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4月,縣委派秦志銘、黃火青(黃賢佑)、李永達等到武漢工人運動講習所學習。5月,夏斗寅叛變,武漢國民政府決定把工人講習所學員及新兵團等組織成中央獨立師。秦志銘、黃火青、李永達編入第二營第二連,隨部隊參加了剿滅叛軍的戰鬥。6月初,中共中央決定派人到蘇聯學習,以培養軍事幹部,經過連隊討論,秦志銘被選上。6月同黃火青、李永達、黃海鳴(女)等從武漢起程,經上海到莫斯科。秦志銘分到東方大學附屬中國軍事政治特別組學習,後又調步兵學校中國連。秦志銘在學習中積極,不怕吃苦,被選為該連團支部書記。
1930年5月初,根據國內形勢發展的需要,秦志銘、黃火青等奉調回國,5月21日到達上海。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派秦志銘、黃火青到江南工委工作。江南軍委任命秦志銘為紅十四軍第一團團長、黃火青任政治委員兼參謀長。部隊在南通縣東鄉開展游擊活動,配合地方游擊組織打擊地主武裝和偽武裝團隊、以鞏固發展蘇區政權。嗣後,部隊改編,團改為師,秦志銘任紅十四軍第二師師長,經過一系列戰鬥,取得很大勝利,通海地區紅色游擊區不斷擴大。當時唯有白龍黨老巢湯家苴,對紅色游擊區的鞏固和發展有大的威脅。為了拔掉這個釘子,紅軍曾攻打過兩次,終因湯家苴之敵有堅固的工事和深溝環繞,火力較強,易守難攻,加之紅軍沒有重武器,未能攻克。根據南通特委“一定要打下湯家苴”的指示,7月17日,秦志銘和巡視員劉瑞龍等主持召開了排以上幹部和地方幹部軍政聯席會議(當時黃火青政委因戰鬥負傷未參加會議),討論了三打湯家苴的部署。湯家苴東南有餘東鎮、西南有四甲壩、北有三餘鎮,相距只有十多華里的三個小集鎮,都駐有敵軍,尤其是距湯家苴很近的吳家橋,乃是紅軍活動於運河南北的交通要道。與會同志們一致認為,湯家苴的大地主是我們的死敵,是心腹大患,如不早將這個釘子拔掉,對紅軍活動是很大的障礙。會議對攻打的時間、戰鬥部署,都作了周密的安排。會後,秦志銘率一部分戰士埋伏在湯家苴西邊大高橋,阻止三餘鎮增援之敵,其餘戰士由劉瑞龍率領攻打湯家苴,地方各級黨組織動員赤衛隊和民眾配合紅軍作戰。當地民眾聞訊要打湯家苴白龍黨為民除害,群情激憤,參加戰鬥的赤衛隊員和民眾達一萬多人。7月20日拂曉,紅軍將湯家苴四面包圍。戰鬥打響後,槍聲四起,喊殺聲響徹天空,震破敵膽。紅軍戰士從南北兩方攻入鐵柵欄,敵人一片混亂,四處亂竄。戰鬥正在緊張進行,大高橋阻擊陣地送來緊急報告,敵人省警隊余世梅部乘汽車前來增援。紅軍戰士雖奮力阻擊,終因敵眾我寡,加之武器太差,紅軍傷亡很大,師長秦志銘不幸腹部受重傷。敵兵已沖了上來,為避免腹背受敵的危險,紅軍不得不撤出戰鬥。
秦志銘受傷後,安全轉移到老百姓家裡,並及時找醫生治療。但由於環境惡劣,醫療條件太差,秦志銘不幸於1930年7月26日犧牲,時年2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