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銘文望山

秦國銘文望山是古代弩工用於瞄準的瞄準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秦國銘文望山
  • 用途:古代弩工用於瞄準的瞄準器
秦國銘文望山(瞄準器)
宋代傑出的科學家沈括,曾對海州出土的古弩機的“望山”進行研究,他說:“其望山甚長,望山之倒為小矩,如尺之有分寸。其原意以目注鏃端,以望山之度擬之,準其高下,正用算家勾股法也。”古代算學稱直角三角形的短邊為“勾”,長邊為“股”,所以望山是“勾”,由望山底部至鏃端是“股”,二者構成勾股的關係。沈括稱讚這種辦法說:“設度於機,定加密矣”.
弩的起源很早,最初用於狩獵。作戰用弩,可能在春秋後期最先出現於楚國。《吳越春秋》記載陳音對越王勾踐說“弩生於弓”,弩是由弓進一步發展而成的;又說弩是楚國琴氏所創造,傳給楚的三侯,再傳到楚靈王(《勾踐陰謀外傳》)。弩不可能創造這樣早,但是到春秋晚期,南方楚、吳、越等國確實已經使用了。孫武的《孫子兵法》,談到當時的兵器,就有“甲冑、矢弩”(《作戰篇》);又講到:善於指揮作戰的,所造成的“勢”是“險”的,所發出的“節”(節奏)是“短”的,“勢如擴弩,節如發機”(《勢篇》),就是說“險”的“勢”好比已經張滿的弩那樣,“短”的“節”好比正在發射的弩機那樣。
中原地區使用弩作戰較遲,春秋戰國之際還未見使用,大概到戰國初期才逐漸使用的。到戰國中期,弩的使用就很普遍了。孫臏說:“篡卒力士者,所以絕陣取將也;勁弩趨發者,所以甘戰持久也。”(《孫臏兵法·威王問篇》)己把“勁弩”看作當時最有力的武器,把“勁弩趨發”看作當時最厲害的戰法。弩有“弩機”裝置在木臂的後部,“弩機”周圍有“郭”,有“牙”鉤住弓弦,上有“望山”(《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稱為“教”,《夢溪筆談》稱為“望山”)作為瞄準器,下有“懸刀”(《吳越春秋》稱為“關”,《釋名》稱為“懸刀”,《武備志》稱為“撥機”)作為撥機。當發射時,把懸刀一撥,牙就縮下,牙所鉤住的弦就彈出,有力地把矢發射出去。這樣,弩就可以“發於肩膺之間,殺人百步之外”,使得敵人“不知其所道至”(《孫臏兵法·勢備篇》)。⑴近年長沙等地出土的戰國時代的弩機,都沒有銅郭,看來是依靠手臂力量來張開弓弦的,這是屬於“臂張”的一種。根據文獻記載,當時的“強弓勁弩”,因為弓弦的拉力很大,就有“超足而發”的,是用腳踏力量來張開發射的,這是屬於“蹶張”的一種。這時弩的發射力量大小是以它的弓弦所能拉動的重量來計算的。例如魏的武卒有“十二石之弩”,就是說它的弓弦可以拉動十二石的重量。當時弩機的製作已很講究精密,因為“弩機差以米則不發”(《呂氏春秋·察微篇》)。韓國有“強弓勁弩”,稱為溪子、少府、時力、距來⑵,“皆射六百步之外,韓卒超足而發,百發不暇止”。據說,“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跖勁弩,帶利劍”,是可以“一人當百”的(《戰國策·韓策一》)。這種用腳踏力量、以機件來發射的弩,當然射得更遠而有力了。到戰國末年,進一步有“連弩”的發明。《墨子·備高臨篇》記載有“連弩之車”(參看本書第十一章第一節)。後來秦始皇在統一全國後出巡到琅邪,就曾“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史記·秦始皇本紀》)。
古弩機示意圖古弩機示意圖
西漢青銅弩機西漢青銅弩機
戰國弩機的望山(用於瞄準的準星)尚無刻度,西漢時出現了帶刻度的望山 (見彩圖西漢青銅弩機(河北滿城劉勝墓出土)),它的作用近似近代步槍上的表尺,射者依目標的遠近,通過望山控制鏃端的高低,找出適當的發射角,以便準確地命中目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