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志銳

秦志銳 廣西桂林人,中國共產黨黨員,原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研究員,奶牛育種學家,中國奶牛育種組織創始人之一,是中國荷斯坦奶牛的選育課題主要完成人之一。在國內首次提出套用數量遺傳學與生化、細胞、免疫等遺傳學相結合的方法,在早期選育種公牛上做出貢獻;是制定符合國家標準的奶用公牛後裔測定方法和規範方面的早期科研工作者。《中國畜牧獸醫學會遺傳標記學分會》的創始人之一。編著《奶牛遺傳改良》等書。秦志銳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0年1月29日早6時41分在北京不幸逝世, 享年89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秦志銳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四川成都
  • 出生日期:1921年3月11日
  • 逝世日期:2010年1月29日
  • 主要成就:中國奶牛育種組織創始人之一
  • 代表作品:奶牛的遺傳改良
詳細介紹,中國奶業協會顧問秦志銳談黑龍江奶業,選育“中國荷斯坦牛”作出重大貢獻,創導遺傳標記與數量遺傳相結合選種方法,持之以恆終身獻給奶牛事業,秦志銳先生對“三鹿奶粉事件”提出的建議,

詳細介紹

秦志銳,廣西桂林人,1921年3月11日生於四川成都,父親早逝,1937年國中畢業時,正值日本發動侵略戰爭,10月蘇州淪陷,他和其弟逃離家園,於1938年春才到達當時的大後方—成都。1941年考入銘賢學院,1944年就在畢業後的第二天,接受一項委託,需要用木船運送一批奶牛,從四川樂山縣,沿水路經重慶,再過長江三峽,到靠近日本占領區的湖北恩施,開始了他生平第一次獨立運送奶牛的工作。經過幾天幾夜的艱苦歷程,終於按規定的時間,安全地完成了任務。這是他第一次接觸到奶牛的工作。同年冬天轉入到農業部中央畜牧試驗所,任技佐及技士職務,從事家禽及奶牛研究工作
秦志銳秦志銳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他隨機關到達上海。1946年又轉到北京,飼養聯合國救濟總署贈送的一批奶牛,擔負起奶牛生產及研究工作,從這時起他的一生就和奶牛結下了不解之緣。1949年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成立,他任助理研究員職務,專攻奶牛育種;由於20世紀50年代及60年代,人們對奶牛在人類生活中,解決食物問題的作用不甚了解,遭到一些批評,但他沒有灰心,他認為奶牛是人類的保姆,是奶和肉的主要來源,又能利用非蛋白氮及人類不能吃的殘渣廢品,像我國人口眾多,耕地少,急需大量食物的國家,終究會重視起來的。他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在任何困難條件下也不改行,要為奶牛事業奮鬥終生;因此他仍然不斷學習,努力吸取新知識,了解國內外奶牛業發展動向,學習試驗設計和研究方法,這些努力對他以後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奶業協會顧問秦志銳談黑龍江奶業

三聚氰胺事件,幾乎影響全國奶牛業的健康發展,這件大事沒有波及到黑龍江省,說明了黑龍江省有關人員,在原料奶的現代化方面坐車了成績,特在此向你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祝賀,希望繼續努力,保持這個光榮。
我從事奶牛業的工作已有60年以上(1944—現在),在黑龍江省也曾工作20年(1961—1980),比較熟悉奶牛業的生產情況,也深知我國奶牛業現代化事業中,原料奶達到現代化是最難最難的。因此我從20世紀60年代起,不斷地提出原料奶達到標準的問題,直到2005年我還在《中國奶牛》雜誌上提出(見該年第6期12頁)。主要原因是我認為有關人員,對於奶牛業的現代化工作,過於偏重於乳品加工,忽視了牛奶產出後,在牛場內原料奶達到現代化的問題。
我認為原料奶達到現代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牛奶從乳房擠出來以後,在牛場內的初步處理,保存,並運輸到加工廠的過程中,完全不與外界接觸,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注意一下幾點:
1發展規模化奶牛業,個體戶飼養成年母牛數至少在30頭以上。
2擠奶工作全部機械化,管道化。牛場內必須有現代化的冷貯罐。
3運輸車上也設定有密閉的冷貯罐。
4牛奶從乳房擠出後,經過管道直達冷貯罐內保存,運輸車到達時,使用專用管子,與場內的牛奶冷貯罐連線,將牛奶抽送到運輸車的冷貯罐內,運到加工廠後,再用專用管子與加工廠牛奶冷貯罐相連線,把車內的牛奶抽送到工廠的貯奶罐內,這樣,牛奶不僅可以避免與人接觸,還避免了與空氣接觸,減少污染的機會,原料奶的質量更高。
5教育養奶牛戶,牛奶中不能加入任何物質。
6目前,在養奶牛較多的地方,可能設定有擠奶廳,個體養牛者分散飼養,集中機械擠奶的辦法,不宜發展,因為很易相互傳染疾病。

