秖

秖,異體字: 祇 秪,拼音zhǐ,注音ㄓˇ,部首禾部,部外筆畫4畫,總筆畫9畫,五筆TQAN,倉頡HDHVP,鄭碼MFRH,四角22940,結構左右,統一碼79D6,筆順ノ一丨ノ丶ノフ一フ。

基本解釋,古籍解釋,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zhǐ(ㄓˇ)
1、谷始熟。
2、古同“”,僅僅:“近來世俗多顛倒,秖重衣衫不重人。”
UNICODE
秖字UNICODE編碼U+79D6,10進制: 31190,UTF-32: 000079D6,UTF-8: E7 A7 96。
秖字位於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秖【午集下】【禾部】康熙筆畫:9畫部外筆畫:4畫
《集韻》章移切《正韻》旨而切,音支。適也。《前漢·鄒陽傳》秖怨結而不見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