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背景
截至2009年10月,現代蜂窩移動通信網路室內分布系統廣泛採用全向吸頂天線,其用量占室內分布系統天線的95%以上。全向吸頂天線技術規範要求包括:使用頻率範圍為806~960兆赫和1710~2500兆赫,電壓駐波比(VSWR)<1.5,
增益在低頻段2dBi,高頻段5dBi。
全向吸頂天線基本原理是半波振子天線,主要由單臂振子和一反射盤組成,單臂振子有錐形、柱形、球形、方形、蝶形和各種組合及變形、各種形狀的微帶貼片等,加粗或加寬振子可增加輻射頻寬;反射盤相當於天線振子的另一臂,一方面形成單臂振子的鏡像,同時將電波反射回來,增強振子側的輻射,另一方面便於在天花板上安裝和減小天線凸出高度,減小影響室內美觀。
2009年10月前已有移動通信室內全向吸頂天線主要針對GSM900和CDMA等低頻段無線信號覆蓋系統進行設計,工作頻段為806~960兆赫。在這個頻段全向吸頂天線表現出典型的對稱半波振子輻射特性,輻射方向圖在赤道面(亦稱H面)內是一個圓;在子午面(亦稱E面)內是“∞”形,天線增益2dBi左右,除軸向小角度範圍外(θ<30°),其它方向天線增益差別不大(小於3dB)。在1710~2500兆赫頻段,輻射方向圖在赤道面(亦稱H面)內是一個圓;在子午面(亦稱E面)內是雙葉肺形,雖然天線增益為5dBi左右,在子午面內表現出明顯的方向性,不同方向上增益相差較大(見圖1)。
天線在高頻段表現出更強的方向性是由電磁波的反射特性決定的,頻率越高,反射能力越強,輻射能量更集中。實測結果表明(如圖1a和圖1b,其中圖1a為800兆赫頻點E面方向圖,圖1b為2170兆赫頻點E面方向圖),全向吸頂天線在低頻段(806~960兆赫),當θ>60°時天線增益穩定,變化很小;在高頻段(1710~2500兆赫)輻射性能向天線正下方集中,子午面內最大輻射方向θ≈35°,θ=60°時衰減約3dB,θ=80°時衰減約8dB,θ=85°時衰減約9dB。可見,θ>60°時天線增益隨θ角增加快速衰減。
全向吸頂天線在高頻段增益隨輻射角度快速衰減的特性,使室內分布系統中DCS1800和3G移動通信信號過於集中在天線底下,影響室內分布系統的覆蓋效果。
一般建築層高約3米,移動通信終端離地一般高於1米。DCS1800和3G室內分布系統天線覆蓋半徑設計原則為:重要樓宇小於10米、一般樓宇15米、空曠層20米。計算可知,對應天線輻射角θ分別為79°、82°和84°。根據圖1,在這些角度天線增益衰減7~8dB,按最大增益5dBi計,這些這些角度天線增益為-2~-3dBi。而增益較高區域θ≤60°(3dB衰減處),對應的覆蓋半徑小於3.5米。
由此可知,2009年10月前已有全向吸頂天線將DCS1800和3G信號主要集中在3.5米覆蓋半徑範圍內,而在設計覆蓋範圍的更大區域內天線增益最大衰減達到7~8dB,加上空間路徑損耗隨頻率增加,所以,在室內分布系統中,DCS18000和3G信號比GSM信號覆蓋半徑要小。為獲得良好室內信號,不得不提高信源功率或加密天線,由此帶來巨大的室內分布系統改造成本。
發明內容
專利目的
《移動通信網路室內分布系統中使用的全向吸頂天線》提供了一種移動通信網路室內分布系統中使用的全向吸頂天線,其目的在於,提高輻射角θ在60°~85°範圍的天線增益,從而提高距天線較遠區域移動通信信號強度,擴大了天線有效覆蓋半徑,提升了內分布系統3G室信號質量,降低新建和改造室內分布系統的難度和成本。
技術方案
