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老鼓舞

秧老鼓舞

此種舞蹈表演形式興起於雲南省昆明市晉寧縣。表演者左手拿白毛巾1塊上下舞動,右手持1根長約0.25米鼓棒上下敲擊鼓面,鼓棒尾部系1塊方形紅綢帕。

舞蹈簡介,歷史,

舞蹈簡介

此種舞蹈表演形式興起於雲南省昆明市晉寧縣。表演者左手拿白毛巾1塊上下舞動,右手持1根長約0.25米鼓棒上下敲擊鼓面,鼓棒尾部系1塊方形紅綢帕。“龍頭”即是秧老鼓的指揮,一般用0.6~0.7米阿束長的椿木精雕成龍頭狀,在其頭上紮上箐雞尾羽,再繫上1米左右紅綢扎花而成。表演時以大、小鑼,大、小鑔為伴奏樂器。表演套路分為圓場、腳檔套對穿花、場面樓梯踩、背對背、面對面、蛇蛻皮、拜財、拜四方等20多種套路。舞蹈分為緊鼓和慢鼓(快節奏和慢節奏)兩種。技糠催朽巧性的動作主要以顛跳、丁字步、蹬步、吸腿跳、吸腿轉圈、姜妹講邀左右踢腳等組成。所有這些舞姿的展現和運用,幾乎都發自於腰胯微妙的協調和變化。婆匙艱盛糠頁企

歷史

80年代末至90年代,成立戲劇愛好者協會,晉寧縣寶峰、中和、昆陽、二街、上蒜、六街等鄉鎮組建秧老鼓隊70餘個,隊員1300餘人。1992年7月11日至15日,為紀念鄭和下西洋587周年,由雙河、夕陽兩個鄉的彝族秧老鼓隊100餘人表演秧老鼓舞,受到國內外賓客的高度讚譽。在中國昆明首屆出口商品交易會上,雙河、夕陽兩個彝族鄉男女青年組成的秧老鼓隊出場表演。雲南省第九屆運動會開幕式第二場《秧鼓催春》,是由雙河、夕陽、二街三個鄉的400名彝族男女青年組成的大秧老鼓方去炒充陣,該方陣以其濃厚的民族特色,恢宏的氣勢和陣容,優美壯觀的造型,粗獷豪放的風格,使秧老鼓這一民間舞蹈走進了百花爭艷的文藝殿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