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王長城遺址築於秦昭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為防禦匈奴族南下侵擾而修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秦昭王長城遺址
- 出土地點:延安
- 所屬年代:秦昭襄王二十五年
- 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秦昭王長城遺址 Ruins of the Great Wall built during Emperor Qin Zhaowang 's ruling time
延安境內的戰國秦長城,西起吳旗縣廟溝鄉郝林溝村南,經長官廟鄉和吳起鎮境內,進入志丹縣紙坊鄉,復入吳起縣薛岔鄉境內,經五穀城鄉邊緣地帶,進入榆林地區的靖邊縣紅柳溝鄉,全長約235公里。
長城進入志丹縣紙坊鄉境內後,沿寧塞川支流薛岔河與洛河支流羅坪川的分水嶺向東北方向延伸,經黃草窪溝掌崾峴、酸刺溝溝掌、崖窯灣、柳樹崾峴、木瓜村崾峴、謝嘴子、李大梁、墩崾峴等地,在墩崾峴上山後又復下山,進入吳起縣薛岔鄉大路溝村境內。李家畔村中一段長城保存比較完好,民眾稱作城牆疙瘩。此段長城夯層比較勻稱,厚為7厘米。牆體高約12米,牆基殘寬10米左右。李家畔村北腦畔崾有一處烽燧遺址,高約8米,底寬6.5米,頂部因農田基建被破壞嚴重,殘寬約2米左右,夯層厚10—12厘米。在烽燧周圍發現有繩紋板瓦、簡瓦等建築遺物,但數量較少。2001年6月25日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延安境內的戰國秦長城,西起吳旗縣廟溝鄉郝林溝村南,經長官廟鄉和吳起鎮境內,進入志丹縣紙坊鄉,復入吳起縣薛岔鄉境內,經五穀城鄉邊緣地帶,進入榆林地區的靖邊縣紅柳溝鄉,全長約235公里。
長城進入志丹縣紙坊鄉境內後,沿寧塞川支流薛岔河與洛河支流羅坪川的分水嶺向東北方向延伸,經黃草窪溝掌崾峴、酸刺溝溝掌、崖窯灣、柳樹崾峴、木瓜村崾峴、謝嘴子、李大梁、墩崾峴等地,在墩崾峴上山後又復下山,進入吳起縣薛岔鄉大路溝村境內。李家畔村中一段長城保存比較完好,民眾稱作城牆疙瘩。此段長城夯層比較勻稱,厚為7厘米。牆體高約12米,牆基殘寬10米左右。李家畔村北腦畔崾有一處烽燧遺址,高約8米,底寬6.5米,頂部因農田基建被破壞嚴重,殘寬約2米左右,夯層厚10—12厘米。在烽燧周圍發現有繩紋板瓦、簡瓦等建築遺物,但數量較少。2001年6月25日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