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攻趙長平》是一篇散文,出自西漢文學家劉向編的《戰國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秦攻趙長平
- 創作年代:西漢
- 作品出處:《戰國策》
- 文學體裁:散文
- 編者:劉向
原文,詞解,句子翻譯,譯文,提要,評析,編者簡介,
原文
趙無以食,請粟於齊,而齊不聽。周子謂齊王曰:“不如聽之以卻秦兵,不聽則秦兵不卻,是秦之計中,而齊、燕之計過矣。且趙之於燕、齊,隱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則明日及齊、燕矣。且夫救趙之務,宜若奉漏瓮,沃焦釜。夫救趙,高義也;卻秦兵,顯名也。義救亡趙,威卻強秦兵,不務為此,而務愛粟,則為國計者過矣。”
詞解
計:盤算
於:向
是:這
顯:張揚
卻:使…退兵
務:致力於
親:指關係友好、親近
隱蔽:指屏障
句子翻譯
秦攻趙長平,齊、楚救之。
秦國攻打趙國的長平,齊國、楚國紛紛派兵幫助趙國。
不如聽之以卻秦兵,不聽則秦兵不卻
大王不如聽從趙國,把糧草借給他們,讓他擊退秦兵,如果大王您不加理睬,秦兵就不會退去。
且夫救趙之務,宜若奉漏瓮,沃焦釜。
因此救援趙國就好比捧著漏瓮、澆滅燒焦的鍋一樣,實在是十萬火急。
譯文
秦國攻打趙國的長平,齊、楚兩國起兵救趙。秦王盤算道:“如今齊、燕前來救趙,如果他們團結一致,寡人退兵未遲;假如他們一盤散沙,則乘勢攻之。”
這時,趙軍糧食告急,派人向齊國借糧,可是齊王不理睬。周子對齊王說:“大王不如聽從趙國,把糧草借給他們,讓他擊退秦兵,如果大王您不加理睬,秦兵就不會退去。這樣,就正中了秦國的計策,而齊、燕就失策了。而且趙對於燕、齊兩國來說,正是御秦的天然屏障。這正像牙齒跟嘴唇的關係,沒有了嘴唇,牙齒就會感到寒冷。今日趙國罹難,明日滅亡之禍就會降臨到齊、燕身上。因此救援趙國就好比捧著漏瓮、澆滅燒焦的鍋一樣,實在是十萬火急。再說救趙是一種高尚的國際義舉,擊退秦國,也可以張揚名聲,不去顯示正義張揚威名,卻一味地吝嗇糧食,這確實是戰略決策的錯誤啊。”
提要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聰明的人會識破他人的圈套,愚蠢的人掉進他人的圈套還不自知。出謀劃策時,掌握對方的計謀始終是第一位的。
評析
“唇亡齒寒”,這個成語實際上也是地緣政治學上的經典。地緣上的互相依存、聯盟抗暴是各國政治家的共識。所以當今世界地域性組織非常的眾多。除了互利互助外,還能共同對付敵國。而如果忽視了地緣上互相之間的利害關係,國家之間、朋友之間不互相幫助,那么你的鄰國、親朋的受損境況,就是明天你的景況。
編者簡介
劉向(約前77—前6)又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中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生平事跡見《漢書》卷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