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的女兒

秘密的女兒

《秘密的女兒》的故事從印度的一個雨夜開始講起。印度,雨夜。卡維塔經過艱難的陣痛,終於生下了一名漂亮的女嬰,她給孩子起名為烏莎。第一個孩子因為是女嬰而被夫家殺害,為了避免悲劇的再次發生,卡維塔苦苦哀求丈夫不要帶走孩子,次日不顧身體的疲憊,光腳徒步將孩子送至孟買的孤兒院。

地球的另一端,美國女醫生薩默在確定自己的不孕診斷後,決定與印度裔丈夫克里希一起收養一個孩子。看到孤兒院寄來的烏莎的照片後,他們就愛上了這個孩子,於是千里迢迢飛到孟買,抱著烏莎回美國。

基本介紹

  • 書名:秘密的女兒
  • 作者:希爾皮·索馬亞·高達
  • 原版名稱:Secret Daughter
  • 譯者孫成昊,程亞克
  • ISBN:9787540450441
  • 頁數:410頁
  • 定價:29.8元
  • 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9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32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媒體推薦,作者簡介,目錄,序言,後記,

內容簡介

烏莎從小衣食無憂,但是對自己的身世充滿了深深的好奇,而薩默對她的身世一直諱莫如深。烏莎常常暗自神傷,並且不斷地給自己的生母寫著一封封沒能寄出的信。命運的巧合使得烏莎在讀大學時獲得獎學金赴印度一年。來到孟買後,她想方設法打聽自己的生身父母的訊息。
一頭是將她送至孤兒院的貧窮生母,一頭是對她關愛呵護備至的堅強養母,面對兩端的牽絆和深情,她會如何抉擇?

編輯推薦

《秘密的女兒》卡維塔突然瞥見一張熟悉的小女孩面孔,看起來跟自己印象中烏莎的樣子簡直一模一樣。這是她嗎?會不會真是她呀?
榮獲全美十項暢銷書獎,亞馬遜編輯最佳推薦,三萬里的漫漫牽繫,二十年的綿長思念,親愛的媽媽,你好嗎?千山萬水、貧富窮達,永隔不斷與生俱來的血脈親情。
亞馬遜2010年編輯最佳推薦選書,加拿大2010年最佳小說,美國獨立書商協會年度選書,讀書愛好者網站2010年最佳推薦小說,《環球郵報》2010年最佳小說,《溫哥華太陽報》2010年最佳小說,《好管家》雜誌最佳推薦讀物,《世界時裝之苑》年度最佳圖書,《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今日美國》暢銷排行榜。

媒體推薦

生與死、強與弱、得與失、樂與悲,人生中的種種命題都在此書中有所闡述……高達寫出了一本不容忽視的小說……感情真摯,對母愛 的複雜性理解深刻,很難想像這是她的處女作。
——印度《時尚雜誌》
高達生動地描繪出了現代印度社會的矛盾之處……寫出了一個關於文化認同、女性地位及收養的故事。
——美國《圖書館雜誌》

作者簡介

希爾皮·索馬亞·高達的父母是從孟買遷至加拿大的印度人。她本人在多倫多出生並長大。本科畢業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在史丹福大學獲得MBA學位。目前定居加州。
《秘密的女兒》是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她曾在整個夏天義務工作於印度的一家孤兒院,因此獲得了本書的素材來源。本書通過一個被遺棄的印度女嬰烏莎連線起她印度的生身父母和美國的養父母兩個家庭,深刻地描寫出來自兩個不同世界的母親的命運,因共有的女兒相生相系的感人故事,同時也展現了對印度和美國兩國文化的探討。
本書2010年3月在加拿大出版後,六個月內就重印了14次,至今僅在加拿大的銷量就超過了300000冊,是2010年加拿大第一暢銷小說。美國版上市後也迅速攻占各大暢銷榜。目前該書已售出二十五國著作權。

