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植物毛稀薟(Siegesbeckia Pubescens Mak.)葉及嫩梗供藥用,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肝腎風氣、四肢麻痹、骨痛膝弱、風濕諸瘡。稀薟在各地主要以野生的稀簽草入藥,近十餘年均栽培供藥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稀薟
- 別稱:稀簽草、黏糊菜、腺梗稀簽
- 界:植物界
- 科:菊科
- 屬:稀薟草屬
- 分布區域:我國東北、華東、中南及西南都有分布。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栽培技術,選地整地,育苗移栽,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採收加工,
形態特徵
稀薟為菊科一年生直立草本,常高達100厘米以上,莖下部粗壯、木質化,上部多分枝,枝具縱棱,嫩枝綠色或紫褐色,密被灰白色長柔毛和粗毛。葉對生,卵形至三角狀卵形,較大,長5~20厘米,寬3~17厘米,先端尖或漸尖,邊緣鈍鋸齒,基部闊楔形而下延,兩面被柔毛,尤以背面脈上密而長。頭狀花序細小,黃色,集成疏鬆的圓錐花序;總花梗及內外兩列總苞片均被長柔毛及紫褐色頭狀有柄的腺毛,有黏性;瘦果,倒卵形,微彎,具4棱,先端截形而稍寬,基部漸狹,黑褐色,長0.25~0.35厘米,寬約0.1厘米。
生長環境
稀薟草種子可在較低溫度下萌發。在平均氣溫9~10℃即陸續出苗。冬至至雨水露地播種,春分開始出苗;春分後播種,約15~20天開始出苗。
稀薟草生長喜溫暖氣候。早春氣溫低,生長緩慢,立夏後生長顯著加快。芒種至大暑植株生長旺盛。花期9-10月,果期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完全枯萎期11月中、下旬。
分布範圍
我國東北、華東、中南及西南都有分布。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稀薟草對土地要求不嚴格。除低洼積水地以外,一般土地均可栽培。為獲得較好的產量,則以選用土質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地種植為好。
整地時,土地先用犁深耕,整細泥土,作高畦,畦連溝寬200厘米(如前作為延胡索,可依原來寬度150厘米),溝深20厘米。作藥用的稀薟草大田生長期只有兩個月至兩個半月,土地肥沃才能加速生長,獲得高產。如以延胡索為前作,由於種延胡索時施過大量畜糞堆肥等長效肥料,土地肥力足,種稀薟草則不再施基肥。如用一般土地種植,則需在整地時翻入人糞或氨水作基肥。若用氨水,每公頃宜用氨水525千克左右,加水2~3倍稀釋,再用粗眼灑水壺噴灑在畦面上,並立即用犁翻耕土地,防止跑氨;但這樣處理後,還應隔二三天進行移栽,以防灼傷秧苗。
育苗移栽
稀薟草種植方法有直播和育苗移栽兩種。直播,在春分後播種,每公頃播種子11.25千克左右,立夏間苗。為提高土地利用率,一般採用育苗移栽的方法種植。
(1)育苗
一般在雨水至春分露地播種育苗。育苗地做成普通的高畦,泥土儘量整細。撒上種子後,用腳將畦面踏一遍,使種子與泥土緊貼,再在畦面上薄薄地鋪蓋一層疏鬆的雜肥,以防止土壤板結,利於出苗。另外一種方法,是在撒種後,用釘耙輕輕地整一下畦面,使種子與土摻和,然後灑上水,再貼地平鋪一張塑膠薄膜保溫,以加快出苗。
(2)移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