選育“中國荷斯坦牛”作出重大貢獻

1、組織跨省(市)聯合公牛後裔測定
對於如何選擇種公牛,他在20世紀50-70年代,曾提出過國際通用的方法,因條件限制未能廣泛套用。由於冷凍精液人工授精技術的發展和計算機的套用,乳用公牛後裔測定以及公牛育種值估計的方法,國際上都有較大的改革。為了和國際接軌,他結合我國實際,從1983年起,主持實施跨省(市)的聯合公牛後裔測定。經過十餘年的努力,使參加後裔測定的單位,穩定在十個省(市)約50個牛場內,至2002年上半年,已經組織後裔測定27次,測定公牛105頭。在冷凍精液人工授精的條件下,其優質基因已分布全國,對提高全國荷斯坦牛群的質量,起到很大的作用,調查分析證明,選出的優秀公牛,其後代產奶量及乳脂率,平均估計傳遞能力(ETA)較對照組分別提高219.7千克及0.045個百分點。僅產奶量一項,按當時奶價,即可增產1.6億元,其經濟和社會效益是相當明顯。在研究的基礎上,他帶頭制訂了<中國荷斯坦牛公牛後裔測定規範>在全國實施,從而形成了我國第一個奶用公牛的選育方案和模式,這項工作直到現在仍在全國實施,為推動我國奶用公牛後裔測定達到國際標準,打下了鞏固的基礎。
2、解決引種問題
我國荷斯坦牛的引種工作,他極為重視,曾組織人力並帶頭在全國對20世紀50年代從荷蘭國引進的弗里生牛,對我國荷斯坦牛的影響進行調查,發現對增加產奶量的效果不明顯,其雜交後代體高降低2~3厘米,肢蹄病增加30% ,經抽樣分析後,提出適合我國國情的引種方法,即含弗里生牛的血液量,不能超過25%,這對以後引種工作的改進和中國荷斯坦牛的育成起到較大作用。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他親自參與從北美引進優質公牛25頭,優質母牛200頭以及優質公牛精液。經抽樣調查後,使用加拿大公牛精液的效果,其後代比本地荷斯坦牛的後代,一個泌乳期的產奶量及乳脂率`,分別提高632.7千克及0.07個百分點,效果明顯。為各地引種作出示範,並指明了引種途徑。
3、編制《中國荷斯坦牛改良方案》
奶牛育種工作,具有長期性和連續性的特點,又因我國奶牛生產中的一些基礎工作,與國際差距太大,為了加速與國際接軌,他於1995年組織全國專家,共同制定出《中國荷斯坦牛群改良方案》,其中包括有“生產性能測定及評估方法”、”乳用公牛後裔測定實施方案及管理辦法“、”登記制度及方法“等三項內容。所擬定的方法,全部都與國際接軌。該方案為我國荷斯坦牛的育種工作,提出了明確的方向和指南,目前正在全國實施中。
4、培訓人才
他在20世紀50年代末,發現基層同志的工作很熱心,但缺乏育種的基本知識,尤其是對孟德爾遺傳學原理很生疏,為了開展奶牛的育種工作,在他下放期間,他首先在黑龍江省內組織奶牛育種基層人員,學習遺傳學原理、數量遺傳學和生物統計學知識,親自編寫教材和講授,並自出經費購買與生物統計有關的“巴羅表”分送給學員,收到較大的效果,得到農業部等上級的重視,並指示在內蒙,北京等地開辦全國性的學習班多次,學習人員約500多人。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時期,他仍然打破各種障礙,以學習班及學術報告的形式,廣泛宣傳上述三門學科,在奶牛群遺傳改良中的重要性。1981年調回北京,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工作後,又培養奶牛遺傳育種的碩士研究生多名。在全國奶牛協會的支持下,他繼續在提高奶牛育種基層人員的育種知識方面,為國家培養高級科研人才,以及推動全國根據數量遺傳學原理進行常規育種工作,起到很大的作用。
5、積極將科研成果用於生產
(1) 解決每日擠奶次數問題:當他發現北京市各奶牛場,對於每天擠奶次數問題,思想異常混亂,甚至每天擠奶次數達到6次之多,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結合生產進行試驗,提出每天進行間隔時間不相等的三次擠奶,最符合我國情況。其後,北京市各生產單位都加以改進,對全國各地都產生較大的影響。
(2) 選育奶牛耐熱及耐寒品系問題:他組織人力對南京,江西,黑龍江荷斯坦牛進行研究,證明不論是耐熱或是耐寒的奶牛,血液中紅細胞鉀的含量均較低,其遺傳力平均為0.38,是選擇有效的指標,這項選種方法,在國內首次提出,得到各方面的重視。
6、“中國荷斯坦牛”的育成
中國荷斯坦的選育工作,是在前人的基礎上,並從1972年又在全國開展聯合育種後,終於1987年被國家承認為一級優良品種,命名為“中國荷斯坦牛”秦志銳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就參與這項工作,30多年以後,公認為該品種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並排名第二。

