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公卓簡介: 秦公卓(名秦連),號公卓,大方齋主人等,職業畫家。一九五四年出生於北京通州,從藝四十餘年,曾師從周殿候、何海霞、康殷、許林邨、何涵宇、高士尊諸先生。藝域涉及書法、篆刻、花鳥、山水畫。並在相關傳統方面的學習研究上如文字學考證,文物鑑定、詩詞等,皆有一定造詣。現為中華文化促進會會員、大秦英才書畫院院長、中國秦文研究會副秘書長兼篆刻藝術專業委員會主任、中華篆文大字典編委會主任、黃河之聲雜誌社編委等。曾舉辦多次個人書畫展。其作品被很多書畫刊物和報紙刊登或連載。並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其專輯《秦公卓書畫選》。其從藝活動曾被通州電視台、北京電視台、中央電視台書畫頻道等眾多媒體拍攝成專題片多次播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秦公卓
- 別名:大方齋主人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北京通州
- 出生日期:1954
- 職業:畫家 書法家 篆刻家
- 代表作品:《秦公卓書畫選》
師承關係,藝術思想,藝術風格,藝術感言,個人近況,大家評論,
師承關係
曾師從周殿候、何海霞、康殷、許林邨、何涵宇、高士尊諸先生
周殿候
、何海霞
、 康殷
、許林邨、
何涵宇、
高士尊
藝術思想
中國的書法藝術就繼承而言她是以中華民族深厚的傳統文化做根基的,中國傳統的釋道,儒哲學思想構成了中國書畫藝術的靈魂與氣韻,詩詞歌賦可以說是中國書畫藝術之“眼”深厚的筆墨功力是書畫藝術之骨;踏踏實實做學問。下工夫是學習中國書畫成功的必由之路。一個書畫家他的學識越淵博,社會閱歷越豐富,他所涉獵的藝術範圍越廣,他的成績也越大。要在書畫藝術上取得成績,就必須加強自己的學識修養,首先要有選擇地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知識,現代科學知識,並努力的從火熱的現實生活汲取營養,並持之以恆的進行藝術探索與實踐。只有如此,你的藝術才談得上創新和發展。
藝術風格
1. 既有深厚的傳統功力又有獨特的個人面貌和時代精神,畫路寬,筆下富,所畫題材種類極多,大到山水、樹木、 瓜棚果架,小到花鳥魚蟲,無不信手而來。所畫皆為反映自然風貌鄉村野趣喜聞樂見之題材,將人們對自然之熱愛的情景表現出來。
2. 既注重寫,又注重畫;既注重筆情墨趣之神似,又注重繪畫本質界定之形似,形以神附、神以形達,以形神兼備 為創作目的。
他在《思大象無形有感》一詩中寫道;“大象小象本相通,何分有形與無形。無形便是有形化,有形正是無形生。”
他在《思大象無形有感》一詩中寫道;“大象小象本相通,何分有形與無形。無形便是有形化,有形正是無形生。”
3. 將各門類藝術進行有機結合,既畫中有寫,寫中有畫,筆中有刀,刀中有筆,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公卓先生的 書法受篆刻之 影響,具有刀味,他的篆刻以刀追筆,具有筆味。他的繪畫之構圖、氣韻之靈動、及畫完之大膽“開醒”,皆受篆刻 之影響。他 的詩大部分為題畫而作,固為詩中有畫,他的畫主要用自己的詩,使詩書畫合璧,所以是畫中有詩。公卓先生詩曰:“運 得刀熟 似筆熟,詩書畫印融一爐。且看前輩佼佼者,偌個不讀萬卷書。”
4. 體裁豐富,不拘一格,大到丈八巨幅全景式,小到盈尺斗方扇面,可大可小;多到各種題材數十種融入一圖,小 到一花、一葉、一蟲,可多可少。所畫皆認真、結實、喜人。公卓先生自治兩方壓角章,一方為“一筆兩筆不嫌少”,另一方為“千 筆萬筆不嫌 多”。可見其對創作體裁之態度。
藝術感言
回顧從藝經歷,感慨良多。我的從藝之路就從熱愛開始。打小兒就愛畫農村的馬、牛、羊、雞、鴨、兔;喜看連環畫,對其景物模形勾寫,樂此不疲。苦於條件不佳而棄之。每與別人談起書畫便興致大增,每逢善書善畫之人便喜以之交,每遇書畫作品便邁不開腿,大飽眼福之後方離去,且常因此而誤他事。