目錄

序幕
第一部
1 晨光熹微 1984年,印度,達哈努
2 一乾二淨 1984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
3 絕不重蹈覆轍 1984年,印度,達哈努
4 輕而易舉 1984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
5 漫漫長路 1984年,印度,達哈努
6 合情合理的假定 1984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
7 珊迪孤兒院 1984年,印度,孟買
8 別無選擇 1984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
9 一絲慰藉 1985年,印度,達哈努
10 一件偉大的事情 1985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
11 花小錢,省大錢 1985年,印度,塔內
12 入鄉隨俗 1985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
13 遠大抱負 1985年,印度,孟買
14 雨季 1985年,印度,孟買
15 勝利 1985年,印度,達哈努
16 冒犯 1985年,印度,孟買
17 緣分 1985年,印度,孟買
18 銀鈴 1985年,印度,孟買
19 母性的本能 1985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
第二部
20 沙克蒂 1990年,印度,達哈努
21 不安的平靜 1990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羅奧圖
22 “金點” 1990年,印度,孟買
23 又到感恩節 1991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門羅帕克
24 午後休息 1991年,印度,孟買
25 房租過期 1998年,印度,孟買
26 轉眼十六年 2000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門羅帕克
27 重重阻礙 2000年,印度,孟買
第三部
28 父母周末來訪 2003年,美國羅德島,普羅維登斯
29 現實生活 2004年,印度,孟買
30 割捨不斷 2004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門羅帕克
31 和往常一樣 2004年,印度,孟買
32 暗流涌動 2004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門羅帕克
33 歡迎回家 2004年,印度,孟買
34 兄弟姐妹 2004年,印度,孟買
35 《印度時報》 2004年,印度,孟買
36 聽天由命 2004年,印度,孟買
37 絕色印度美人 2004年,印度,孟買
38 一無所有 2004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門羅帕克
39 一言為定 2004年,印度,孟買
40 分居 2004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羅奧圖
41 兩個印度 2004年,印度,孟買
42 唯一的憾事 2004年,印度,孟買
43 濱海大道 2004年,印度,孟買
44 焦柏蒂海灘 2004年,印度,孟買
45 又一個謊言 2004年,印度,孟買
第四部
46 做爸爸的不會忘記女兒 2005年,印度,孟買
47 只見過一次 2005年,印度,孟買
48 “革命館” 2005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羅奧圖
49 唯一的安全之所 2005年,印度,孟買
50 一往情深 2005年,印度,孟買
51 印度的母親 2005年,印度,孟買
52 沒有印象中的好吃了 2005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門羅帕克
53 家事 2005年,印度,孟買
54 異常平靜 2005年,印度,達哈努
55 這就是家人 2005年,印度,孟買
56 遠涉重洋 2005年,印度,孟買
57 清晨祈禱者 2005年,印度,達哈努
58 臨別禮物 2005年,印度,孟買
59 重燃希望 2005年,印度,孟買
60 真是做了一件好事 2009年,印度,孟買
譯後記

序言

序幕
他拿出手裡攥得皺巴巴的紙片,仔仔細細看了又看,想要確認紙上寫的東西和門上掛著的紅色標牌是否一樣。他害怕自己會弄錯,所以拿著紙片和門上的標牌來來回回對照了好幾遍。待他確定無誤,才伸手按下了門鈴,門內傳出尖利的鈴聲。在等待開門的工夫,他用手掌撫摸門旁的銅牌匾,手指感受著凸字的稜角。門突然開了,他趕緊把手縮回去,把另一張小紙片交給了來應門的女人。女人看了看那張紙,抬頭掃一眼來訪的男人,後退幾步,領著他進屋。
女人輕輕地側了側頭,示意他跟著穿過門廳。男人用手摸了摸衣服,確認襯衫已經牢牢地扎在啤酒肚下的腰帶里,接著又捋了捋灰白的頭髮。那個年輕女人走進一間辦公室,把紙片交給裡面的人,然後指著椅子,示意男人坐下。接著,他走進辦公室,坐了下來,十指緊扣。
坐在辦公桌後的男人戴著窄邊眼鏡,瞥了瞥進來的人,說道:“我知道您在找人。”

