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歷史哲學

《秦漢歷史哲學》是馮友蘭所著作品,出自於《馮友蘭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秦漢歷史哲學
  • 作者:馮友蘭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馮友蘭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出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在中國哲學裡,歷史哲學,在漢代可以說是最發達。為什麼歷史哲學在漢代最發達呢?我們知道在春秋戰國的時候,中國在經濟、社會、政治、思想各方面都起了根本的變動。到了秦漢大一統,中國完全進入了一個新局面。在這個新局面中,人有機會也有興趣把以前的舊局面,把以前的歷史,重新研究估價。於此重新研究估價的時候,往往就可發現歷史的演變,也是依著一定的公式。把這些公式講出來,就成為歷史哲學。我們可以說春秋戰國是創作時期,秦漢是整理時期。中國的歷史哲學,就是漢人整理以前歷史的產品。
漢人的歷史哲學約有三派。一派五德說。此派始於戰國末之鄒衍。此說以五行為五種天然的勢力,即所謂五德。每種勢力,都有其盛衰之時。在其盛而當運之時,天道人事皆受其支配。及其運盡而衰,則能勝而尅之者,繼之盛而當運。木能勝土,金能勝木,火能勝金,水能勝火,土能勝水。如是循環不息,所謂“自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歷史上每一朝代,皆代表一“德”。其服色制度,皆受此“德”之支配,而自成一套。
【注】:以上是原文的部分內容。

出處

此文出自《馮友蘭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者簡介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省唐河縣人。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0年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攻讀博士學位。越三年,通過答辯,次年獲博士學位。先後任中州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北京大學等大學的哲學系教授、主任、文學院院長、校務委員會主席等職;還曾任中研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等職。1933年至1934年,赴英講學並考察遊歷歐洲八國。1946年至1948年春,赴美講學,先後任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夏威夷大學客座教授。新中國成立後,多次代表中國學術界赴美國、捷克、印度等國出席大型國際會議和文化參訪。其一生志道精思,年壽高古,殫精竭慮,筆耕不輟。故其著述宏富,卷帙浩繁,思維縝密,邏輯嚴謹。其學亦橫綴中西,縱貫今古。其一生所著,計有中西文著作四十餘種,文章五百餘篇。其遺書集為《三松堂全集》十四卷,六百餘萬言。其中“三史六書”是其主要著作:“三史”奠定了馮友蘭哲學史家地位,使他成為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奠基者;“六書”則建構了現代形態的新理學體系,使他成為具有現代性和國際性並在國內外產生重要影響的哲學大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