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涎千緡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古今名醫方論》卷二。具有祛痰理氣之功效。主治風痰不下,喉中聲如牽鋸,或中濕腫滿。
基本介紹
- 名稱:稀涎千緡湯
- 別名:稀涎湯(《時方歌括淨卷上)
- 出處:《古今名醫方論》卷二
- 組成:半夏、豬牙皂角、甘草、白礬
- 功用:祛痰理氣
- 主治:風痰不下,喉中聲如牽鋸,或中濕腫滿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半夏(大者)十四枚(6克),豬牙皂角(炙)一挺(6~9克),甘草一錢(3克),白礬二錢(6克)。
用法用量
上為末,用生薑自然汁少許沖溫水一盞,調末一錢灌之。得吐痰涎即醒。
功用
祛痰理氣。
主治
風痰不下,喉中聲如牽鋸,或中濕腫滿。
方義
用生薑、半夏之辛以散之,甘草之甘以涌之,白礬之澀以斂之,牙皂之涌以開之,此斬關奪門之勢,惟稟氣素實而暫虛者可用。壅塞稍疏,續進他藥,不可多用以傷元氣。如平素虛弱者,又當攻補兼施,六君子湯加牙皂、白礬末以吐之,則庶幾矣。若誤作中風治之,去生便遠。
重要文獻摘要
原方選錄
《古今名醫方論》:“稀涎千緡湯,治風痰不下,喉中聲如牽鋸,鹹中濕腫滿。半夏大者,十四枚,豬牙皂角一挺,炙甘草一錢,白礬二錢。上四味研末,用生薑自然汁少許,沖溫水一盞,調末一錢,灌之,得吐痰涎,即醒。柯韻伯曰:攻邪有汗、吐、下三法。仲景於吐劑立梔豉、瓜蒂二方,所以導熱邪之外出,逐寒邪而外散也。其有不因外感,因醇酒厚味,漸漬凝結,變為頑痰,一旦乘虛上塞咽喉,氣不得通,忽然昏仆,目反直視,喉中聲如牽鋸,此為痰厥。先輩所云怪證多屬於痰者,此也。非用峻劑以攻之,頑痰不能遽退,故用生薑、半夏之辛以散之,甘草之甘以涌之,白礬之澀以墜之,牙皂之勇以開之。此斬關奪門之勢,惟稟氣素實而暫虛者可用。壅塞稍疏,續進他藥。不可多用,以傷元氣。如平素虛弱者,又當攻補兼施,六君湯中加牙皂、白礬末以吐之,則庶幾矣。若誤作中風治之,去生便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