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禮法學以天理為禮法之形上依據,以大理循環的禮法之開顯路徑,建立了以禮為秩序框架,以仁為價值核心,以參贊化育為最終目的的法哲學體系。在這個體系內部,理作為“形式因”,通過層層開顯而由宇宙法過渡到人定法,作為“動力因”由生生之機過渡到仁愛正義,天理與人慾的鬥爭形成了理一分殊的規池體系,而人作為實踐主體,通過存理滅欲、克己復禮實現人生意義和宇宙目的。
基本介紹
- 書名:程朱禮法學研究
- 作者:宋大琦
- ISBN:9787209047470
- 出版社:山東人民出版社
版權資訊,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編輯推薦,目錄,
版權資訊
書 名: 程朱禮法學研究
作 者:宋大琦
出版時間: 2009
ISBN: 9787209047470
開本: 32
定價: 29.00 元
內容簡介
程朱禮法學以天理為禮法之形上依據,以大理循環的禮法之開顯路徑,建立了以禮為秩序框架,以仁為價值核心,以參贊化育為最終目的的法哲學體系。
在這個體系內部,理作為“形式因”,通過層層開顯而由宇宙法過渡到人定法,作為“動力因”由生生之機過渡到仁愛正義,天理與人慾的鬥爭形成了理一分殊的規池體系,而人作為實踐主體,通過存理滅欲、克己復禮實現人生意義和宇宙目的。
《程朱禮法學研究》秉持儒家價值立場,遵循理學思維方式,通過對以程朱為乾的宋儒禮法思想資源梳理整合,初步建立了新儒家法哲學的框架,既是法哲學研究,也是新儒學研究。
作者簡介
宋大琦,男,1968年出生,遼寧鐵嶺人。法學學士、文學碩士、法律史專業博士。曾為地質隊員、企管、個體商戶,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在站博士後、太原市中級法院審判員、太原科技大學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法律實務、法律史、中國哲學。
編輯推薦
《程朱禮法學研究》為新儒家法哲學開山之篇,宋明理學接續之作,借理一分殊之休系,揚秩序重建之宗旨,庶幾於西學法理獨占之壇為祖先爭回一席。
目錄
序
緒論:尋找中國的法哲學
一、問題的緣起與研究意圖、基本立場
二、學術史的回顧
三、研究方法、基本立論及內容安排
四、本研究的創新之處與可能的意義
第一章禮法學在理學體系中的地位
第一節理學史的回顧
一、儒學的傳續
二、理學史的回顧
第二節理學的邏輯體系
一、本體論
二、流化論
三、人性論
四、實踐論
第三節禮法學的對象範圍及其在理學體系中的位置
一、程朱禮法學的對象範圍和法學地位
二、禮法學在理學體系中的位置
第四節程朱禮法學的基本思路
一、理:秩序的依據和根源
二、禮法:理在人世的呈現
三、外禮內仁:天理在人世的展開
四、克己復禮:理在矛盾運動中回到自身
第二章禮法——法的外在形式
第一節禮法——中國的古代法
一、西方模式的困惑
二、禮、政、刑的起源和中國古代法體系結構
三、禮、政、刑三者的關係
四、古代思想家對禮、政、刑及禮法關係的看法
第二節理向禮的過渡
一、理與氣、事的一般關係
二、序:禮之本體
三、和:禮之功用
四、分:禮之形成
第三節禮向法的過渡
一、邏輯的過渡
二、歷史的過程
第四節“定在”的法
一、定在法核心內容是三綱五常
二、綱常是否絕對化的問題
三、綱常是理氣共建的歷史體現
四、綱常制度是動態的存在
第三章仁義——禮法的內在精神
第一節性:天理於人身的體現
一、性與天道、人心
二、性之善惡及根源
三、天命之性的平等
四、具體人性之構成
第二節作為生命本體的仁
一、先儒對仁之論述
二、宋儒的生生釋仁
三、仁的創生意義
四、仁的流發普及
第三節作為道德本體的仁
一、仁由天道向人道的過渡
二、仁由愛己向愛人的過渡
三、仁由仁愛向公理的過渡
四、仁之條目及其法理意義
第四節仁、義、禮、智的關係
一、仁義禮智的普遍關係
二、仁與義的關係
三、仁禮(義法)關係
四、仁與智的關係
第四章禮法自身的展開
第一節理欲之爭:禮法的驅動力量
一、理欲衝突的由來和地位
二、理學對理欲關係的探討
三、理欲之爭的展開
四、理欲之爭的補償
第二節理欲之分:單個規範的確立
一、“分”字作為法理術語
二、分的產生機制與解決的問題
三、仁義禮智與定分原則
四、格物致知與分之發現
五、理欲之分與權利義務之分的比較
第三節理一分殊:法律體系的形成
一、理一分殊的淵源和義理
二、禮法的理一與分殊
三、綱常制度:定在的理一分殊
四、中和:和諧健動的理想秩序
第四節克己復禮:法律實踐的指歸
一、法的實踐是克己復禮
二、克己復禮的內外約束
三、克己復禮與自我實現
四、克己復禮與天人合一
第五章禮法學理論具體套用舉隅
第一節義利
一、義利問題的由來脈絡
二、理學在義利爭辯中的立場
三、以義為利:制度的倫理原則
四、公平與效率:義利之爭的當代意義
第二節王霸
一、王霸問題的由來和意義
二、朱熹與陳亮的王霸之爭
三、理想與現實之間:王霸問題的引中思考
第三節德刑
一、德刑問題的由來和脈絡
二、理學對德刑關係的探討
三、德主刑輔的二重意義及法治之爭
第四節變法
一、歷史上關於變法的一些探討
二、禮法中的可變與不可變
三、變與不變的天道依據
四、可變與不變的現實意義
結論和餘論
一、結論
二、餘論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