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傳新

秦傳新,男,1978年06月30齣生,是研究員,先後主持各級項目35項,其中國家級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15項,其他各類項目18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秦傳新
  • 性別:男
  • 出生日期:1978年06月30
  • 職業:博士,導師
簡介,簡歷,教育經歷,工作經歷,研究成果,獲獎情況,專利著作,

簡介

2006/09 – 2009/06,中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博士,導師:董雙林,2003/09 – 2006/07,大連水產學院,水產養殖,碩士,導師:劉長發,2000/09 – 2003/07,中國海洋大學,生命科學,學士,1996/09 – 1998/07,煙臺大學,水產養殖。研究方向: 漁業資源保護與環境修復;人工魚礁與海洋牧場。

簡歷

先後主持各級項目35項,其中國家級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15項,其他各類項目18項,部分項目如下: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41206119,人工魚礁構建對典型亞熱帶近海域食物網結構功能影響,2012/01-2015/12、26萬元、主持。
2、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子任務,201405020-2,三沙島礁生態系統造礁石珊瑚優勢種類篩選及人工增殖技術研究,342萬元、主持。
3、國家科技支撐計畫,2012BAD18B02,重要漁業水域環境修復與示範,2012/01-2016/12、593萬元、主持。
4、海洋公益性專項子任務,201205021-3,大亞灣紫海膽資源恢復技術集成與示範,2012/01-2015/12,、330萬元、主持。

教育經歷

2006/09 – 2009/06,中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博士,導師:董雙林
2003/09 – 2006/07,大連水產學院,水產養殖,碩士,導師:劉長發
2000/09 – 2003/07,中國海洋大學,生命科學,學士
1996/09 – 1998/07,煙臺大學,水產養殖

工作經歷

2009/07 – 至今,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漁業資源研究室,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
1998/07 – 2003/08,山東省禹城市水產局,漁業技術推廣站,副站長、助理工程師

研究成果

1、引入並翻譯了美國經典專著“海洋與淡水漁業人工生境”和“漁業資源定量評估模型”
根據自己所從事的專業結合世界漁業資源及水生生物生境的研究進展,引入了水生人工生境和漁業資源評估的兩本經典著作。“海洋與淡水漁業人工生境”主要介紹了水生人工生境的歷史發展,以及世界上對於人工生境的研究現狀,綜述了現有研發技術,並對未來人工生境的發展方向提出了預測,該譯著將有力的指導我國人工水生生境的發展,為我國大規模的淡水人工魚巢及人工魚礁和海洋牧場建設提供技術資料。
“漁業資源定量評估模型”主要介紹了漁業科學家和生態學家使用的一些分析方法,整本書關注漁業和漁業中常用的模型,主要目標是引導水產和漁業資源研究者了解和利用定量生物學和漁業科學中常用的分析方法,預期將成為我國海淡水漁業資源評估研究者提供可靠的工具書,並為我國生態學家開展定量評估提供模型基礎。
這兩本書已經完成了譯稿初稿,並同“海洋出版社”簽訂了出版協定,現正在進行書稿的最後校對,預計在2015年完成出版。

獲獎情況

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獎勵2項次,其他獎勵1項次。其中,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次、二等獎1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技獎一等獎1次。

專利著作

參編專著3部,獲授權專利18項,其中,發明專利1項、第二發明人,實用新型專利17項,第一發明人實用新型專利4項。
部分專利如下
1、陳丕茂,秦傳新,馮雪,袁華榮.一種水生養殖動物呼吸代謝測定裝置,發明專利授權: CN 2012 1 0541025.3.
2、秦傳新,陳丕茂,舒黎明,李春曉,馬慶濤,郭森記.一種底棲貝類增殖容量實驗裝置,實用新型專利授權:ZL 2011 2 0289333.2
3、秦傳新,袁華榮,黎小國,陳丕茂,張安凱.一種模擬天然環境的底泥營養鹽通量測定系統,實用新型專利授權:ZL 2012 2 0533146.9
4、秦傳新,陳丕茂.一種近海富營養化海域營養物質消減裝置,實用新型專利授權:ZL 2011 2 0289334.7
論文發表:
發表論文30餘篇,其中SCI收錄論文5篇,EI收錄論文2篇。
1、人工魚礁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 海洋出版社,2011年。
2、河蟹健康養殖實用新技術. 海洋出版社,2008年。
3、深圳市周邊海域海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價值變遷.武漢大學學報(理學版),2012,58(1):054-060.
4、人工魚礁構建對海洋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影響——以深圳楊梅坑人工魚礁區為例. 套用生態學報 2011(8):2160-2166.
5、Using a macroalgae Ulva pertusa biofilter in a recirculating system for production of juvenile sea cucumber Apostichopus japonicus. Aquacultural Engineering, 2007:217-224
6、Optimization of Stocking Density for the Sea Cucumber, 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 Under Feed-Supplement and Non-Feed-Supplement Regimes in Pond Culture. J. Ocean Univ. China 2009;8:296-302.
7、孔石蓴和角叉菜對硝酸氮、磷的吸收及其生化組成變化. 水生態學雜誌 2010, 3(6):41-46.
8、Ecological effects of co-culturing sea cucumber 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 with scallop Chlamys farreri in earthen.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12,30(1):71-7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