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出身背景
秦煥,於清
嘉慶22年生於淮安世代窮苦的儒生家庭。“曾祖欽,邑諸生,祖淦,國子監生,考廷楝,邑諸生”,(顧雲臣:《廣西按察使秦公神道碑》)、從父光第,字次游,“少有才名”為“禾中七子”之一,工詩詞書法,浙江巡撫汪有齡“愛其才,延入幕”。
家庭狀況
妻:楊貞淑,字藥生,是一位賢妻良母,又是一位能詩善畫的才女,“善寫藍,著《眉影樓詩稿》”(《續纂山陽縣誌·人物》)廷楝中年早逝,家境困頓,少年秦煥讀書勤苦,頗得光第夫婦賞識,並將其帶在身邊,隨時教誨指點。“年二十一,受知祁文端公,補渚生”,後屢試不中,在家課館授徒。秦煥青年時,曾遭妻喪子夭的變故,歷盡人生坎坷,“功名蹭蹬余才短,兒女艱難汝恨長”。這是秦煥悼亡妻的兩句詩,很形象地道出了其入仕前的生活際遇。秦煥年近不惑,方“借用浙闈並補乙卯科中舉”(《續纂山陽縣誌·選舉》),鹹豐十年(1860)中進士,分戶部“以主事用”。
子:長子夭折。幼子謙培,字牧卿,光緒丙子舉人,後為淮安城內著名的大財主之一。仕途概況
秦煥一登仕途,即表現出“幹練之才”。初“隨大臣賈楨辦理團練”,因“襄辦軍務”有功,“奉旨賞加員外郎銜。”同治5年(1866)被派往通州驗收漕糧,“事竣,詔俟補主事,後以員外郎即並加四品銜。”9年“辦理捐銅局,賞加道銜”,升任“捐納房豁免處總辦”。由於秦煥辦事兢兢業業,忠於清廷,1872年同治皇帝結婚,他被抽調“恭辦大婚典禮”,事畢,詔加“三品頂戴”。清廷每三年定期對文武官員考績一次,謂之“京察”,每次京察,秦煥均得“一等加一級”。短短十多年中,他春風得意,成了清廷的高級官吏。
故居景點
秦煥故居位於淮安市南門,故居面積甚大。其故居數百間房屋內仍被若干戶居民所占居住,一直沿用至今。
秦煥之子秦少文為淮安城內著名的大財主之一,秦家宅院雕樑畫棟,房屋百間,大門和“明三暗五”的堂屋磚雕十分精美。其房屋逐年修繕擴建,建築精美別致,其宅磚雕門樓現存2座,造型雕刻極其精美,堪稱一絕,現存於勺湖園內保存。
人物生平
光緒6年
(1880),秦煥由京外放廣西桂林知府。他到任後即“以振文風、端士習,厘定書院為首務”,“一時登高第者悉出門下”。秦煥為官“慈惠開敏,周知民間疾苦”。鴉片戰爭以後,清王朝面臨無以挽回的頹敗局面,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地方官吏更是魚肉鄉民,所屬臨桂縣發生“民變”,“大吏派兵彈壓並往剿之”,而百姓則“守隘相持”,大有劍拔弩張之勢,秦煥上書廣西巡撫倪文蔚,“彼民索德我,必不忍以刃相向……請去兵”,“遂單騎獨往,屬耆老開誠布公諭以利害”,“民悅服散去”,平息了事變,使百姓免遭塗炭。光緒8年(1882),秦煥調任梧州知府。當時法帝國主義在占領了越南以後,將侵略勢力向兩廣、雲貴滲透。法人來梧州將建教堂傳教,“梧人出阻,勢洶洶”,法使者乘船至,百姓萬人“擁而嘩”,勢態嚴重,一觸即發。此時“炮聲訇訇然四起”,法使大驚問:“我以通商衙門知會來此,紛紛者何為?”秦煥面對侵略者理直氣壯:“你並不是來通商,而是來傳教,你法國人如果能出資贍養我們這裡百姓及其家口,梧州百姓信教的其數不可計。”法使者“語塞”,請求秦煥解圍。秦煥疏導百姓散去,又很有禮貌的送法使者上船,“使急起碇,遙謝逸去”。這裡是“洋人怕百姓”,即不見“百姓怕官,官怕洋人”。梧州紳民均贊秦煥與洋人鬥爭有理、有節。
1885年,中法戰爭爆發,清廷主戰派一時占了主導地位,面對法侵略者的挑釁,任用了老將