1971年中學畢業後務農,1973年入伍,1978年轉業到學校任語文老師。有了充足的時間和良好環境後,便系統臨起了柳公權的《神策軍碑》。後與著名書畫活動家、文物鑑定家周殿侯先生相識,並拜其為師,學習書法和文物鑑定。30多年轉易多師,就學於著名山水畫家何海霞、許林邨先生,著名文字學家、書畫印學家康殷先生,著名花鳥畫家何涵宇、高士尊先生門下。
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擺正繼承與創新的關係是藝術事業成功的關鍵。我在青少年時期學習書法、繪畫,只是從興趣出發,在方向和題材選擇上不辨良莠,多少帶有些盲目性,曾走一些彎路。我後來在工作中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系統學習了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歷史唯物論和毛澤東的《實踐論》、《矛盾論》等著作。並在工作、生活與藝術實踐中深深體會到學習辯證唯物論的必要性。是辯證唯物論幫我建立起正確認識分析事物的完整科學方法,在藝術追求上方向明確,不走彎路。對有些時髦的東西,當別人都說好時,要保持冷靜頭腦,反覆觀察,在認真對比分析後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不反對時髦,但也不盲目追從,更不入流俗。為了避免藝術流俗,我選擇了為之奮鬥終身的追求方向,並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
在如何認識和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係上,我曾經歷了一個長時間思考之後才做出決定的過程。1989年,我在就讀書畫函授大學時,老師向學員傳授繪畫技法,使學員們很快掌握了繪畫的基本功。在這個基礎上,是繼續深入學習傳統藝術,還是走創新之路?我認真把古人和今人的作品分析比較後,認為對傳統書畫藝術的學習和理解還遠遠不夠,必須繼續加大對傳統書畫藝術學習的力度。因此,我在學習現代中國書畫技法的同時,重新拜師學藝,一學就是十幾年。書法楷書習《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行書習王羲之《蘭亭序》、《智永千字文》等;草書宗二王、張旭等;隸書學《曹全碑》、《張遷碑》、《華山碑》,遍臨漢隸諸碑;篆書學王福庵、楊沂孫、趙鐵山、鄧石如、李冰陽等;大篆獨愛石鼓文,並花了十幾年時間對石鼓文的音形意做了大量的考證工作;山水畫最早宗宋元,後畫明沈周、唐伯虎;並畫清四王和《芥子園畫傳》,後得何海霞老師指點,加大寫生力度;花
鳥畫先入《芥子園》梅蘭竹菊,題材逐步增多,上啟宋元下至民國,見喜歡之作便反覆臨摹,不厭其煩。後隨何涵宇、高士尊二位老師學習草蟲和寫意畫。篆刻自收藏印石和寫篆開始,最早先臨古印,每年臨刻300多枚,但處於照貓畫虎階段;偶爾也給他人刻一些名印。後得著名印學家康殷先生指點,加大寫篆力度,治印也漸入正道。所刻印章風格見刀見筆,乾淨利索,不加刻意做作或敲損。30年從藝的經歷,說起來容易做著難,看似容易實則艱辛。只有深入了解接觸過的東西,才能更深刻的感知它。學習傳統書畫藝術,不僅要看到傳統書畫藝術的高妙奇絕之處,還要善於發現其中的某些不足。博涉善擇,擇善而從之,如蜜蜂采蜜一樣,集眾美於一身,而我自己的面貌也在形成之中。
鳥畫先入《芥子園》梅蘭竹菊,題材逐步增多,上啟宋元下至民國,見喜歡之作便反覆臨摹,不厭其煩。後隨何涵宇、高士尊二位老師學習草蟲和寫意畫。篆刻自收藏印石和寫篆開始,最早先臨古印,每年臨刻300多枚,但處於照貓畫虎階段;偶爾也給他人刻一些名印。後得著名印學家康殷先生指點,加大寫篆力度,治印也漸入正道。所刻印章風格見刀見筆,乾淨利索,不加刻意做作或敲損。30年從藝的經歷,說起來容易做著難,看似容易實則艱辛。只有深入了解接觸過的東西,才能更深刻的感知它。學習傳統書畫藝術,不僅要看到傳統書畫藝術的高妙奇絕之處,還要善於發現其中的某些不足。博涉善擇,擇善而從之,如蜜蜂采蜜一樣,集眾美於一身,而我自己的面貌也在形成之中。