後記

造化弄人,撼不動人間親情
故事發生在1984年的印度,農村婦女卡維塔接連生下兩個女嬰。由於當地風俗,生女兒不僅不能幫助家庭做農活,將來出嫁更是需要大筆財物做嫁妝。為了家庭不至於破產,丈夫和婆家人一心想要男孩。第一個女兒剛出生就被丈夫賈蘇狠心奪走,交給家人活埋了。飽受喪女之痛的卡維塔在得知自己的第二胎仍是女兒後,歷盡千辛萬苦把女兒送進孟買的一家孤兒院——珊迪孤兒院,並說服產婆瞞著丈夫說女兒夭折了。她給女兒起名烏莎,並把自己的一隻鐲子戴在孩子身上。
然而,就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克里希和薩默這一對醫生夫婦正為無法生育而苦惱。克里希出身於孟買的一個顯赫家庭,後留學史丹福大學,與志同道合的美國姑娘薩默喜結連理。但是,薩默卻因為身體原因無法生育。機緣巧合的是,克里希的母親正好是珊迪孤兒院的捐助人。這對跨國夫婦飛回孟買,歷經波折,從珊迪孤兒院收養了一個小女孩,管她叫阿莎。而這個女孩就是小說的主人公烏莎。雖然收養成功,不過此次印度之旅也讓薩默對孟買產生了一生的偏見。自此二十餘年,她再未涉足這個國度。
幸運的是,賈蘇和冢里人終於如願以償地看到卡維塔生下了兒子——維賈伊。雖然嘴上不說,不過賈蘇在親手把自己的第一個女兒交給堂兄活埋之後一直噩夢纏身,寢食難安。在生孩子的問題上,賈蘇的父母對卡維塔百般刁難,賈蘇與父母的關係也暗自緊張。由於農村經濟疲敝,賈蘇帶上妻兒赴孟買謀生。夫妻二人艱苦耐勞,勤勤懇懇,在吃盡苦頭之後終於擺脫貧民窟生活,在孟買的花花世界謀得了一份生計。不幸,兒子維賈伊不用功讀書,與社會不法分子廝混,最後鋃鐺入獄……
主人公烏莎在美國過著安逸的生活,父母對她的照顧無微不至。不過由於自己天生相貌與眾不同,只具有養父克里希的體貌特徵,所以從小都和爸爸更加親近,與母親之間總是存在隔閡。薩默自從有了女兒,心靈便有了寄託。不過,她又害怕會失去這份愛,所以總是想按照自己的模式來塑造女兒。同時,薩默不僅自己不去印度,也刻意不讓阿莎回印度,對她的出身也是諱莫如深。
烏莎從記事起就對自己的身世充滿了好奇,一直苦苦追尋,想要刨根問底。雖然生活安逸,不過她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完整,總是好像缺少什麼。身世不明也讓她感覺一絲自卑,常常暗自神傷,並且不斷地給自己的親生母親寫信。她把這些信件和生母給她戴的鐲子藏進養父送給她的一個小石盒裡,每次打開都傷感失落。她愛自己的養父母,不過養母越是想控制她,想按照自己的模式來塑造她,她就越是叛逆。雖然養父母都是醫學世家,也一心想讓女兒繼承家族衣缽,走行醫之路,不過阿莎從小對文字感興趣,致力於做一名出色的新聞記者。高中畢業後,烏莎不顧家人反對,報考了遠離加利福尼亞的布朗大學,來到美國東海岸。自此,阿莎與養母之間的矛盾日益激烈。克里希和薩默兩人在工作上的差距日益加大,本來掩藏在甜蜜生活中的文化衝突也日益展露,圍繞著女兒的話題之間的夫婦關係也開始危機四伏。唯有當女兒在家時,兩人關係才勉強維持表面的和睦。