創導遺傳標記與數量遺傳相結合選種方法

秦志銳最大的優點是方向明確,學習勤奮努力,多年來的研究和實踐,使他認識到,奶牛育種工作已非某一單位或個人所能勝任;因此他主持的有關奶牛選育課題,大都是與國家的育種組織緊密結合而展開的。由於他認識到單純根據數量遺傳學原理,進行奶牛育種是不足的,奶牛的產奶產肉等都是通過生理生化過程而實現,這些過程又與某些酶的差異有關,酶又受基因控制,因此在奶牛選育中,研究它的生理生化各主要指標的遺傳差異,選擇與重要經濟性狀有較高的遺傳相關,遺傳力和重複率高,不受性別限制,並在生命早期可以表現出來的各種生化物質,把它們作為遺傳標記在育種中套用,以解決縮短選擇公牛的年限,早期選出優質公牛這個世界難題。於是他從1964年起開始套用生化遺傳標記原理,研究奶牛血液中各種生化物質的遺傳規律及其與生產性能的遺傳關係,以便創造一個套用數量遺傳學原理直接選擇和套用生化遺傳學原理間接選擇相結合的方法,在奶牛選種中套用。他首先對血清運鐵蛋白進行研究,在“文化大革命”中,他的這種觀點和做法,都受到了重點批判,研究工作暫時中斷。其後經他努力,終於在1976年在國內首次提出黑龍江省黑白花奶牛的血清運鐵蛋白有五個基因型,並初步證明DD型奶牛,產奶性能最高。以後他繼續研究血液蛋白多態性,血液代謝物,白細胞型以及各類生化物質的遺傳差異及其與生產性能的關係,期望能找到遺傳標記物,作為輔助選擇,並提出了有參考價值的研究成果。隨著分子遺傳學及科學技術的進展,更豐富了他的思想,並引導許多青年人從事這方面的研究。考慮到這種選種方法套用於生產中,還有很大的距離,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在他和許多專家的努力下,於1989年成立了《中國畜牧獸醫學會遺傳標記學分會》,為全面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和交流,打下了鞏固的基礎。