《移動通信網路室內分布系統中使用的全向吸頂天線》包括:具有錐柱結構的單臂振子、具有盤錐結構的反射盤以及饋電接頭;單臂振子與反射盤對向設定,信號通過饋電接頭饋入天線,由單臂振子和反射盤向外發射。
單臂振子包括第一空心柱、第一空心台錐和饋電柱,第一空心柱、第一空心台錐和饋電柱由上往下依次連線。
反射盤包括圓形盤、第二空心柱和第二空心台錐,圓形盤、第二空心柱和第二空心台錐由下往上依次連線。
圓形盤中心挖空,挖空半徑與第二空心柱內半徑一致。
單臂振子總長度為800兆赫電磁波波長的1/4乘以收縮係數所得的結果。
800兆赫電磁波波長的1/4為:93.75毫米,收縮係數的取值範圍為:0.4~1.0。
第一空心柱高度取值範圍為20~55毫米,第一空心柱半逕取值範圍為15~55毫米;第一空心台錐高度取值範圍為10~25毫米,第一空心台錐上底半徑與第一空心柱半徑相等,第一空心台錐下底半逕取值範圍為2~10毫米;饋電柱高度取值範圍為2~8毫米,饋電柱半徑1~3毫米。
圓形盤半徑大於80毫米;第二空心柱高度2~40毫米,第二空心柱半徑大於70毫米;第二空心台錐高度10~60毫米,第二空心台錐上底半徑4~20毫米,第二空心台錐下底半徑與第二空心柱半徑相等。
饋電同軸線為50歐同軸線,饋電同軸線與饋電接頭連線引入信號;饋電接頭的芯線與饋電柱連線;台錐反射盤頂中心開圓孔,饋電接頭安裝其中,饋電接頭的外層與台錐反射盤固定連線;饋電接頭的外層與饋電接頭的芯線之間填充絕緣材料;圓孔半徑4~8毫米,。
具有錐柱結構的單臂振子、具有盤錐結構的反射盤的厚度均為0.5~4毫米。單臂振子與反射盤之間設定絕緣墊圈。
改善效果
1、對2009年10月前已有室內分布系統3G天饋系統改造,僅通過更換為該發明天線,覆蓋半徑邊緣,信號強度在低頻段提高0.8~1.3dB,在高頻段提高5.5~8.5dB。對3G信源加入後信號偏弱的室內分布系統或區域,可以更換天線達到滿意效果,避免了因加密天線帶來的大規模工程改造,降低了物業協調難度。
2、對室內分布系統3G信源改造,因更換為該發明天線後,達到同樣覆蓋效果只需原信源所需信源功率的1/3~1/8,因此,對原來需要多個遠端射頻單元(RRU)、直放站或乾放才能滿足功率要求的較大形室內分布系統,可以用單RRU供給信號,降低信號源投資,同時避免多RRU小區切換節帶來的信號質量和容量損耗,還節省用電、降低維護成本。
3、對新建3G室內分布系統,可以根據該發明天線,適當增加室內天線間距,降低信源功率或增大單RRU的覆蓋範圍,減少室內分布系統工程投資。
附圖說明
圖1a為2009年10月前已有天線在800兆赫頻點E面實測方向圖;
圖1b為2009年10月前已有天線在2170兆赫頻點E面實測方向圖;
圖2a為該發明提供的全向吸頂天線;
圖2b為該發明提供的全向吸頂天線的剖面圖;
圖3為該發明提供的低頻段806、880和960兆赫頻點子午面方向圖;
圖4為該發明提供的1800兆赫頻段1710和1880MHZ頻點子午面方向圖;
圖5為該發明提供的2000兆赫頻段1920和2170兆赫頻點子午面方向圖;
圖6為該發明提供的2000兆赫以上頻段2300、2400和2500兆赫頻點子午面方向圖;
圖7為該發明提供的參考尺寸仿真的駐波-頻率曲線。
權利要求