廣博的學識是書畫家成功的基礎。經過多年的藝術探索,我悟出了這樣的道理:“中國書畫藝術就繼承而言,是以中華民族深厚的傳統文化做根基的。中國傳統的釋、道、儒哲學思想,構成了中國書畫藝術的靈魂與氣韻,詩詞歌賦可以說是中國書畫藝術之‘眼’,深厚的筆墨功力是書畫藝術之骨,下功夫踏踏實實做學問,是學習中國書畫成功的必由之路。回顧歷史,中國大凡有成就 的藝術大家,無不具有淵博的學識修養和豐富的社會閱歷。可以這樣說,一個書畫家的學識越淵博,社會閱歷越豐富,所涉獵的藝術範圍越廣,成績就越大。以近代書畫大家為例,如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等等,無不學識淵博、閱歷豐富、涉獵藝術範圍極廣。齊白石老先生曾說,‘一技幾成家’,‘我的詩第一、印第二、書法第三、畫第四。’被人們譽為詩、書、畫、印四絕。著名畫家張大千詩詞、山水、花鳥、人物、書法、篆刻無不精湛;堪稱‘五百年一大千’。要創造一幅作品,最先有的應該是詩的情感。如果不會作詩,古詩和今詩都沒讀過,怎會有詩情畫意;作品完成後要題字,勢必題不出來;題款涉及書法,勢必寫不好字;最 後是印章,不會治印這個畫家就大打折扣了。欲取得書畫藝術上的成就,必須加強學識修養,首先要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知識,現代科學知識,並努力從現實生活中汲取營養。這樣,才談得上藝術的創新和發展,涉獵的藝術領域才能拓寬,取得的成績才能越來越大,才能創作出與社會和諧共鳴、無愧於時代的精品來。
拜師、學師、敬師才能出師。我對從師之道感悟至深。中國的書畫藝術,在歷史上是以師傅帶徒弟的形式代代相傳的。師傅畫到一定的年齡後,都要尋找接班人,使其技藝後繼有人。過去有句話說:“師訪徒三年,徒訪師三年。”意思是說,當師傅要收某人為徒時,先考察三年有無從藝天分和物質條件,是否踏實肯學等,同時徒弟也要訪察老師三年的能耐、人品和自己的緣分等。三年期滿後,須雙方同意才履行拜師儀式。我當初拜周殿侯老師為師時,就採取了師徒互訪三年的形式,只是當時逢文革後還不興拜師,固未履行拜師儀式。後來我拜何海霞、許林村、康殷、何涵宇時,由於是周殿侯老師推薦的就都免去互訪,直接入室。高士尊老師是當代著名大寫意花鳥畫家,我在函大學習時相識,自然成為正式的入室弟子。這種師徒相承的模式,對於書畫藝術的傳承發展起到了主要連線作用。但每個老師都有獨立的風格,所以形成了眾多門戶。各門戶又相對封閉,對書畫藝術的推廣普及具有一定的消極作用。雖然師徒相承形式有些負作用,但是我們的祖先從古老年代流傳下來的,也確有積極的一面,我們應該很好的利用它來為我們服務。那么,究竟是拜師學藝好還是自學好呢?我在親身經歷中體會到,還是拜師學藝進步快。因為費盡周折練出來的東西起點低,無故耽誤好多時間。古人有兩句話,“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走遍天涯,不如聽君一席話”。有些學問就是“一層窗戶紙”,老師一點就明了。直接學和看書學,效果大相逕庭。當然,可能有天資過人、無師自通的,但畢竟是極少數。拜師學藝的好處是省時間、進步快。當然,拜了老師不等於就學好了。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老師是指導你走路,不能代替你走路。書畫藝術的進步靠自己刻苦努力,任何人無法代替。拜師學藝怎么學,學什麼?學習老師的藝術思想、創作技法和藝術風格。要做到活學不死學,要認真琢磨,邊學習思考,邊消化吸收,將老師的藝術精髓把握住、把握準、把握好。老師怎么畫我就怎么畫,不敢越雷池一步,那就是死學、傻學,不會有大出息。