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通信原理(原書第3版)

移動通信原理(原書第3版)

《移動通信原理(原書第3版)》是2014年7月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Gordon L.Stüber。

基本介紹

  • 書名:移動通信原理(原書第3版)
  • 作者:Gordon L.Stüber
  • 譯者:裴昌幸 
  • ISBN:9787111457329
  • 定價:89元
  •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7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移動通信原理第三版是在第二版的基礎上編寫的。與之前版本宗旨相同,本書主要提供關於無線通信物理層嚴密的數學論述。其出發點是完整、詳細地闡述基本原理,既為初學者提供對基本原理的了解,同時也滿足研究生在本領域進行深入研究的需求。本書重點強調適用於大部分無線標準的無線通信原理。她不僅可以作為研究生的教材和參考書,而且可以為有經驗的工程師提供參考。

圖書目錄

譯者序
前言
第1章概述
1.1無線系統及其標準
1.1.1第一代蜂窩系統
1.1.2第二代蜂窩系統
1.1.3第三代蜂窩系統
1.1.4第四代蜂窩系統
1.1.5無繩電話系統
1.1.6無線區域網路和個域網(PAN)
1.2頻率復用和蜂窩的概念
1.3移動無線電波的傳播環境
1.4共道干擾和噪聲
1.5接收靈敏度和鏈路預算
1.5.1干擾載入
1.5.2陰影和切換增益
1.6覆蓋
1.7頻譜效率和容量
1.7.1頻寬效率
1.7.2空間效率
1.7.3中繼效率
1.7.4容量
習題
第2章電波傳播模型
2.1固定到移動信道
2.1.1包絡相關性
2.1.2都卜勒頻譜
2.1.3接收包絡和相位的分布
2.1.4包絡相關性和頻譜
2.1.5電平通過率和衰落持續期
2.1.6空時相關
2.2移動到移動信道
2.3多入多出(MIMO)信道
2.3.1MIMO信道分析模型
2.3.2克羅內克(kronecker)模型
2.3.3Weichselberger模型
2.4多徑衰落信道的統計特性
2.4.1統計信道的相關函式
2.4.2信道的分類
2.4.3功率延遲分布和相干頻寬
2.5多徑衰落信道的仿真
2.5.1高斯白噪聲濾波模型
2.5.2正弦函式累加法
2.5.3多徑非相關衰落包絡
2.5.4寬頻仿真模型
2.5.5移動到移動仿真模型
2.5.6符號間隔模型
2.6陰影
2.6.1陰影仿真
2.6.2複合陰影衰落的分布
2.7路徑損耗模型
2.7.1自由空間路徑損耗
2.7.2平坦地面路徑損耗
2.7.3實驗路徑損耗模型
附錄1COST207信道模型
附錄2COST259信道模型
附錄3式(2-297)的推導
附錄4式(2-314)的推導
習題
第3章共道干擾
3.1多個對數正態干擾
3.1.1Fenton-Wilkinson方法
3.1.2Schwartz和Yeh方法
3.1.3Farley方法
3.1.4數值比較
3.2對數正態/多個對數正態干擾
3.3萊斯/多重瑞利干擾
3.4對數正態Nakagami/多重對數正態Nakagami干擾
3.4.1相同統計特性的干擾
3.4.2不同統計特性的共道干擾
習題
第4章數字調製及其功率譜
4.1帶通調製信號的表示
4.1.1向量空間表示
4.1.2格萊姆-施密特正交化流程
4.1.3信號能量和相關性
4.2奈奎斯特脈衝成形
4.3正交幅度調製(QAM)
4.3.1QAM信號星座圖
4.3.2PAM信號星座圖
4.4相移鍵控調製(PSK)
4.4.1交錯四相相移鍵控(OQPSK)
4.4.2π/4-差分四相相移鍵控(π/4-DQPSK)
4.5正交調製及其變形
4.5.1正交FSK調製
4.5.2二進制正交碼
4.5.3雙正交信號