命運的巧合使得烏莎(阿莎)在大學期間(2004~2005年),獲得獎學金赴印度一年進行採訪,而且去的地方恰恰就是孟買。雖然薩默千方阻撓,無奈克里希暗中同意,所以烏莎的印度之旅得以成行。烏莎來到印度後,在養父的家人,特別是奶奶的呵護之下感到了無盡的親情溫暖。雖然二十年來第一次回奶奶家,不過烏莎卻深得奶奶疼愛。在對達拉維貧民窟的採訪中,烏莎被那裡的悽慘生活所震撼。達拉維的婦女和女童的生活更是觸目驚心,深深刺痛了烏莎的心靈。但是烏莎對自己身世的渴求卻依然難以忘懷,想方設法從奶奶處打探自己生身父母的訊息。
阿莎離開後,克里希與妻子關係緊張,動輒惡語相向。原來,烏莎離開不久,克里希就私下訂好了機票。多年來,由於妻子反對,他也沒有回過故里。對祖國和家人的思念與日俱增,故而與薩默“攤牌”要回印度。要強的薩默不堪忍受一而再地被家人騙,斷然決定分居。
烏莎見養父孤身來印度,喜出望外。在眾人的幫助和《印度時報》先進的人口信息庫幫助之下,烏莎終於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並找到了養父母的住所。烏莎對親生父母的感情認知也是一波三折,她本來抱有美妙的幻想,以為親生父母當時是因為養不起孩子才不要自己。當得知自己還有一個弟弟時,她頓時恨上心頭,覺得父母是在與弟弟的選擇中決定拋棄自己的。但是,轉念又想到孤兒院長描述母親當時步行從農村來到孟買把自己託付給孤兒院時的情景,又想到自己身上的那隻鐲子對於親生母親來說也算是貴重之物,她聯想到貧民窟採訪中的所見所聞以及印度重男輕女的惡俗,回想自己在美國安逸富足的生活,萬千思緒湧上烏莎的心頭。她既感覺到親生母親那深沉凝重的愛,也感受到她當時的無奈與勇敢,同時也感覺自己是多么的幸運,養母對自己的千萬疼愛歷歷在目,想到自己的種種叛逆,心中悔恨也是一言難盡……
只有在失去以後,才知道珍惜。克里希和薩默分居後,兩個人都很要強,誰也不肯低頭。多年同窗學習,加上幾十年夫妻生活畢竟非比尋常。兩人都想念對方的好,心中隔閡冰釋,都渴望重歸於好。最終,由於克里希父親過世,一家三口團聚印度,親密更比當初。薩默也終於丟掉了多年來對印度的偏見,與克里希的家人實現了和解。最後,重歸美國……
2009年,也就是烏莎被拋棄到孤兒院的二十五年後,卡維塔病入膏肓,口中不斷念著烏莎、烏莎、烏莎……賈蘇這才知道,原來自己的二女兒並未夭折,而且可能尚在人世。故事的交接點又回到了珊迪孤兒院。院長問明來意後,把幾年前烏莎來孤兒院打探身世的原委都告訴了賈蘇,並且拿出一份刊有烏莎當年文章的《印度時報》,這篇文章專門講述貧困家庭母親的事跡。院長好心地把烏莎的文章讀給了大字不識的賈蘇,賈蘇回到家後,將情況告訴身患重病的卡維塔。賈蘇不僅解開了自己多年的心結,還了了妻子的一樁心愿。造化如此弄人,賈蘇一直把兒子維賈伊當成自己的驕傲,一直覺得自己當年扼殺女兒的做法禽獸不如,但也不失為一件出於家庭考慮的事情。可是萬萬沒有想到,兒子不僅不爭氣,而且很不孝順,真正值得驕傲竟然是自己的那個“莫須有”的二女兒……
小說故事平實,作者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將美國、印度兩國生活聯繫在一起。在展現兩國文化差異的同時,更多的是對倫理和人間親情的探討。生活的悲慘有時能泯滅人性,賈蘇棄女的故事在印度農村司空見慣。但是生活的富足也並不是生活的全部,每個人都有割捨不掉的過去,有自己的根。克里希早年留美,在加州成家立業,但最終無法割捨自己固有的印度文化印跡,割捨不掉對故里,對家人的熱切情懷。書中提到印巴分治時,特意提到克里希外公全家從喀拉蚩舉家遷到孟買後,克里希的外公就跟變了一個人似的。同樣地,賈蘇到加州之後,雖然適應了美國生活,但是美國畢竟是異國他鄉。烏莎從小衣食無憂,但是對自己的身世卻充滿了深深的好奇,並不惜處處與養母翻臉。她從一生下來,就已經打上了深深的身份印跡,她也有自己割捨不掉的情懷。