先賢鄭板橋曾說:“學其三分要拋七,各有天資各自探”。齊白石老先生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所以,學師不能學死。老師的畫法也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高明,有的人認為投師投錯了,實際上不是投錯了,而是認識錯了。當初你拜師時的老師和現 在沒多大本質區別,區別在於拜師的時候你還啥也不是,現 在你學到了老師的思想、技法與風格,你已經不是原來的你了,而是進步了的你了。這時,你應該感謝老師才是,決不能因為老師的某個缺點就不滿,甚至和老師分道揚鑣,那就是你沒有良心了。經過轉益多師,就會發現每位老師各有優缺點。這時,你的藝術思想也在形成之中了,再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隨著技法和功力的提高,藝術風格便自然顯現出來,這時你就出師了。手藝行有句老話:“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這話有一定道理,也確有一些人跟老師學完了,就和路人一樣不相往來。也有一些人終身敬重自己的老師,尤其在老師晚年的時候儘可能地給老師以幫助。天地、父母、人師,這是一個人、一個子孫、一個學生終生都要放在心上的,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這種美德如能發揚光大,餓死師傅的現象就不會出現了。我的老師輩在技藝修煉上都是傾其畢生之精力,周殿侯老師八十七歲著書寫字直到住院去世;何海霞老師八十幾歲還在臨寫碑帖,並給自己創作提出宏大的計畫;何涵宇老師說:“古人言‘毀之則喜,譽之則憂。’年輕時不以為然,老了八十幾歲了,才感覺到此話的意義,很少能聽到批評了。”連小孩子的批評他都要問個究竟,認真聽完;年近八十歲的高士尊老師創作完的作品,總是掛在那裡聽取別人的意見,並且主動地向他人徵求意見。老先生的品格深深影響了我。“活到老,學到老,到老還是沒學好。這是我一生遵循的信條。也是我從老先生身上傳承下來的優良傳統。
個人近況
已經年過花甲的公卓先生又在國務院學部委員、原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秦文研究會名譽會長、清華大學教授李學勤先生和北大教授、全國著名石鼓文專家、文字學家高明先生和秦文研究會會長賈雪陽先生及眾多專家的關心支持下毅然承擔了中國秦文研究會已故老會長、革命家、文字學家李文放先生傾畢生精力打造未完的《中華篆文大字典》的編輯工作,並擔任了《中華篆文大字典》的編委會主任。為了進一步增加自己古文字學知識,更好的完成這一部宏偉巨著的編輯任務,公卓先生除了奮不顧身、夜以繼日地努力工作外,還拜了八十六歲高齡的古文字學教授高明先生為師,按時去家中聽課學習。
大家評論
秦公卓學畫先從書法入手,始習柳公權十年,後隨周殿侯學習歐陽詢體五年,得其用筆之法,對於真草隸纂諸體都有涉獵,刻苦學習書法二十餘年,為繪畫打下了堅實的筆墨基礎。他的畫,力追傳統,但不被傳統所縛;力學師,但不以似師為能。其山水畫受何海霞、許林村二位老師指導,筆墨淋漓,剛勁有力,渾然一體;其花鳥
畫得何涵宇、高士尊二位老師悉心指導,注意追求情越美、選材美、構圖美、和諧美。他的博古畫、小品,以清新明快的色調,表達了他熱愛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熱愛生活的真勢感情。他的書法和篆刻得康殷先生的傳授,表現了一種深厚莊重,自然和諧的風貌。他的題畫詩,不拘一格,力求貼近生活。為了創新,他進行了各種嘗試,進行了深刻思考和認真比較,擇其善者而 從之。學習大量的知識,臨摹了大量的瓷畫、年畫。注意從傳統的民族文化中吸取營養。為了深入生活,利用各種機會外出寫生,到十幾個省市和地區。