馮子材,調南洋軍隊去廣西前線。梧州位於西江與桂江的交匯處,是水陸交通要衝,“餉糈軍械絡繹道途,悉由該境經過”,秦煥積極參與備戰事宜,運送大量軍用物資“需舟楫纜夫,所費不貲。”秦煥拿出自己的奉銀雇用船隻縴夫,不加重當地百姓的負擔。馮子材取得鎮南關大捷並克復諒山,第一次取得了中國近代史上反侵略戰爭的勝利。後清廷嘉獎有功人員,秦煥亦“以援剿克復諒山”,立了大功,“賞加二品銜”,寫下了他政治生涯中光輝的一頁。
是年夏,秦煥“回桂林任”,適逢大水,“省河一夕暴漲數丈,沿江居民漂沒”,“煥登城垂涕,隨赴四鄉勘災”,還呈請廣西巡撫“將本年糧賦分別蠲緩,並捐廉收埋骸骨,撫綏防範,民心乃定。”第二年桂林又大水,民“大飢,米石騰貴”。秦煥一面命“設廠施糜食餓者,先碾義倉谷平糶”,一面派員去廣東購米,並商請沿途免稅。“粵西里稅米谷為大宗,”免稅無法落實。秦煥“以為事當權其緩急,救飢即以防亂,未可因噎廢食,亟以印照給商免稅。”水運的糧食一時難以抵達桂林,秦煥又派人在附近全州(今廣西全州縣)購米,“由陸星夜趲運”,承辦官員慮及陸路運輸費用太大,“煥曰‘民命為重,若費重不獲開報,傾家賠補所不辭’,於是,陸運米迅至,以繼糶局,而東省商運米亦至,全活災民以數十萬計。”
光緒15年
秦煥調任廣西按察使,“督理通省發審案件”,他審理案件重視實地勘驗,調查研究,常訓誡下屬官吏,對犯人不能濫施刑罰,羅織罪名,要“務得其情,秉公執法”。在廣西,秦煥還兼任過布政使,“署理鹽法道”,清《國史館(秦煥)本傳》稱其“生平精力過人,……案牘紛雲,悉心剖決,筆如旋風,洪纖畢舉”,並贊其“在官勤求民瘼,所至勸蠶桑、設書局、平榷課、通溝渠、恤孤寡、給旅櫬。”廣西幾任巡撫倪文蔚、李秉衡、沈秉成均推薦秦煥為“循吏第一”。
光緒16年
秦煥“奉旨入覲”。百姓獻“慈雲遠戀圖”,並將其在桂林政績刻石立碑,“覆以亭”,取名為“望來亭”,秦煥離開桂林時“題旌頌德者充衢,老幼扶攜牽衣百里”,“煥泣別許再至。”秦煥在進京途中,經湖北黃州(今黃岡縣)時,不慎傷足,遂陳情改道“歸籍養疴”,第二年病逝於淮,享年七十四歲。
秦煥著有《劍虹居文集》、《劍虹居詩集》、《劍虹居制藝》、《時文感舊集》等。
秦煥作京官時,“文名滿天下,所著《劍虹居制藝》一時紙貴洛陽,不脛而走。”(周璜;《時文感舊集·序》)“文章經濟傾動朝右,一時投附門牆者甚眾。”曾任漕運總督的恩壽在《劍虹居文集·序》中寫道:“竊維二十年前,程門立雪,春風化雨,如在目前。”他稱讚秦煥為官“所居民富,所去民思,五管之間,有碑在口”,稱其“文則摩壘西京,朗潤清華;詩則嗣音六代。”曾任淮安知府的汪樹堂亦評論說,“先生官京曹,以文章動朝右,及其出守桂林,薦歷監司,其愛民也若子弟,其定策也若蓍蔡,其任事也若決江河。蓋有真性情而後有真學識,有真學識而後有真經濟,用能誠無不格,廢無不舉。”這些評論雖不免溢美,而可見聲名曾轟動朝野,這也是事實。秦煥的詩大部分是“一時酬應之作”,但其政論文往往立論新穎,論據確鑿,頗有特色。他分析自鴉片戰爭四十年來,國內外發生的種種事件後,認為清廷“始誤於和,繼誤於戰,兼誤於和而戰,戰而和。而予謂,欲無貽誤唯在於和不忘戰。”(《論洋務(一)》)他稱讚林則徐是“一代偉人”。禁菸運動應既治標又治本,“吾禁吾國臣民不得食煙,果不食煙,則市煙不禁自絕。”他大聲疾呼:“今之地方官吏,稽古之人多,通今之人少,昔人謂不通經濟不足以致用,吾則謂士不通今,亦安足致用?”這些觀點很有見地,頗具借鑑價值。
歷史評價
秦煥是一位幹練、有政治頭腦的封建官吏,他從政三十年,政績顯著,政聲斐然。他忠於清廷,從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最高利益出發,在其職守範圍內,作出種種努力,受到清最高統治者的賞識,同僚的讚譽,然而正值我國封建社會行將最後崩潰的時期,這些努力當然無補於清廷將傾之大廈,這不能不給人們留下感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