輯內容大多來自《程洋岡村志》並略加修改。首先對編輯村志的先輩們表示崇高的敬意。並感謝恩師鄭老無私提供這本已接近絕跡的村志。
部分內容來自 大糧根論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