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語,屬於漢藏語系漢語族,即所謂今中原官話關中片、秦隴片、隴東片等方言的合稱,指今秦地的語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秦語
- 語系:漢藏語系
- 泛指:甘肅、關中一帶的方言
- 語族:漢語族
歷史發展,聲調系統,秦語現狀,白讀系統,
歷史發展
秦語的前身是屬於秦隴方言的後裔,中古全濁聲母大部分變成對應發音部位的送氣清音。
秦語是一大北方漢語語言,其主要分布於隴中、隴東、關中中西部、南疆,甚至由於歷史移民原因,在中亞的哈薩克斯坦等國還有“東乾語”的存在,各地雖有語音差異,但系統上較為統一。
聲調系統
平 | 上 | 去 | 入 | 調類 | ||||||
---|---|---|---|---|---|---|---|---|---|---|
清 | 濁 | 清 | 次濁 | 全濁 | 濁 | 清 | 清、次濁 | 全濁 | ||
西安 | 31 | 35 | 53 | 44 | 31 | 35 | 4 | |||
華陰 | 21 | 24 | 53 | 44 | 21 | 24 | 4 | |||
鹹陽 | 31 | 24 | 52 | 44 | 31 | 24 | 4 | |||
渭南 | 21 | 24 | 42 | 44 | 21 | 24 | 4 | |||
寶雞 | 31 | 35 | 53 | 55 | 31 | 35 | 4 | |||
安康 | 21 | 24 | 53 | 44 | 21 | 24 | 4 | |||
平涼 | 31 | 24 | 53 | 44 | 31 | 24 | 4 | |||
慶陽 | 31 | 24 | 53 | 44 | 31 | 24 | 4 | |||
天水 | 13 | 53 | 214 | 13 | 3 | |||||
中亞東乾語 | 13 | 53 | 44 | 44 | 13 | 3 | ||||
蘭州紅古話 | 24 | 53 | 24 | 2 |
連續變調
1、陰平+陰平=陽平+陰平
2、陰上+陰上=陰平+陰上
3、陰上+陰上=陰去+陰上
聲母韻母系統
p | pʰ | m | ||
f | v | |||
k | kʰ | x | ŋ/ȵ | |
t | tʰ | n/ȵ | ||
ʧʉ-(pfʏ-) | ʧʰʉ-(pfʰʏ-) | ʃʉ-(fʏ-) | ʒʉ-(vʏ-) | |
tɕ | tɕʰ | ɕ | ||
ts | tsʰ | s/sʲ | z | |
tʂ(tçʲ、cʲ) | tʂʰ(tçʰʲ、cʰʲ) | ʂ(çʲ) | ʐ(ɟʲ、ʝʲ) | |
l | 〇 |
陰 聲 韻 | ɑ | ɔ | ɛ | i | ʊ | y | ɯ | ɿ | ʅ | ʉ-(ʏ) | æ | ||
ɒu | ei | iɑ | iɛ | yɑ | yo | yɛ | ɤu | uo | uɑ | iæ | uæ | ʅɛ | |
iɤu | uei | iɒu | |||||||||||
鼻 化 韻 | æ̃(ã) | ẽ | ɔ̃(ɑɣ̃) | əɣ̃ | ʊ̃ | ||||||||
iæ̃ (iã) | uæ̃ (uã) | yæ̃ (yã) | iẽ | uẽ | yẽ | iɔ̃ (iɑɣ̃) | uɔ̃ (uɑɣ̃) | iəɣ̃ | iʊ̃ |
秦語現狀
以西安為例,由於歷史原因,移民比周邊多,所以從元代開始,西安話就比周邊的方言不純粹,到了上世紀河南發生饑荒,逃難的河南移民講東部的中原官話帶入西安,使得西安的音系開始紊亂,到了上世紀末,西安音系全盤瓦解,丟失準繩,在恢復高考後,80後開始學習國語,至今使得在沒有準音下的80 90 00後的西安年輕人的關中音系徹底摧毀,之後則用國語拼接方言殘片,再借用西安經濟地位自我標榜為標準陝西話,其實西安話的正在消失,國語的大力推廣和方言生存空間的萎縮,導致西安人的母語能力近乎退化。
白讀系統
古全濁聲母塞音、塞擦音不分平仄一律今讀送氣清音
關中全濁仄聲送氣律排行 | 地區 | 比率 |
---|---|---|
1 | 華陰、洛川、銅川、大荔 | 95% |
2 | 韓城 | 94% |
3 | 合陽 | 93% |
4 | 澄城 | 91% |