開闊了胸襟,積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他的畫,不僅是對自然的表現,更是對人的精神風貌、道德休養、文化學識的表現。一九九五年八月,他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辦第一次個人書畫展。距他第一次個人書畫展的時間已經過去十年了,他的藝術造詣有了非同尋常的進步。在詩、書、畫、印、上已經形成個人風格,值此《秦公卓書畫選》出版之際。我願意將我了解的秦公卓介紹給大家,秦公卓將以一個承前啟後的藝術家形象躋身藝林。他的藝術作品既具有深厚的生活底蘊,又具有深厚的筆墨功力;既具有傳統的文人氣息,又具有豪放大氣的野逸風格,多才多藝,尤重藝術。忘我的追求藝術,把繪畫藝術看成了自己的生命,努力學習探索三十餘年,形成了他現有的繪畫風格。這就是當今藝壇上的強者秦公卓。
畫得何涵宇、高士尊二位老師悉心指導,注意追求情越美、選材美、構圖美、和諧美。他的博古畫、小品,以清新明快的色調,表達了他熱愛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熱愛生活的真勢感情。他的書法和篆刻得康殷先生的傳授,表現了一種深厚莊重,自然和諧的風貌。他的題畫詩,不拘一格,力求貼近生活。為了創新,他進行了各種嘗試,進行了深刻思考和認真比較,擇其善者而 從之。學習大量的知識,臨摹了大量的瓷畫、年畫。注意從傳統的民族文化中吸取營養。為了深入生活,利用各種機會外出寫生,到十幾個省市和地區。開闊了胸襟,積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他的畫,不僅是對自然的表現,更是對人的精神風貌、道德休養、文化學識的表現。一九九五年八月,他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辦第一次個人書畫展。距他第一次個人書畫展的時間已經過去十年了,他的藝術造詣有了非同尋常的進步。在詩、書、畫、印、上已經形成個人風格,值此《秦公卓書畫選》出版之際。我願意將我了解的秦公卓介紹給大家,秦公卓將以一個承前啟後的藝術家形象躋身藝林。他的藝術作品既具有深厚的生活底蘊,又具有深厚的筆墨功力;既具有傳統的文人氣息,又具有豪放大氣的野逸風格,多才多藝,尤重藝術。忘我的追求藝術,把繪畫藝術看成了自己的生命,努力學習探索三十餘年,形成了他現有的繪畫風格。這就是當今藝壇上的強者秦公卓。
高占祥
2006年5月5日
2006年5月5日
心有靈犀萬象容:我和公卓都姓秦,但我與秦公卓沒有親屬關係,我是河南人,他是老北京。對他的了解,一是看東西(作品),二是聽老朋友介紹,五十幾歲的人能做到詩、書、畫、印都有一定造詣,實屬不易,在他的書畫印集出版之際,我藉此機會談一談我所認識的秦公卓。公卓自幼喜詩書畫,苦於無師走了許多彎路,1981年他最初拜琉璃廠著名書畫活動家、鑑定家周殿侯老先生學習書法、文物鑑定九年,直至周先生去世(周殿侯先生是我的老朋友,1987年我入中央文史館時周老曾以甲骨文字書寫了“大樂在文史”的橫幅相贈)。在此期間,周先生讓他學習書法從雙勾入手,通過雙勾即能準確了解古人的書畫用筆,同時也提高了鑑定古字的眼力,但是公卓的主要愛好不在鑑定上而在書畫上,周先生看出了他的心 思,幾年以後,便把他介紹給老友何海霞、許林邨學習山水,介紹給康殷學習篆刻。為了系統學習,他還參加了天津、北京兩地的書畫函授學習,被著 名花鳥畫家何涵宇、高士尊收為入室弟子。著名山水畫家何海霞先生曾與我共住雙榆樹小區近20年,公卓向何先生學習繪畫期間,我目睹了公卓學習的真情實況,何老對他的要求非常嚴格,頭十年對他的作品大都是批評,十年後才逐步對之有褒獎之詞,並承認他是入室弟子,何海霞先生去世後,公卓送的輓聯"平生崇藝無俗論,淚寫江山 有幾人".掛眾弟子頭一位,何海霞先生靈前擺著公卓獻的花籃。為了識篆寫篆,在篆刻上康殷先生讓他先從寫篆入手然後在刻。公卓每天上午是書法篆刻,下午是繪畫詩詞,幾十年如一日,書法諸體都有涉獵,尤在石鼓文研究上下了很大功夫,篆刻每天最少刻一方,多時刻幾十方。