4.5.4正交多脈衝調製
4.6正交頻分復用(OFDM)
4.6.1自適應比特分配和離散多音調製
4.6.2多解析度調製
4.6.3基於DFT的OFDM基帶調製
4.7連續相位調製(CPM)
4.7.1全回響CPM
4.7.2最小頻移鍵控
4.8部分回響CPM
4.8.1相位狀態
4.8.2高斯最小頻移鍵控(GMSK)
4.8.3線性化高斯最小頻移鍵控(GMSK)
4.8.4平滑調頻(TFM)
4.9功率譜
4.9.1復包絡的功率譜密度
4.9.2QAM的功率譜密度
4.9.3PSK的功率譜密度
4.9.4OQPSK的功率譜密度
4.9.5π/4-DQPSK的功率譜密度
4.9.6OFDM的功率譜密度
4.9.7全回響CPM的功率譜密度
4.9.8GMSK與TFM的功率譜密度
習題
第5章平坦衰落信道中的數位訊號
5.1接收信號的向量空間表示
5.2加性高斯白噪聲下確知信號的檢測
5.3差錯機率
5.3.1成對差錯機率
5.3.2差錯機率上限
5.3.3差錯機率下限
5.3.4比特與符號差錯機率
5.3.5旋轉與轉換
5.4PSK的差錯機率
5.4.1BPSK的差錯機率
5.4.2QPSK和OQPSK的差錯機率
5.4.3M-PSK的差錯機率
5.4.4存在瑞利衰落的差錯機率
5.4.5差分PSK
5.5PAM和QAM的差錯機率
5.5.1M-PAM的差錯機率
5.5.2M-QAM的差錯機率
5.6正交信號的差錯機率
5.6.1正交信號
5.6.2雙正交信號
5.7OFDM的差錯機率
5.8MSK的差錯機率
5.9差分檢測
5.9.1二進制DPSK
5.9.2π/4-DQPSK的差分檢測
5.10非相干檢測
5.11CPM信號檢測
5.11.1相干CPM解調器
5.11.2非相干CPM解調器
習題
第6章天線分集技術
6.1分集合併
6.2選擇式合併
6.3最大比合併(MRC)
6.4等增益合併(EGC)
6.5切換式合併
6.6使用等增益合併的差分檢測
6.7非相干平方律合併
6.8最優合併
6.8.1最優合併的性能
6.8.2僅目標信號衰落
6.8.3目標信號和干擾信號均衰落
6.9經典的波束成形
6.10發射分集
6.10.1Alamouti發射分集方案
6.10.22×L分集
6.10.3實施話題
習題
第7章均衡和干擾抵消
7.1ISI信道模型
7.2具有AWGN的ISI信道最大似然接收機
7.2.1離散時間白噪聲信道模型
7.2.2具有分集的慢衰落ISI信道
7.2.3T/2間隔的接收機
7.3符號與符號均衡器
7.3.1線性均衡器
7.3.2判決反饋均衡器(DFE)
7.4序列估計
7.4.1最大似然序列估計(MLSE)
7.4.2延遲判決反饋序列估計
7.4.3簡化狀態序列估計
7.5ISI信道上的MLSE差錯機率
7.5.1靜態ISI信道
7.5.2衰落ISI信道
7.6T/2間隔MLSE接收機的差錯機率
7.6.1T間隔MLSE接收機
7.6.2T/2間隔MLSE接收機
7.6.3定時相位靈敏度
7.6.4實際的T/2間隔MLSE接收機
7.7共信道解調
7.7.1系統和信道模型
7.7.2聯合最大似然序列估計
7.7.3離散時間MIMO信道模型
7.7.4維特比算法
7.7.5成對差錯機率
7.7.6T/2間隔的MIMO J-MLSE接收機
7.7.7干擾抑制合併MLSE接收機
7.7.8實例
附錄1式(7-202)的推導
習題
第8章差錯控制編碼
8.1分組碼
8.1.1二進制分組碼
8.1.2空時分組碼
8.2卷積碼
8.2.1編碼器
8.2.2狀態圖、格線圖和重量分布
8.2.3遞歸系統卷積碼(RSC)
8.2.4維特比算法
8.2.5BCJR算法
8.3格線編碼調製
8.3.1編碼器
8.3.2分割映射
8.4AWGN信道上的編碼性能
8.4.1卷積碼的聯合界
8.4.2卷積碼的聯合Chernoff界
8.5交織
8.5.1分組交織
8.5.2卷積交織
8.6交織型平坦衰落信道上的編碼性能
8.6.1帶有符號交織的TCM