5 | 黃陵 | 90% |
6 | 華縣、白水、宜川、岐山、富縣、蒲城、丹鳳 | 80%~89% |
7 | 渭南、旬邑、麟遊 | 70%~79% |
8 | 寶雞、千陽、富平 | 60%~69% |
9 | 淳化 | 40% |
10 | 三原、涇陽、耀縣 | 20%~39% |
11 | 西安、戶縣、涇陽、周至、臨潼、鹹陽、藍田、禮泉、乾縣 | <20% |
麻韻三等開口字
惹 | 卸 | 車 | 野 | 爺 | 也 | 夜 | 借 | 褯 | 些 | |
---|---|---|---|---|---|---|---|---|---|---|
切韻 | ȵʑia | sia | tɕʰia | jia | jia | jia | jia | tsia | dzia | sia |
秦語 | ʐɑ | sʲiɑ | tʂʰɑ | iɑ | iɑ | iɑ | iɑ | tsiɑ | tsʰiɑ | sʲiɑ |
客語 | ŋia | sia | tʃʰa | jia | jia | jia | jia | tsia | tsia | sia |
斜 | 寫 | 遮 | 蛇 | 賒 | 扯 | 舍 | 社 | 姐 | 瀉 | |
---|---|---|---|---|---|---|---|---|---|---|
切韻 | zia | sia | tɕia | ɕia | ɕia | tɕʰia | ɕia | ɕia | tsia | sia |
秦語 | sʲiɑ | sʲiɑ | tʂɑ | ʂɑ | ʂɑ | tʂʰɑ | ʂɑ | ʂɑ | ʦiɑ | sʲiɑ |
客語 | sia | sia | tʃa | ʃa | tʃa | tʃʰa | ʃa | ʃa | tsia | sia |
這 | 者 | 奢 | 邪 | 謝 | 蔗 | 且 | 赦 | 射 | |
---|---|---|---|---|---|---|---|---|---|
中古 | tɕia | tɕia | ɕia | zia | sia | tɕia | tsʰia | ɕia | ʑia |
秦語 | tʂɑ | tʂʅɛ | tʂʰɑ | sʲiɑ | sʲiɑ | tʂʅɛ | ʦʰiɛ | ʂʅɛ | ʂʅɛ |
客語 | — | tʃa | tʃʰa | sia | tsʰia | tʃa | tsʰia | ʃa | ʃa |
宕攝舒聲入聲字一律混入果攝
不論在關中還是秦隴和晉南,宕攝字鼻音韻尾-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弱化,一般弱化路徑如下,括弧內是處於該階段的此時
ɑŋ→ɑɣ̃(西安等多數市縣)→ɑ̃(寶雞)→ɒ̃(太原)→ɔ̃(西寧)→o(大荔)→ɤ(韓城)
梗、曾攝舒聲字白讀不混
梗攝 | 曾攝 | |||||||||
---|---|---|---|---|---|---|---|---|---|---|
病 | 定 | 成 | 生 | 杏 | 冰 | 等 | 丞 | 升 | 兢 | |
切韻 | bɣiæŋ | deŋ | dʑiᴇŋ | ʃɣæŋ | ɦɣæŋ | pɨŋ | təŋ | dʑɨŋ | ɕɨŋ | kɨŋ |
國語 | piəŋ | tiəŋ | tʂʰəŋ | ʂəŋ | ɕiəŋ | piəŋ | təŋ | tʂʰəŋ | ʂəŋ | tɕiəŋ |
秦語 白讀 | pʰiɛ | tʰiɛ | ʂʅɛ | ʃɑ | xɑ | piəɣ̃ | təɣ̃ | tʂʰəɣ̃ | ʂəɣ̃ | tɕiəɣ̃ |
晉語 白讀 | pi | ti | ʂʅ | sɿ | xɑ | piəŋ | təŋ | ʂəŋ | ʂəŋ | tɕiəŋ |
白讀系統-微母獨立為 v
微母 | 影母&雲母 | |||||||
---|---|---|---|---|---|---|---|---|
萬 | 問 | 未 | 忘 | 碗 | 溫 | 為 | 汪 | |
切韻 | mʉɐn | mɨun | mʉi | mʉɐŋ | ʔʉɐn | ʔuən | ɦɣiuᴇ | ʔwɑŋ |
國語 | uan | uən | uei | uaŋ | uan | uən | uei | uaŋ |