他在篆刻上,因材施刀,刻法靈活多變,刀法遊刃有餘。有時一枚印章反覆刻數遍,直到滿意為止。一九九五年公卓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辦第一次個人畫展,時任文化部常務副部長的高占祥先生親自為他剪彩,康殷先生為他題寫展標,廖靜文、齊良遲、許林邨、傅耕野、黃均、周元亮等書畫名家都為他的畫展題詞祝賀,並參加展覽。他一共舉辦了五次個人書畫展,距他辦第一次畫展的時間已經過去了十多年了,他在藝術道路上又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秦公卓由於知識面廣,生活閱歷豐富,在書畫上他採取各個擊破的辦法,先畫好一樣,一通百通,所以畫路較寬,而所畫無不精到。他的書畫,既有傳統筆墨之功力,又有自己獨到之創新;既有落墨之大膽豪放,又不失嚴謹精微;既有率意而為之大家風範,又無造作之俗態。他的題畫詩韻味古雅,適人誦讀,寓意深長,切題準確。看了他的作品後我為他說了以上這些話,興奮之餘,賦詩一首:
心有靈犀萬象容,
筆舞龍蛇風雨驚;
回看藝壇出新秀,
雛鳳清於老鳳聲。
心有靈犀萬象容,
筆舞龍蛇風雨驚;
回看藝壇出新秀,
雛鳳清於老鳳聲。
秦嶺雲
2006年5月2日
2006年5月2日
畫界強者秦公卓:我認識秦公卓是在一九九五年夏天,他去了我當時崇門文外的家,拿出了十幾幅書畫作品讓我給他提意見,並告訴我他準備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辦一次個人書畫展。康殷先生已經給他題了展標,我讓他把康殷的展標拿出來看一看,他起身到樓下車上取來了展標,我一看確實是康殷題的。我很高興 的對他說:大康是悲鴻學生,他在文字研究及書畫印等造詣都很高,他是一個偉大的藝術戰士。我認真看了公卓的作品,他的畫從筆墨的功力、色彩的搭配協調合理、構圖的大膽奇妙、所畫花鳥草蟲的種類之多與造型的準確、形象的生動都有了較高的造詣。對一個四十出頭的年輕畫家有如此成就我很高興,並為他的畫展題了“筆墨多姿”幾個字以示祝賀。只是因為我當時要到上海參加一個會議,所以未能參加公卓書畫展開幕式。後來聽說畫界的很多老先生都為他的畫展題詞祝賀並參加畫展。象周殿侯、何海霞、許林村、大康、黃均、何涵宇、付耕野等等。距離公卓第一次畫展的時間已經過去十多年了,這期間他先後辦過五次畫展。公卓的詩、書、畫、印都已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並準備出版自己的專集《秦卓公書畫選》,我認為對公卓所取得的成績值得向大家推薦,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人認識他,了解他。
廖靜文
(徐悲鴻紀念館館長)
2006年5月6日
(徐悲鴻紀念館館長)
2006年5月6日
我談秦公卓:中年書畫家秦公卓.潛心書畫三十餘年如一日,用功之深令人感動。秦公卓始重於書.後入於畫,骨法用筆走傳統之路。書法師從周殿侯學習歐柳、石鼓文等,畫隨何海霞、許林邨學習山水,隨何涵宇、高士尊學習花鳥畫。得何海霞、許林邨山水畫創作之心得,花鳥草蟲得何涵宇之法度,高士尊之筆墨氣勢,篆刻師從著名文字學家康殷,所刻印章數以千計.並醉心古人作品.擇其善者苦習,對今人之優者,能虛心求教,兼收並蓄,已成自家之風,其從藝能專擅博。除書法外,對古典文學、詩詞、歷史、文物考證、古文宇考證等皆有一定造詣。秦公卓對待藝術從不盲目否定,而是採取舍已從人的辦法,親自試一試,通過認真的比較分析以後再行取捨,能明辨是非才不會上當走彎路,這是秦公卓取得長足進步的重要因素。秦公卓尊師敬友,為人坦誠,受到書畫界同仁的廣泛稱道。藝無止境,希望他在藝術道路上不懈努力,取得更大成績。
京華髯翁 傅耕野
2005年3月6日
2005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