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先貞,清代詩文家,生活在十六世紀,經受了由封建制度腐朽破敗所引發的種種實難和痛苦。因而產生了總結以往慘痛教訓,尋找出路的願望。一生堅守志節,不食清廷俸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程先貞
- 出生日期:1607
- 逝世日期:1673
- 職業:詩文家
簡介,人物生平,著作,詩歌特點,
簡介
程先貞(1607-1673)清代詩文家。字正夫,號葸庵,晚年號海右陳人。德州(今屬山東)人。
人物生平
程先貞早年從祖受業,深受其祖父程紹的器重,為程氏最得意的裔生。年輕時無書不讀,尤專注於史學。辭官歸隱後,與清初著名思想家顧炎武以及同邑人李浹、李源、李濤親密無間,結成摯交。他通過對理氣的解釋來表達宇宙觀;堅信神隨形樂,反對“投胎托生”之說;主張並履行“躬行實踐,經世致用”的原則,反對脫離實際的學風,談說往史的同時,便把全部精力用於史學研究上,對“明十三朝之實錄,幾能成誦”,“邸報、野史、家乘,無不遍覽熟悉”。這就為其從事《州乘》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
程先貞生活在十六世紀,經受了由封建制度腐朽破敗所引發的種種實難和痛苦。因而產生了總結以往慘痛教訓,尋找出路的願望。一生堅守志節,不食清廷俸祿。康熙十三年(1673),應德州知州金祖彭之請,才以布衣與州同唐永先、州判滕元鶴等10人參修《德州志》,不署衙,不受俸。參修者對程先貞非常倚重,“諸纂修以稿至,主者皆送先生(程先貞)複審”。在纂修《德州志》過程中,程先貞主張以明朝嘉靖七年(1528)、萬曆二年(1574)《德州志》和天啟五年(1625)《德州續志》初錄作為主要史料,“蓋其錄者,直載其事與言,而無可增飾者也。”然而,“實錄”也未可盡信。因此,他又主張凡實錄難以詳盡的,應以他書證之,他書之誣且濫者,應以所得實錄載之。他在審閱史稿時,認真負責,一絲不苟。常對侍者說:“取某書、某卷,有某事當補入、當參校。”甚至到某頁,幾無差誤。
著作
著有《還山春事》、《燕山游稿》等。以祖紹蔭,歷官至工部員外郎。才至中年,便辭官歸隱,家居三十年,杜門簡出,編《州乘》一書,垂成而卒”。為清代德州著名歷史學和哲學名人。著有《海古陳人集》、《葸庵雜著》、《燕山游稿》、《還山春事》、《德州志略》、《安德詩文搜》等數十卷
詩歌特點
清初德州區域正值滄桑變革,民族矛盾尖銳之時。作為明朝遺民,被譽為德州文壇之星的程先貞,其詩歌藝術無人能比。他以詩為劍、為酒、為言,反抗清朝的統治。其詩作多是五言詩,記明清之際民族興亡大事,托物案興,弔古傷今,充滿深厚民族感情和愛國思想,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藝術成就上,其詞意堅實,語言簡樸古雅,無一長語,喜用典故,呈現出學者本色;格調蒼涼沉鬱,質實渾厚,屬“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