8.6.2比特交織編碼調製
8.7空時編碼性能
8.7.1空時格線碼
8.7.2STTC格線圖和維特比算法
8.8Turbo碼
8.8.1PCCC編碼器
8.8.2PCCC解碼器
8.8.3SCCC編碼器和解碼器
8.8.4重量分布
習題
第9章擴頻技術
9.1擴頻基本原理
9.1.1直接序列(DS)擴頻
9.1.2跳頻(FH)擴譜
9.2擴頻序列
9.2.1擴頻波形
9.2.2m序列
9.2.3Gold序列
9.2.4Kasami序列
9.2.5Barker序列
9.2.6Walsh-Hadmard序列
9.2.7可變長正交碼
9.2.8補碼鍵控(CCK)
9.3直擴信號的功率譜密度
9.4單頻干擾下DS/QPSK的性能
9.4.1短碼
9.4.2短碼設計
9.4.3長碼
9.5頻率選擇性衰落信道上的直接序列(DS)擴頻
9.5.1RAKE接收機
9.5.2RAKE接收機處理DS/BPSK信號的差錯機率
9.6CDMA多用戶檢測
9.6.1最佳CDMA多用戶檢測
9.6.2解相關檢測器
9.6.3最小均方誤差檢測器
習題
第10章多載波技術
10.1正交頻分復用
10.1.1OFDM在ISI信道中的性能
10.1.2殘留ISI消除(RISIC)
10.1.3RISIC算法的性能
10.2單載波頻域均衡
10.3正交頻分多址(OFDMA)
10.3.1OFDMA前向鏈路
10.3.2OFDMA反向鏈路
10.3.3峰均功率比
10.4單載波頻分多址
10.4.1交織FDMA(I-FDMA)
10.4.2集中式FDMA(L-FDMA)
10.4.3循環保護間隔和SC-FDE
10.4.4峰均比
習題
第11章頻率規劃技術
11.1小區扇形化
11.2傳統小區分裂
11.2.1復用分割
11.2.2在小區分裂中使用復用分割
11.3OFDMA無線規劃
11.4區群規劃的分層架構
11.4.1系統架構
11.4.2覆蓋的微小區規划算法
11.4.3區群規劃架構的性能分析
11.5宏分集架構
11.5.1共道干擾中斷
11.5.2陰影相關性
11.5.3數值計算實例
習題
第12章CDMA蜂窩系統
12.1CDMA功率控制
12.2CDMA蜂窩系統的容量
12.2.1反向鏈路容量
12.2.2前向鏈路容量
12.2.3非理想的功率控制
12.3CDMA蜂窩系統的宏分集分層架構
12.3.1系統模型
12.3.2反向鏈路分析
12.3.3前向鏈路分析
附錄1式(12-75)的推導
附錄2式(12-76)的推導
習題
第13章無線信道資源管理
13.1基於信號強度的硬切換算法
13.2基於導頻干擾比的軟切換算法
13.3平均信號強度
13.3.1選擇合適的視窗長度
13.3.2選擇合適的平均採樣數
13.4速度估計
13.4.1電平通過率估計器
13.4.2協方差近似法
13.4.3速度估計器的靈敏度
13.5速度自適應硬切換算法
13.5.1Nλ的影響
13.5.2a和Wl的拐角效應與靈敏度
13.5.3速度自適應切換的性能
13.6硬切換分析
13.7CDMA軟切換分析
13.7.1系統模型和分析
13.7.2數值結果
13.8基於CINR的鏈路質量測量
13.8.1信號質量估計的離散時間模型
13.8.2基於訓練序列的C/(I+N)估計
附錄1式(13-43)和式(13-58)的推導
習題
附錄機率和隨機過程
A.1條件機率與貝葉斯定理
A.1.1全機率
A.1.2貝葉斯定理
A.2期望、矩和矩生成函式
A.3一些有用的機率分布
A.3.1離散分布
A.3.2連續分布
A.4cdfc的上限
A.4.1切比雪夫(Chebyshev)上限
A.4.2丘諾夫(Chernoff)上限
A.5隨機過程
A.5.1矩和相關函式
A.5.2互相關和互協方差
A.5.3復隨機過程
A.5.4功率譜密度
A.5.5隨機過程的線性系統的過濾
A.5.6循環平穩隨機過程
A.5.7離散隨機過程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