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泰山廟簡介
泰山廟,座落在縣城東的鳳山上。按鳳山山脊的自然地形,錯落有致,分台建造,間有縈繞勾欄,盤曲石徑相通連。明《秦安志》記載:”迤西為廟山,其山自高峰趨赴縣東(去縣百步),悠然而集,翩翩若鳳焉,有天齊廟,有天齊堡.原全國總工會主席寧一題書“鳳山”牌匾。遠望鳳山廟宇群,紅牆青瓦,古柏掩映,殿宇巍峨,廟舍參差,委婉幽深,飛閣流丹,迤邐而上。暢遊其間,石道盤旋,勾欄相連;花木叢生,入眼儘是翠意,曲徑通幽,路轉如生幻境,深院寂寞,蒼苔自記春秋,楹聯匾額,皆為名家手跡,香霧凝碧,飄逸世外超越之氣。
秦安泰山廟概況
泰山廟古建築群,又名鳳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城東,是天水市唯一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建築面積17000平方米,鳳山是從大地灣附近的九龍山向西延伸的余脈,其形似鳳凰雄峙秦安縣城,故名鳳山。根據明代胡纘宗《秦安志》和清代孫海《秦安縣誌》考證,泰山廟始建於元大德之前。數百年的發展過程中,泰山廟多次遭受災害和自然侵蝕,也多次修整和擴建,至今,山上現存殿宇41座,建在拾階而上的九個平台上,分一閣、一宮、二洞、三廳、五廈、六山門、二十四殿宇,布局精巧,錯落有致,斗拱咬合精細、彩繪絢爛、既富於變化,又渾然一體。屬於中國古典庭院園林建築風格。從前山門而上依次是:財神殿、東嶽泰山殿建築群、蓬萊閣、魯斑殿建築群、五台觀建築群、碑林、三法宮、玉皇殿、三清殿、邀月亭和太白樓。全山有樹齡在300年以上的古柏32棵、石碑12塊、儒、釋、道三教塑像63座,大量的彩繪壁畫,明清迄今的秦安名人和全國書法名家為鳳山題寫楹聯牌匾41副。為研究考察泰山廟的歷史文化,提供了很好的第一手參考資料。歷史的發展,形成集傳統、宗教、民俗、建築、雕塑、自然風光為一體的獨特的鳳山文化。建於乾隆十四年的蓬萊閣,成為景區標誌性建築和古城秦安的文化象徵。
陳設
登山先經過財神洞,洞門刻有“霞觀疊雪“四個大字。過洞,頂上有財神廟。曲徑幽蹊,俯級而上,為第一台階。前有山門,為牌坊行建築,上刻有“天齊廟”三個大字。主體建築是東嶽大殿,殿前建有抱廈,兩廂配以齋舍;廟院中院中復建抱廈,並有過廳一座,直通東嶽大殿,原湖北書協主席
吳丈蜀題“羲里媧鄉“之牌立殿前。廟院的東部建有福神廟。
東嶽天齊廟,構建宏偉,氣勢雄秀,居廟山建築群之冠,天齊廟大殿採用三檁前後廊式結構建造,雕樑畫棟,文采絢麗。廟院後面建議蓬萊閣,矗立在高大的方型台基上,閣高三層,為
重檐歇山頂結構,牙檐高啄,映翠飛丹。氣勢峻拔,直插雲天。據清《秦安縣誌》記載蓬萊閣是公元1749年秦安知縣蔣允君創建。閣後北部有“通天門”為上山之大道。
拾階而上,可至第二台。東邊建有洞賓殿,著名學者鄭逸梅題“洞賓殿”牌匾。西邊建有山神廟和魯班殿。殿前有報廈,殿內懸有紫竹林牌匾一面。第三台山勢平緩,地面開闊,建築物最為密集,屬於“五台觀”廟宇群,閣亭懸有原甘肅省委副書記
王秉祥題寫“五台觀”牌匾。現存廟宇有鐘樓、靈官廟、土地廟、無量殿、娘娘廟、藥王洞、華佗廟、
倉頡祠、千眼牽千手佛洞、接引閣等。鐘樓上原來懸有一口大鐘,每逢廟會,鐘聲一響,聲播秦川,十里之外人耳可聽。無量殿有
胡纘宗題書“太玄之殿”牌匾,有甘肅省書協主席顧子惠題書“太玄之殿牌匾。娘娘廟前原有一軒,其後壁開玄窗兩個,憑窗遠跳,可見環山遠景如畫,壁上題聯:“好山對面清如洗,遠樹當窗翠欲流”,可謂畫意幽懷,曲盡情致。藥王洞門刻有對聯:“方著千金功同化育,醫宗百聖道觀生成。”倉頡祠院,古柏參天,綠草如茵,祠前感懷,大有“倉頡造文,識明體”之幽致。倉頡祠內附有唐代著名宰相,謚為“文公”的權德輿的塑像,寄託了家鄉人民對這位勤政愛民的政治家和文學家的懷念之情。祠內上懸古文學家
顧延龍題書的“權文公祠牌匾。第四台上有三法宮,現僅存一殿。行致最勝處為第五台,上有玉皇殿,伏羲殿,高高居上,規模宏偉,亦自優澹可人。上懸
西泠印社副社長錢君 題書 “玉皇殿”和蘇適題“華夏祖蔭”牌匾。再上復有六台,原建有老君廟,今圮。再拾階而上,就是新建的邀月亭,臨頂可俯仰天地遠吞山光,平挹隴川,心胸幽敞。每至春旦,景色宜人,鳥語花香,固自引人入勝。清代邑人安維峻吟詩讚曰“洞天高處是,煙井望中多。”天齊廟古建築自創建以來,歷代都經過修繕和擴建,逐漸形成了天齊廟建築群。近年來,縣人民政府曾多次撥款維修,重修了登山石階通道及殿宇,安裝了上水通電設施,栽植了松柏、冬青、花木,美化了一至六台鳳山環境。天齊廟有許多精美的佛像和書畫作品,是廣大遊客觀光攬勝的好去處。每當春暖花開,人們登游天齊廟,佇立山頂,俯嚂隴川地貌,山巒起伏,高樓林立。霓虹燈彩,夜墜銀河。真是一派興旺發達的景象,倍感心曠神怡,別有一番趣味。目前,正在規劃建設中的省級鳳山森林公園,將使天齊廟建築群顯得更加絢麗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