持之以恆終身獻給奶牛事業

“學以事人”是他的母校“銘賢”的校訓,也是他工作上的座右銘,他決心將學到的科學技術持之以恆地儘快用於生產,把現代化的奶牛業儘快地在我國開展起來。自20世紀40年代中期,初次接觸到奶牛及50年代初次解決生產問題以來,他就把奶牛業定為終身事業,一貫任勞任怨,不怕苦,不怕累,不斷深入到全國各主要奶牛場和牧區進行調查研究,他的足跡幾乎踏遍全國。有一次在內蒙古草原騎馬進行調查,由於馬失前蹄,被摔下馬來,面部受傷,他一句話沒說,又騎著馬繼續調查,“文化大革命”他受到衝擊,下放到牛場勞動,在攝氏零下30度的氣溫下,擠奶的手指已腫脹得不能彎曲,每天還要背每袋重約35千克的青貯飼料和25千克重的乾草幾十袋,真是壓得透不過氣來,但他仍然堅持兩年,並在勞動之餘學習新知識。1972年,他在“讀書勿用論”,“崇洋媚外”的呼聲中,冒著被批判的危險,做了幾次有關《國外家畜育種進展》的學術報告,綜述了自“文化大革命”以來各先進國家在育種方面的新進展,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對當時重新開展的科學研究,具有深遠的影響。由於他經常深入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牛場工人和各級幹部都歡喜他,認為他工作踏實,又平易近人,在年輕時人們親切地稱他為“小氓牛”,年老時又稱他為“黑白花”。
在奶牛業中,繁殖工作是一項關鍵性技術,因此他對奶牛的人工授精也不斷學習,20世紀50年代,常規的家畜人工授精技術由前蘇聯傳入,他從采精,精液處理直到配種均親自參加。隨著人工授精技術的進展,冷凍精液的套用,他也不斷學習。當奶牛超排與胚胎移植育種方案在國外提出以後,他也很快接受,在他的努力下,得到上級的重視,並列入科研計畫,為90年代做出成績,打下了基礎。
他的研究成果,在提高全國荷斯坦牛生產性能和改進牛群的品質上以及對中國荷斯坦牛的選育成功,都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因此曾獲得黑龍江科技大會獎(1978年第一名),全國科技大會獎(1978年第二名),黑龍江科學進步一等獎(1983年第一名),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87年第二名),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88年第二名),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993年第一名)。因他工作積極努力,又多次獲得中國農科院畜牧所(1987年),中國奶牛協會(1982-1992)先進工作者的稱號,並獲國務院發給的特殊津貼。2007年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成立50周年,獲得終身成就獎及奉獻獎。
他在學術活動上也很活躍,自1972年以來曾任北方地區奶牛育種協作組聯絡員,中國奶牛協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副理事長,育種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市奶牛協會副理事長,中國畜牧獸醫學會養牛學分會副會長,遺傳標記學分會副會長,秘書長及名譽會長,北京市市政府1-4屆奶牛技術顧問,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名譽會員,中國畜牧雜誌副主編,中國農業科學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以及國家畜禽品種審定委員會委員兼牛品種審定主任等職務。正式出版專著和譯著多種,發表論文近80篇,深受讀者歡迎。
他退休後,仍然參加全國奶牛遺傳改良工作,同時為了海峽兩岸奶牛業的發展,在極困難的條件下,於1999年4月在北京召開《海峽兩岸奶牛業發展學術研討會》,為兩岸奶牛業的學術交流和發展作出了較大貢獻。到2000年他正式退休在家。回顧他的一生被戰爭和政治運動占據了一大半時間,而他卻為我國奶牛事業,奮不顧身地去工作,經過65年的努力,終於作出成績。根據他幾十年奶牛育種工作的經驗,正如他的專著《奶牛遺傳改良》一書前言中所談:“育種工作者成功與失敗,關鍵在於是否掌握育種的基本原理和技術,以及對這些知識和技術是否套用得當,更重要還需看他是否能持之以恆,同時對一些細小的變異,是否注意觀察和抓住不放,如果放鬆了,則已搭配好的基因,往往就會喪失,常常是坐失良機,悔之晚矣!例如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我國東北地區存在大量灰白花奶牛,其產奶量與黑白花奶牛相似,乳脂率超過了黑白花奶牛,很有希望形成我國獨有的新奶牛品種。不幸在大力發展黑白花奶牛的高潮中,完全被改造了,現在想再恢復這些種群,已是不可能的事。這是一個很好的經驗教訓”。這也是他一身中最大的遺憾,他為中國的奶牛事業傾注了全部心血。
作為共產黨員、高級科研人員,秦志銳同志以愛黨、愛國、熱愛專業的奉獻精神,堅持工作,致力於奶牛業新發展,為領導決策出謀劃策,得到領導及專業界好評。
秦志銳同志忠於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他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奶業。他工作積極認真,學習刻苦鑽研,作風正派,實事求是,關心民眾,他為人光明磊落,正直、謙和、樸實無華的品格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拼博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他的逝世使我們失去一位好同志、好戰友。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更加團結一致,共同完成秦志銳同志未竟事業,為實現我國畜牧業的現代化貢獻力量。

