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陵口號

《秣陵口號》是明末清初詩人吳偉業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前四句躍過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先寫南京往日之繁華,再轉寫如今那種繁盛已蕩然無存,呈現在眼前的是一片荒蕪淒涼的景象;後四句寫故都帝王宮殿及明孝陵的荒廢,詩人緊緊抓住能夠反映江山易主的典型事物以抒寫情懷,把長期以來在胸中激盪著的滄桑之感傾瀉在詩中,抒發了對明朝滅亡的無限傷痛之情。全詩構思精巧,想像豐富,委婉含蓄,凝練深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秣陵口號
  • 作者:吳偉業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梅村家藏稿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澤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秣陵口號
車馬垂楊十字街,河橋燈火舊秦淮。
放衙非復通侯第,廢圃誰知博士齋。
易餅市傍王殿瓦,換魚江上孝陵柴。
無端射取原頭鹿,收得長生苑內牌。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秣(mò)陵:原為古縣名,晉滅吳後以秦淮河以北為建鄴,秦淮河以南為秣陵,因而後來也用秣陵來代稱南京。口號:古詩標題用語,和“口占”相似,意即隨口吟成,不加修飾的意思。
⑵河橋:指橫跨秦淮河的鎮淮橋,在南京城南門外古朱雀橋所在地。
⑶放衙:指官吏從衙署里散值退出,此指衙門。通侯:爵位名,此指徐達後裔。第:住宅。此句作者自註:“中山賜宅改作公署。”中山是指明開國功臣中山王徐達,在南京有御賜的大宅,以後一直為世襲魏國公的徐家後裔所有,到明亡後才被沒收為兵備道衙門。
⑷廢圃(pǔ):荒廢的園圃。博士齋:指明代南京國子監。
⑸王殿瓦:帝王宮殿的磚瓦。
⑹孝陵柴:孝陵上的柴草。孝陵,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的合葬陵寢,位於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因皇后馬氏諡號“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
⑺無端:無因。引申為無緣無故。
⑻長生苑:指飼養長生鹿的苑圃。古人把不準捕殺的動物都加“長生”之稱,如“長生鹿”“長生牛”“長生豬”等等。

白話澤文

車馬經過那楊柳低垂的十字街,鎮淮橋邊亮著燈火的是舊時的秦淮。
官府已不再是前朝公侯的宅第,園圃荒廢誰知原是前朝南監的廳齋。
在市肆賣餅旁邊堆著王殿的磚瓦,在江上換魚肩頭挑著孝陵的樹柴。
無緣無故地射了孝陵里的麋鹿,卻發現它身上懸掛著長生苑的銀牌。

創作背景

此詩創作於清順治十年(1653)四月。當時詩人北上路過南京,見這座前朝古都眼前一片荒涼,昔日的繁華景象已蕩然無存,由此而興起家國興亡的感慨,於是寫下這首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首聯二句,寫的不是詩人當時在南京所見的景象,而是對南京往昔景象的回憶。這兩句妙在詩人運用精巧的構思,藉助豐富的想像,躍過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先寫往日南京之繁華,縱橫交錯的十字街,車如流水馬如龍,秦淮河兩岸樓館林立,笙歌不絕,燈火輝煌。這就是詩人夢魂縈繞的明朝南京城。而在此時,詩人看到往昔京都的繁盛已蕩然無存,呈現在眼前的是一片荒蕪淒涼的景象。於是在詩的頷聯筆鋒一轉,再極力描寫今日南京之冷落蕭條。中山王府第改為公署,而國子監的變化令詩人感觸更大。明朝崇禎十三年(1640),詩人曾任國子監司業,他回憶當年的盛況:背面蒼崖面水,中間是居住的住宅。世界各處羅生聚集在這裡,國子監內登報文人的文章。松柏樹都圍了許多圈,鐘箢發出鏘鏘的聲音。如今卻變成荒園廢圃,不禁令人心酸。詩的前四句寫的是南京的整體印象,後四句則著重描寫帝王宮殿及明孝陵的荒廢,以抒發朝市滄桑之感。頸聯和尾聯都涉及到南京的明孝陵。孝陵原是明朝皇家重地,大明朝廷曾派專人守護,嚴禁樵牧,孝陵中還飼養長生鹿幾千頭,頸上掛有銀牌,作為標誌,不準捕殺,如有盜宰者以死罪論處。而現在,這一切禁令都化作過眼煙雲。詩人緊緊抓住能夠反映江山易主的典型事物以抒寫情懷,把長期以來在胸中激盪著的滄桑之感傾瀉在詩中,讀之令人嘆息不已。
這首詩構思精巧,想像豐富,語言委婉含蓄,凝練深沉,且作激楚之言、興亡之慨,頗具特色。

名家點評

清代詩人沈德潛清詩別裁集》:“詠前朝事,滄桑悲感。”

作者簡介

吳偉業(1609—1672),字駿公,號梅村,別署鹿樵生、灌隱主人、大雲道人,太倉(今屬江蘇)人,明崇禎四年(1631)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左庶子等職。明亡後隱居不出,清順治十年(1653)被迫應詔北上,次年被授予秘書院侍講,後升國子監祭酒。順治十三年(1656)底,以奉嗣母之喪為由乞假南歸,此後不復出仕。詩詞文曲均有較深造詣,與錢謙益、龔鼎孳並稱“江左三大家”,又為婁東詩派開創者。長於七言歌行,初學“長慶體”,後自成新吟,後人稱之為“梅村體”。有《梅村家藏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