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風店鎮虎頭帽

移風店鎮虎頭帽

移風店鎮虎頭帽,俗稱姥姥的帽子舅母的鞋,製作工藝流傳於民間,通過家庭母女、婆媳之間代代相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移風店鎮虎頭帽
  • 別名:“紅官綠娘子”
  • 分類:布老虎、虎頭帽、虎頭鞋
  • 俗稱:“姥姥的帽子舅母的鞋”
民俗文化,民俗起源,民間傳說,套用價值,傳承發展,

民俗文化

布老虎、虎頭帽、虎頭鞋製作工藝流傳於民間,通過家庭母女、婆媳之間代代相傳,在幼兒百日時由其女性長輩製作,俗稱“姥姥的帽子舅母的鞋”,一般為男紅女綠,取意為“紅官綠娘子”,祝願兒童長得虎頭虎腦,生龍活虎,男孩長大後出將拜相,女孩找個好婆家。
這種手工藝製品做法古樸,在青島地區流行很廣,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孩子健康成長的殷切期望,反映的是勞動婦女的勤勞、樸實和善良,凝結了中國古代婦女千百年來的勤勞和智慧,同時表明這種代代相傳的手工藝有著極其可觀的人文價值和市場前景,是全人類非常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俗起源

移風店鎮位於即墨市西北部,大沽河畔,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省級棠邑古城遺址、龍山文化遺址及即墨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均置於該鎮,是即墨柳腔發源地之一。該鎮民風純樸,人民民眾勤勞樸實,有傳統的布藝加工、草編等民間手工技藝。流傳於移風店鎮民間的布老虎、虎頭帽、虎頭鞋製作手工技藝就是其中之一。
此次申報的布老虎、虎頭帽、虎頭鞋製作手工技藝一直流傳於該鎮的大沽河畔,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淵源,經過多年的演變,這些工藝品在用材上、顏色上雖然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但同時也保留了其古樸、原始的本色。

民間傳說

戰國時期,樂毅率七國聯軍伐齊,最後,唯位於大沽河北岸20華里處的即墨古城與莒兩座城池仍在齊軍手中,作為戰略後方的棠邑古城,則位於沽河南岸,在今山東省即墨市移風店鎮後古城、馬軍寨村地界。後來,田單擺火牛陣破燕復國。飽受戰亂的兩岸人民,自此開始了重建家園的艱難歷程。由於大量的人員、牲畜死亡,致使沽河兩岸瘟疫流行。惡狼、惡狗臥伏路域、林間、路旁,對百姓的生命造成極大威脅,有的新生兒時常被野獸吞噬。因虎乃百獸之王,所以齊民便用絲線在布鞋上繡一個虎頭,藉以威懾百獸,避災免禍。眾人竟相效仿,漸成習俗。當時,大沽河兩岸人民,在重建家園的同時,也在積極繁衍生息。膠東王和時任即墨大夫採取了種種措施,鼓勵人口繁殖。不管是王府官吏,還是平民百姓,家中添了人丁之後,兩人都要前住祝賀。
有的人家見王爺身著大紅袍服,神采奕奕,威風高雅,靈機一動,便將織成的土布梁了同樣的顏色,給孩子裁一件新衣;王爺的帽子是不敢仿製的,怕犯僭越之罪,就用同樣的布料給孩子做一個戴在頭上的小披風,用絲線繡出眼睛、眉毛、鼻子、嘴巴、儼然一個虎頭模樣,虎頭鞋和虎頭帽的風俗,就這樣,在大沽河畔流傳了兩千餘年,並逐漸傳播到半島地區。

套用價值

這些手工藝品既有觀賞價值,又有實用價值。其中虎頭帽、虎頭鞋分為男孩、女孩穿戴用,不同的顏色及樣式表達了不同的寓意。男孩頭戴虎頭帽,用絲線繡出眼睛、眉毛、鼻子、嘴巴,成一個虎頭模樣,腳上再穿上一雙繡了虎頭的鞋子,暗寓“無病無災,長大當官”的美好意願,在“百歲”(99天)這天打扮一新,頭戴虎頭帽,腳踏虎頭鞋,自有一番喜慶氣象。如果生了女孩,則改用綠色染布,做成虎頭帽、虎頭鞋,穿戴起來,謂之“綠娘子”,同樣有望女成鳳之意。布老虎既可以用來作為家庭擺設,又可用來作為兒童的枕頭,美觀舒適,而且寄予了家長對子女成長的良好祝願。

傳承發展

由於這種手工加工費時費力,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老年婦女的相繼謝世,沽河兩岸的村莊中,虎頭鞋和虎頭帽已極為罕見,現僅在該鎮的毛公泊、孫家兩村才能發現,掌握這項技能的僅有為數幾個的老年農村婦女,平均年齡在65歲以上,幾成絕響。
2006年,移風店鎮黨委政府對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進行了及時挖掘、保護,對相關資料進行了蒐集和整理,採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同時積極向上級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使這一民族瑰寶得以發揚光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