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川金絲猴社群分離聚合機制的研究》是依託西北大學,由齊曉光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秦嶺川金絲猴社群分離聚合機制的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齊曉光
- 依託單位:西北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靈長類的重層社會(MLS)是由多個一夫多妻單元(OMU)作為基本單位,逐層嵌套而形成的一種複雜社會體系,是社會系統進化的高級形式,西方學者曾一度認為它僅存在於非洲的兩種狒狒和早期人類社會中,並單一起源於非洲多夫多妻制社群。這是由於相關亞洲葉猴類社會組織信息的不完善。近年來對川金絲猴的研究中發現,它們的社群可能由多個繁殖、全雄分隊分離聚合形成,並且顯示出與其它物種完全不同的進化起源;但由於野外很難長期跟蹤不同的猴群,對其具體的MLS機制仍不得而知。本項目基於GPS 項圈、GIS技術和社會網路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分析社群內各社會模組對同域棲息地的空間利用和分配,從分隊、群組、社群各個層面揭示重層組織的社會親和力。並結合遺傳學手段,探究分離聚合條件下MLS結構影響個體遷移和維持種群遺傳多樣性的功能與機制;完整的揭示川金絲猴區別於其它靈長類獨特的MLS結構,回答並證實靈長類MLS多起源進化相關理論。
結題摘要
川金絲猴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是靈長類中少數具有重層社會體系的物種之一,其社會組織是由類似於“家庭”的一雄多雌繁殖單元 (one male unit, OMU) 作為基本單元,多個OMU單元組成繁殖群 (breeding band);社群中沒有繁殖機會的多雄個體組成全雄群 (all male unit, AMU),繁殖群與全雄群共同組成相對穩定的社群 (herd),多個社群組成種群 (troop)。為了闡明重層社會體系川金絲猴的社群間及社群內 (繁殖群與全雄群) 分離聚合模式及其影響因子,本研究在個體識別的基礎上,基於GPS項圈技術,GIS技術和社會網路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分析社群內各社會模組對同域棲息地的空間利用和分配,從分隊、群組、社群各個層面揭示重層組織的社會親和力,明確了全雄群中小集團單元的存在、動態變化,形成的原因和機制。揭示了全雄群在自然分隔及生境破碎化的前提下,通過雄性遷移形成的基因流衝破了瓶頸效應,避免種群的衰退的作用。同時結合食物可獲得性的季節性變化、食物多樣性及叢聚度、捕食壓力及社群雌性數量等生態變數,探究秦嶺川金絲猴分離聚合的生態學機制。為研究者更好的比較舊大陸猴一夫多妻制社會組織多樣性及其進化歷史,了解秦嶺金絲猴的社會體系打下堅實的基礎,促進非人靈長類社會組織與結構進化理論的發展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