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亞灌木;莖直立,高1-1.5米.分枝少,被灰色短毛。
葉為奇數
羽狀複葉 ,莖下部小葉通常為3,上部為5,少有為7;托葉長三角形,長6-10毫米,先端細長而尖,基部寬2毫米,邊緣有灰白色緣毛;葉柄長5.5-15厘米,被灰白色短柔毛;小葉近革質,長橢圓形、卵狀披針形或卵形,頂端小葉長6-15厘米,寬3-8厘米,側生小葉略小,先端略急尖、鈍或圓形,基部圓形至微心形,上面無毛或於中脈上略被灰色短柔毛,下面沿脈上被短柔毛,側脈每邊6-9條,在兩面均凸起,下面網脈明顯;小托葉狹三角形,長5毫米,基部寬1.5毫米,有稀疏緣毛;小葉柄長1-3毫米,密被柔毛。
總狀花序 頂生,長15-30厘米或更長,粗壯,密被灰白色長硬毛;苞片卵形或披針形,長達2厘米寬達7毫米,具條紋,被白色並展緣毛;花梗長約4毫米,花後伸長至10-15毫米,彎曲,被短鉤狀毛和白色長毛;花萼淺杯狀,被白色長硬毛,5裂,上部2裂長約3毫米,下部3裂長3.5毫米;花冠紫色,長6毫米。
莢果略被短柔毛;莢節2-4,橢圓形,具網脈。花、果期4-9月。
生長環境 多生於乾燥曠野坡地、路旁或灌叢中,海拔850米以下。
喜冷涼濕潤氣候,抗寒性極強,在中國東北地區可安全越冬,在內蒙古及新疆有灌溉條件的地區越冬率也較高。最適生長溫度為16~21℃。對乾旱和高溫敏感,不適應西北地區的於旱(有灌溉條件的地區除外)和中國南方低海拔地區的夏季高溫。貓尾草喜濕潤,較耐水淹,對土壤要求不嚴,適應各種類型的土壤,在黏土及壤土上生長最好,耐微酸性及微鹼性土壤。貓尾草的生長年限較長,一般為6~7年,管理得好可達10~15年。
地理分布 產福建、江西、廣東、海南、廣西、雲南及台灣等省區。印度、斯里蘭卡、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南至澳大利亞北部也有分布。
栽培技術 生長特性 貓尾草於3-4月返青,7-8月開花,8-9月種子成熟。貓尾草為長壽命植物,一次種植可利用5-6年,管理條件好,可利用10-15年。第二年以後產草量增加,第五年後產草量下降。種子田在開花期要藉助人工輔助授粉或利用蜜蜂授粉,以提高結子率。過遲不利於植株根部和根頸部營養物質積累。
整地施肥 貓尾草種子細小,出苗和保苗均較難,故要選土壤結構良好的地種植,並保證良好的整地質量。秋翻地,翻後及時耙地和鎮壓,達到地平土碎;來不及秋翻的地要早春翻,耕翻深度以不少於20厘米為宜。夏翻地則應趕在雨季到來之前翻耕,以免多雨貽誤播種。
貓尾草也可在早熟作物之後耙茬播種。即前茬作物收穫之後,隨即用圓盤耙滅茬和鬆土,然後進行播種。
施肥
貓尾草一次種植多年利用,故必須充分施肥,土壤瘠薄的地更應多施肥。貓尾草對氮肥特別敏感,多施氮,適當搭配磷鉀肥。以基肥為主,每667平方米施優質
廄肥 2500-3000千克,翻地前施入。酸性土壤種貓尾草除應增施有機肥外,尚需施一些石灰,每667平方米50-60千克,耕翻前均勻施入。
貓尾草分櫱至拔節期需肥增多,抽穗至開花期需肥最多,開花以後需肥漸少,子粒成熟的中後期需肥最少。根據土質和長勢,按需分批、分期追肥。前期以氮肥為主,後期以磷、鉀肥為主。施肥宜少施、勤施,以充分發揮肥效。追肥若和灌水結合進行,則效果更好。
選種播種 貓尾草種子中常混有秕粒和雜質,播前需清選,要求純度達90%以上時才能播種。選好種子,拌入種肥。種肥的用量為每667平方米用種拌顆粒狀複合肥5-6千克,這樣不僅給幼苗生長提供養分,還使下種均勻、出苗好。
⑴播種期:因地而異。長江以南各地可春播或秋播,通常以秋播為好,而華北、西北和東北南部也可秋播,但秋旱地區仍以春播為好。春播宜早不宜遲,要搶墒播種,以保證出苗。
⑵播種量:每667平方米播0.75-1.0千克。
⑶播種方式:條播,行距15-30厘米,播深2-8厘米。播後鎮壓1-2次。貓尾草可與紫花苜蓿、紅三葉、白三葉等混播,以提高產量與品質,還可恢復土壤肥力。
田間管理 貓尾草出苗緩慢,幼苗細弱,不耐雜草。出苗後抓緊進行第一次中耕除草,經15-20天進行第二次中耕除草。封行之前進行第三次中耕除草。在返青和刈割之後,都要中耕除草1次。當植株生長減慢,葉色變淡,要及時追肥和灌水,一般每667平方米施氮肥10千克,磷肥7.5千克,鉀肥5千克,以促進生長。
病蟲防治 貓尾草易遭黏蟲、玉米螟等蟲害,要及早發現,及時噴藥防治。
採種在貓尾草穗頭變黃、子粒變硬時採種,割下穗頭,曬乾脫粒。一般每667平方米可收種子2030千克。
飼用價值 貓尾草植株高大,葉量豐富,葉片較大,產草量高而穩定,在始花期測定,葉重占株重50%以上。經1979~1984年在岷縣旱作條件下,連續5年試驗測定,每畝鮮草產量在1024~1667千克之間,以第五年產量最高,且播種當年就可獲得1467千克的高產。
貓尾草 宜用於刈割青飼、青貯或調製乾草。不耐牲畜踐踏,過多的放牧利用會使其壽命縮短。但與苜蓿、紅三葉等混播的草地,仍可用於短期放牧。
貓尾草草質較粗,但仍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而且適口性好,最適於刈割調製乾草,為騾、馬、牛極好的飼料,但羊採食稍差。在北方濕潤地區一年可刈割2~3次,每667平方米(1畝)產鮮草3000~4000公斤,刈割時應保持留茬高度10~12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