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牧故居位於廣東汕頭市澄海東里鎮樟林觀一村索鋪巷9號,是一座“四點金”(潮汕傳統民居稱法)四合院,有近百年歷史,舊民居占地387.5平方米,內有天井、正廳、廂房、居室、書齋等16間,民居門口嵌上了“秦牧故居”牌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秦牧故居
- 外文名:Qin Mu's former residence
- 故居特色:四合院
- 位於:廣東澄海觀一村
文保單位,故居展品,秦牧路,人物生平,
文保單位
秦牧故居2000年開始修繕,根據“修舊如舊”的原則,經過7年的多方籌資,在汕
頭市、澄海區、東里鎮三級政府的支持下,完成了故居的修葺工作,並於2007年正式對外開放。如今,秦牧故居這座典型的“四點金”潮汕民居已被汕頭市定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正申報省文物保護單位。
這是一座古老的庭院,經受了百年風雨,見證了歷史的滄桑變故。推開陳舊的大門,進入院內,映入眼帘的是一間廳房,兩邊是側房。進入左邊側房,裡面的房間是秦牧父母的臥室,陳列著秦牧的手跡及其一家的照片。側房外面還有一間小房,秦牧當年就和哥哥住在這房間裡狹小的閣樓上。穿過側房便是他的書齋。房間的陳設十分簡單,但秦牧在此卻博覽群書,勤奮學習。在家鄉讀高小時,因老師喜愛新文學,秦牧開始接觸了魯迅、巴金、郁達夫等文學巨匠的作品。
故居展品
故居入門正對面的正廳將陳放秦牧大理石半身像,正面牆壁右側懸掛《秦牧故居碑記》和《秦牧生平傳略》兩塊牌匾。內陳列秦牧遺物原子筆、舊眼鏡、放大鏡、稿紙、手稿……秦牧生前珍藏的工藝品、紀念品、相片、出席各種活動的光碟,用過的衣服。接受各種文藝團體的聘書、作品獲獎證書、已經出版的著作及有關秦牧作品的研究書刊,還有生前友好送給秦牧的字畫等。
秦牧的夫人吳紫風女士和秦牧的妹妹林玉巒,她們分別捐贈了秦牧的一批遺物,包括信件、照片、手稿和墨跡送到故居供人們瞻仰。牆上已掛上秦牧生前的多幀珍貴的照片。有意思的是秦牧與父親林運三各有一幀墨跡放在一起,秦牧寫的是一首題韓文公祠的詩,林運三寫的是《出師表帖》。在故居外一鄉間的“閒間”還可以見到林運三於民國17年題寫的“雨來居”石匾。
秦牧路
按《秦牧故居的布置和裝飾安排》規劃,故居入門正對面的正廳將陳入秦牧大理石半身像,正面牆壁右側懸掛《秦牧故居碑記》和《秦牧生來傳略》兩塊牌匾。除了故居大門門楹外,外埕、左右廂房、客廳、居室等處要進行復原布置外。觀一村還要對村裡的秦牧路進行配套建設。
秦牧故居
據了解,秦牧路原俗稱堤頂路,由國道324線進入觀一村,於2000年建成水泥路,2001年開始以”秦牧路”命名,全長300多米。按照規劃,將在該路建“先賢亭”,種植樹木進行綠化,並完善旅遊設施。並將聘請專家選擇秦牧的一篇文學作品改編為電視連續劇在觀一村進行拍攝,並將拍攝地點建成永久性的旅遊景點,與秦牧故居、天后宮、南盛里建成一個統一的觀一大觀園旅遊區,與毗鄰正在開發中的樟林古港紅頭船文化旅遊區連成一片,形成一處具有濃郁潮味的大型人文景區。
人物生平
秦牧父親叫林運三,是樟林村知名人士,寫得一手好字,人稱“運三爺”,早年海外發家,花了五百個龍銀在故鄉購置房產。
秦牧 (1919.8——1992.10),男,原名林派光,又名林覺夫(東亞病夫覺醒之意)、林頑石,乳名阿書(小時候很喜歡讀書),他於香港出生。3歲時隨父母移居新加坡。13歲時,他隨父親回國,便居住在故鄉觀一村這座小四合院裡,先後在樟林萃英學校、汕頭一中等學校讀書。17歲離開故鄉到香港。1938年春到廣州參加抗日救亡宣傳活動,輾轉於粵桂兩省。1941年曾在桂林的中山中學教書,並從事寫作,開始涉足文壇。歷任《中華論壇》、《再生》、《中國工人》諸雜誌編輯。1949年8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區縱隊,196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廣東省文教廳科長、中華書局廣州編輯室主任、中國作家協會廣州分會副主席、《羊城晚報》副總編輯,主編過《廣東教育與文化》、《中華通俗文庫》、《作品》諸雜誌。曾任廣東省文聯副主席、暨南大學中文糸主任。歷屆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共十二次代表大會代表、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廣東省文聯執行主席,並任《四海》雜誌主編。曾率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美國,以作家身份訪問過蒙古、古巴、新加坡和泰國。
出版《秦牧全集》十卷。他的散文作品風格獨樹一幟,被譽為“散文一絕”。小說、童話、戲劇、詩歌、文藝理論等都有著作,故又被喻為“一棵繁花樹”。陶鑄曾稱“秦牧是廣東的‘三寶’之一”。
他主張獨創一格,“在廣泛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獨特的創造”。他提倡擴大題材的範圍到海闊天空和多方面發展文學的功能,包括教育、形像欣賞、審美、文娛方面,使作品高於幽默和情趣,“寓共產主義思想於閒情趣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