1.《移動通信網路室內分布系統中使用的全向吸頂天線》其特徵在於,包括:具有錐柱結構的單臂振子、具有盤錐結構的反射盤以及饋電接頭;其中所述單臂振子包括第一空心柱、第一空心台錐和饋電柱,第一空心柱、第一空心台錐和饋電柱由上往下依次連線;所述反射盤包括圓形盤、第二空心柱和第二空心台錐,圓形盤、第二空心柱和第二空心台錐由下往上依次連線;單臂振子與反射盤對向設定,信號通過饋電接頭饋入天線,由單臂振子和反射盤向外發射。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向吸頂天線,其特徵在於,圓形盤中心挖空,挖空半徑與第二空心柱內半徑一致。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全向吸頂天線,其特徵在於,單臂振子總長度為800兆赫電磁波波長的1/4乘以收縮係數所得的結果。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全向吸頂天線,其特徵在於,800兆赫電磁波波長的1/4為:93.75毫米,收縮係數的取值範圍為:0.4~1.0。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全向吸頂天線,其特徵在於,第一空心柱高度取值範圍為20~55毫米,第一空心柱半逕取值範圍為15~55毫米;第一空心台錐高度取值範圍為10~25毫米,第一空心台錐上底半徑與第一空心柱半徑相等,第一空心台錐下底半逕取值範圍為2~10毫米;饋電柱高度取值範圍為2~8毫米,饋電柱半徑1~3毫米。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全向吸頂天線,其特徵在於,圓形盤半徑大於80毫米;第二空心柱高度2~40毫米,第二空心柱半徑大於70毫米;第二空心台錐高度10~60毫米,第二空心台錐上底半徑4~20毫米,第二空心台錐下底半徑與第二空心柱半徑相等。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全向吸頂天線,其特徵在於,饋電同軸線為50歐同軸線,饋電同軸線與饋電接頭連線引入信號;饋電接頭的芯線與饋電柱連線;台錐反射盤頂中心開圓孔,饋電接頭安裝其中,饋電接頭的外層與台錐反射盤固定連線;饋電接頭的外層與饋電接頭的芯線之間填充絕緣材料;圓孔半徑4~8毫米。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全向吸頂天線,其特徵在於,具有錐柱結構的單臂振子、具有盤錐結構的反射盤的厚度均為0.5~4毫米。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向吸頂天線,其特徵在於,單臂振子與反射盤之間設定絕緣墊圈。
實施方式
該發明針對2009年10月前已有天線在高頻段輻射過於集中的缺陷,綜合考慮高低兩個頻段天線增益和方向性,設計出室內分布系統高性能全向吸頂天線,保證低頻段性能,改善高頻段性能。室內全向吸頂天線最關注的輻射角度θ大約在60°~85°之間,該發明室內全向吸頂天線設計最大增益方向在θ=70°左右,主輻射角度θ=85°左右(3dB衰減處)。
該發明提供的全向吸頂天線如圖2a所示,圖2b是全向吸頂天線的剖面圖,圖2b中畫出的為與天線輻射相關的銅、鋁等良導體金屬材料主要構件,包括:
單臂振子:具有錐柱結構,包括一段空心柱1、一空心台錐2和一段饋電柱3。錐柱總長度以低頻800兆赫頻點1/4波長為基準(參考尺寸:93.75毫米),乘上收縮係數(取值範圍:0.4~1.0,參考值:0.6)。空心柱1高度取值範圍:20~55毫米(參考值:35毫米),半逕取值範圍15~55毫米(參考值25毫米);空心台錐2高度取值範圍:10~25毫米(參考值15毫米),上底半徑與空心柱1半徑相等,下底半逕取值範圍:2~10毫米(參考值:4毫米);饋電柱3高度2~8毫米(參考值4毫米),半徑1~3毫米(參考值1.5毫米)。