秦語 | væ̃ | vẽ | vi | vɔ̃ | uæ̃ | uẽ | uei | uɔ̃ |
吳語 | mᴇ vᴇ | mən vən | mi vi | mɒŋ vɒŋ | uø | uən | ɦuᴇ | uɒŋ |
影、疑母幾乎完全合流
開口洪音 | 合口洪音 | 開口細音 | 合口細音 | |
---|---|---|---|---|
影母 | 愛ŋæ | 凹uɑ | 影ȵiɛ | 遇y |
疑母 | 我ŋæ | 我ŋuo、瓦uɑ | 硬ȵiɑ/ȵiɛ | 語ȵy、玉y |
效流攝唇音聲母字讀模韻
唐代《資暇集》卷中描寫北方的一段“俗譚”:“帽為慕,保為補,褒為逋,暴為步。”體現了唇音豪韻後高化的結果。
據羅常培先生研究,唐五代西北方音的第五攝[u]韻母甲就有侯尤韻唇音字。請看唐代四種漢藏對音資料所反映出來的侯尤韻唇音字的讀音:
《千字文》:侯韻 茂’bu;尤韻 婦bu 九gu’u 酒dzu’u 富p‘u 阜p‘u;
《大乘中宗見解》:尤韻 不’bu 否p‘u 覆p‘u
《可彌陀經》:尤韻 不pu
《金剛經》:侯韻 牟’bu;尤韻 不pu/p‘u
除了《千字文》中的九和酒不是唇音字外,其餘都是唇音字,由此可知,唐五代西北方音中的侯尤韻唇音字就己經露出了與遇攝合流的端倪。宋代西北方音繼承了這一現象,今關中片與汾河片方言仍然保存。
——《中原官話汾河片方言白讀層與宋代西北方音的比較研究》
抱 | 毛 | 卯 | 堡 | 菢 | 曝 | 某 | 否 | 牟 | |
白讀 | pʰʊ | mʊ | mʊ | pʊ | pʰʊ | pʰʊ | mʊ | fʊ | mʊ |
日母止攝字讀zɿ
二 | 兒 | 耳 | 而 | 爾 | |
---|---|---|---|---|---|
切韻 | ȵiɪ | ȵiᴇ | ȵɨ | ȵɨ | ȵiᴇ |
唐西北方音 | ʑɨ | ʑɨ | ʑɨ | ʑɨ | ʑɨ |
秦語白讀 | zɿ | zɿ | zɿ | i | ȵiɛ |
支微入魚現象
山西、陝西和甘肅三省方言的“支微入魚”現象存於白讀音中,表明它不是新出現的,而是存在已久的。那么,它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敦煌石窟發現的唐五代漢藏對音材料、漢字注音材料和俗文學中的別字異文表明,“支微入魚”現象至遲在唐五代的西北方音中已經出現。
——《晉陝甘方言的“支微入魚”現象和唐五代西北方音》
止攝合口字 | 切韻 | 秦語 | 吳語 |
---|---|---|---|
韋圍緯違葦渭 | ɦʉi | y | y |
畏餵蔚慰尉 | ʔʉi | y | y |
穗 | ziuɪ | ɕy | zʮ |
魏 | ŋʉi | y | — |
嘴 | tsiᴇ | tɕya/tɕy | tsɿ |
隨 | ziuᴇ | tɕʰy | — |
髓 | siuᴇ | ɕy | sɿ |
脆 | tsʰiuᴇi | tɕʰy | — |
翠 | tsʰiuɪ | tɕʰy | — |
櫃 | ɡɣiuɪ | tɕʰy | — |
毀 | hɣiuᴇ | ɕy | — |
諱 | hʉi | ɕy | — |
醉 | tsiuɪ | tɕy | — |
淚壘 | liuɪ | ly | — |
歲 | siuᴇi | ɕy | — |
荽 | siuɪ | ɕy | — |
水 | ɕɣiuɪ | ʃʉ | sʮ/sɿ |
睡 | dʑiuᴇ | ʃʉ | — |
吹 | tɕʰiuᴇ | ʧʰʉ | tsʰʮ/tsʰɿ |
錘 | ɖɣiuᴇ | ʧʰʉ | — |
秦隴去聲為入
上古次入聲字在中古秦音中讀入聲,再後來併入平聲
廢fɑ21,歸陰平,~炭tʰæ̃44;
廢fɑ21,歸陰平,~炭tʰæ̃44;
淚ly21,歸陰平,眼ȵiæ̃53~;
素səu21,歸陰平,~菜tsʰæ44=蔬səu21菜;
塑səu21,歸陰平,雕tiɑu21-24~;
廁tsʰei21,歸陰平,~所fo53;
廁sɿ21/tsɿ21,歸陰平,茅mɑu24~;
秘mi21,歸陰平,~密mi21;
赦ʂɛ21,歸陰平,~免miæ̃53;
錯tsʰuo21,歸陰平,沒mo21-24~;
瞀mʊ24,歸陽平,~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