秦志銳先生對“三鹿奶粉事件”提出的建議

針對三鹿奶粉事件的教訓,秦志銳先生提出關於“原料奶現代化建設”的建議
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秦志銳先生,針對三鹿奶粉事件對我國奶業發展的影響,於2010年歲末在給黑龍江省奶協和畜牧局負責同志寫去的一封信里,對原料奶現代化建設的問題提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議。秦志銳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奶牛育種專家、學者,在從事奶牛育種工作的60多年來,為我國的奶牛遺傳改良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曾任中國奶業協會副秘書長、副理事長、育種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畜牧獸醫學會養牛學分會副會長,遺傳標記學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名譽會長,北京市政府14屆顧問,中國畜牧雜誌副主編及國家畜禽品種審定委員會委員兼牛品種審定主任等職。他已88歲高齡,仍擔任中國奶業協會顧問,仍不斷地為發展我國奶牛事業、提高奶牛群遺傳品質而獻計獻策。他的建議受到中國奶協領導的重視,已轉呈給農業部有關部門,並責成我刊全文發表,以供全國奶業工作者參考。
下文為秦志銳先生提出關於“原料奶現代化建設”的建議:
"黑龍江省奶業協會、黑龍江省畜牧局負責同志:
2008年“三鹿”的三聚氰胺事件,幾乎影響全國奶牛業的健康發展,這件大事沒有波及到黑龍江省,說明了黑龍江省有關人員,在原料奶的現代化建設方面做出了成績,特在此向你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祝賀,希望繼續努力,保持這個光榮
他從事奶牛業的工作已有60年以上(1944一現在),在黑龍江省也曾工作20年(196 11980),比較熟悉奶牛業的生產情況,也深知我國奶牛業現代化事業中,原料奶達到現代化是最難最難的。因此我從20世紀60年代起,不斷地提出原料奶達到標準的問題,直到2005年我還在《中國奶牛》雜誌上提出(見該年第6期12頁)。主要原因是我認為有關人員,對於奶牛業的現代化工作,過於偏重於乳品加工,忽視了牛奶產出後,在牛場內原料奶達到現代化的問題。
我認為原料奶達到現代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牛奶從乳房擠出來以後,在牛場內的初步處理、保存,並運輸到加工廠的過程中,完全不與外界接觸,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發展規模化奶牛業,個體戶飼養成年母牛數至少在30頭以上。
2.擠奶工作全部機械化,管道化。牛場內必須有現代化的冷貯罐。
3.運輸車上也設定有密閉的冷貯罐。
4.牛奶從乳房擠出後,經過管道直達冷貯罐內保存,運輸車到達時,使用專用管子,與場內的牛奶冷貯罐連線,將牛奶抽送到運輸車的冷貯罐內,運到加工廠後,再用專用管子與加工廠牛奶冷貯罐相連線,把車內的牛奶抽送到工廠的貯奶罐內,這樣,牛奶不僅可以避免與人接觸,還避免了與空氣接觸,減少污染的機會,原料奶的質量更高。
5.教育養奶牛戶,牛奶中不能加入任何物質。
6.在養奶牛較多的地方,可能設定有擠奶廳,個體養牛者分散飼養,集中機械擠奶的辦法,不宜發展,因為很易相互傳染疾病。
以上意見.敬請同行參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