台錐反射盤:具有盤錐結構,包括一圓形盤6、一段空心柱5和一空心台錐4,圓形盤6半徑大於80毫米(參考尺寸100毫米),中心挖空,挖空半徑與空心柱5內半徑一致;空心柱5高度2~40毫米(參考尺寸4毫米),半徑大於70毫米(參考尺寸84毫米);空心台錐4高度10~60毫米(參考值44毫米),上底半徑4~20毫米(參考值10毫米),下底半徑與空心柱半徑相等。
饋電及其它結構:使用50歐同軸線與饋電接頭7連線引入信號,饋電接頭芯線與饋電柱3連線。台錐反射盤頂中心開圓孔,半徑4~8毫米,參考尺寸3.5毫米,饋電接頭7安裝其中,外層與台錐反射盤固定連線。饋電接頭7外層與芯線之間用聚氯乙烯等絕緣材料填充。饋電接頭7是2009年10月前已有的標準接頭。以上所有構件厚度均為0.5~4毫米(參考值1.5毫米)。
該發明天線外殼考慮外觀美觀,電磁吸收損耗小的材料,如塑膠、
玻璃鋼等,同時,天線外殼對天線振子和反射盤起固定和支撐作用。
全向天線的單臂振子與台錐反射盤對向設定,之間加陶瓷或聚氯乙烯等絕緣材料墊圈8,使錐柱單臂振子穩固。
該發明按上述參考尺寸通過AnsoftHFSS仿真結果如下:
圖3為低頻段(GSM和CDMA頻段)子午面方向圖,在806兆赫頻點,最大增益為2.85dBi,方向θ=85°。在θ=60°處增益2.17dBi。
在880兆赫頻點,最大增益為3.17dBi,方向θ=85°,θ=60°處增益2.52dBi。
在960兆赫頻點,最大增益為3.30dBi,方向θ=85°,θ=60°處增益2.71dBi。
圖4為1800兆赫頻段(DCS1800頻段)子午面方向圖,在1710兆赫頻點,最大增益為4.78dBi,方向θ=75°。θ=60°處增益3.98dBi,θ=85°處增益4.78dBi。
在1880兆赫頻點,最大增益為4.25dBi,方向θ=70°。θ=60°處增益3.62dBi,θ=85°處增益3.65dBi。
圖5、圖6為2000兆赫頻段(3G頻段)子午面方向圖。圖5顯示,在1920兆赫頻點,最大增益為4.40dBi,方向θ=7θ°,θ=60°處增益3.91dBi,θ=85°處增益3.49dBi。
在2170兆赫頻點,最大增益為5.34dBi,方向θ=70°,θ=60°處增益5.02dBi,θ=85°處增益4.31dBi。
圖6為2300兆赫、2400兆赫和2500兆赫的子午線方向圖。
在2300兆赫頻點,最大增益為6.12dBi,方向θ=70°,θ=60°處增益5.33dBi,θ=85°處增益5.32dBi。
在2400兆赫頻點,最大增益為7.15dBi,方向θ=70°,θ=60°處增益6.65dBi,θ=85°處增益5.53dBi。
在2500兆赫頻點,最大增益為6.13dBi,方向θ=75°,θ=60°處增益5.76dBi,θ=85°處增益4.39dBi。
圖7為該發明參考尺寸仿真的駐波-頻率曲線,反映天線在800~2500兆赫範圍內,電壓駐波比小於1.5。
仿真和實驗結果表明,該發明天線在θ=60°~85°關注角度範圍內,在低頻段增益保持在2dBi以上,比2009年10月前已有全向吸頂天線有0.8~1.3dB提高;在高頻段,最大增益約4.4~7.1dBi,方向調整到了θ=65°~85°範圍。在θ=85°覆蓋半徑邊緣(約23米),該發明天線增益約3.5~5.5dBi,比全向吸頂天線增益(-2~-3dBi)高5.5~8.5dB,即同樣信源功率驅動下,目標覆蓋區域的信號強5.5~8.5dB,相當於信源增加約3.5~7倍的功率。
榮譽表彰
2018年12月20日,《移動通信網路室內分布系統中使用的全向吸頂天線》獲得第二十屆中國專利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