小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曾對自己的來歷充滿好奇,經常會問媽媽自己是從哪裡來的,而家長則會開玩笑說我們是從石頭裡面蹦出來的。尋根溯源,是人類永遠的情懷。
夫妻關係也是小說探討的話題,夫妻之間隔閡和衝突在所難免。卡維塔和賈蘇一直都有矛盾,但是賈蘇是愛卡維塔的,他知道自己棄女不對,所以寢食不安。為了保護妻子,為了兒子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他勇敢地離開世代生存的農村,立志做個顧家的好男人,而他確實也做到了。卡維塔對賈蘇有愛有恨,但更多的是愛,是對丈夫的依賴和信任。克里希和薩默這兩個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和家庭出身的人能夠結合,本身就屬不易,長相廝守二十餘載,風雨同舟,更是難得。克里希一直都沒有拋棄自己是印度人這個觀念,不願意在妻子面前屈服,更易於與同是印度人出身的女兒相處。而薩默則覺得自己是個犧牲者,她把自己的全部都獻給了克里希和烏莎,所以才會過於把持,患得患失。克里希是印度人,養女是印度人,跟自己既沒有血緣關係,也沒有共同的體貌特徵,所以總覺得自己是這個家庭的局外人,心理得不到平衡。他們一家人的和解出現在印度也在情理之中。正應了中國一句老話:等到失去了才知道寶貴,才學會去珍惜。數月的分居使他們夫婦二人既有時間進行自我反思,也有時間重新審視婚姻生活。於是,他們便紛紛想到對方的種種好處,相思日篤,重歸於好自是水到渠成。
人間真情,體現最深的就是兩個家庭對烏莎的愛。親生父母,尤其是卡維塔那勇敢、無私的愛曾讓譯者潸然淚下。尤其是卡維塔生產第二天,就光腳徒步冒險去孟買,她無暇顧及身體上的種種痛苦,滿心只有一個念頭,給女兒以生的希望……薩默也是愛女篤深,她想要把最好的都給女兒,而從不考慮自己的得失。從她在史丹福大學的求學經歷,我們知道薩默也是個有理想、有追求的女人。她從小就受身為名醫的父親薰陶,追求卓越,立志成為一代名醫。可是,為了讓女兒接受好的教育,她不惜放棄優厚的工作,甘心被埋沒在小診所里。她想把最好的都給女兒。沒錯,她是想按照自己的模式來塑造女兒,想讓她學醫,可是,當女兒選擇去東海岸讀書的時候,她也沒有橫加阻撓。相反,她知道女兒一心想當記者,在度假中,她注意到女兒渴望得到一台數碼錄像機的時候,她毫不猶豫地給女兒挑了一台最好的相機,並作為生日禮物提前給女兒送去。她反對女兒去印度,但是當知道女兒非去不可時,我們看看她是怎么做的:大包小包給她準備行李,特意準備了一大堆隨身藥品,生怕自己有什麼準備不到的地方。克里希的母親雖不是主要角色,卻是一個靈魂性人物,堪稱完美女性的化身,體現出了寬大偉岸的慈愛和智慧。不只這些,小說裡面對貧民窟母親的描寫也詮釋了母愛不分貴賤,那個為了養活子女到妓院賣身的女人的母愛同樣偉大。
譯者
2011年5月於外交學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