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科爾沁沙地(吉林)生態示範區
- 成立時間:2000年6月16日
- 地理位置:科爾沁沙地東南部
- 創始人:萬平
- 前身:科爾沁沙地治理區
簡介,地理位置,創建背景,創始人-萬平,功能及使命,發展史,主要工作,⑴沙地生態環境恢復,⑵沙地生態屏障建設,⑶沙地高效農業探索,⑷沙地環保教育實踐,項目實施意義,創始人萬平簡歷,
簡介
生態示範區創始人:萬平
地理位置
科爾沁沙地位於亞洲東部、中國大陸東北和華北的交界地帶,橫跨內蒙古、吉林和遼寧三省區,總面積50,600多平方公里,是亞洲東部、中國大陸最大的沙地。
創建背景
歷史上曾是水草豐美的科爾沁大草原;從清朝開始的放墾開荒,連年的戰亂以及中國建國初期“以糧為綱”大力發展農業的背景下,由於超載放牧,氣候乾旱,使科爾沁草原變成了沙地;地表沙土層逐漸沙化,成為中國正在發展中面積最大的沙地。科爾沁沙地屬趨向沙漠化的土地,以風蝕沙地半固定狀態為主。
目前,正以每年1.9%速度在發展。沙地大面積裸露主要是人為造成,包括草原開荒、河流截流、過度放牧及不符自然規律的植樹造林等;生態示範區位於科爾沁沙地東部邊緣的吉林省通榆縣;通榆縣擁有2600平方公里的沙地,近400平方公里的流動沙丘;這裡風沙頻繁,年均風速3.5米/秒,最大風速可達21.7米/秒,8級以上大風每年在45天以上,是中國沙塵暴的策源地之一;氣候乾旱少雨,年降水量低於360毫米;地表水缺乏水源呈鹼性;土地退化,沙化鹽鹼化嚴重。
目前,正以每年1.9%速度在發展。沙地大面積裸露主要是人為造成,包括草原開荒、河流截流、過度放牧及不符自然規律的植樹造林等;生態示範區位於科爾沁沙地東部邊緣的吉林省通榆縣;通榆縣擁有2600平方公里的沙地,近400平方公里的流動沙丘;這裡風沙頻繁,年均風速3.5米/秒,最大風速可達21.7米/秒,8級以上大風每年在45天以上,是中國沙塵暴的策源地之一;氣候乾旱少雨,年降水量低於360毫米;地表水缺乏水源呈鹼性;土地退化,沙化鹽鹼化嚴重。
創始人-萬平
示範區創始人萬平系民間環保志願者,1953年出生於吉林長春高知家庭。1969年下鄉插隊到吉林通榆。1975年返城進工廠,其間自學高中大學課程,獲東北電力學院本科學歷,是一名獨立主持國家大型發電廠環保工作的中級工程師。
功能及使命
示範區前身是萬平創建的科爾沁沙地治理區。示範區旨在恢復科爾沁沙地退化的生態環境,重建生物多樣化的動植物生存環境,阻止荒漠化對草原、農田的侵襲,創造人與動植物的和諧生存空間。環保工作主要分四個部分:大面積恢復沙地原生植被,對回歸的動植物建立保護區加以保護;在保護區周圍栽種楊樹和槓柳,作為防風防獵的生態屏障;選取百分之一的改良優質沙地,種植高效經濟林,取代廣種薄收的傳統種植模式;對農民、中小學生以及大學生等各個層次的人群進行環保教育,力在改變生存觀念,增強環保意識。
發展史
2005年,萬平致力於把示範區由個人投資創建的項目基地發展成為一個由志願者組成、有規範化的組織管理原則和規章制度,以帶領生態退化地區居民探索生態經濟為宗旨的環保組織(NGO)。
2005年8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共服務社會化”(環保)研究基地在示範區正式掛牌成立,這標誌著示範區NGO建設進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
2006年5月15日,示範區註冊成立民間NGO組織——通榆縣環保志願者協會。組織了包括工人、農民、公務員、大中小學生以及國際友人在內的千餘人次的沙地生態恢復、保護、發展的志願者活動,增強了全民保護環境的社會參與度。
2005年8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共服務社會化”(環保)研究基地在示範區正式掛牌成立,這標誌著示範區NGO建設進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
2006年5月15日,示範區註冊成立民間NGO組織——通榆縣環保志願者協會。組織了包括工人、農民、公務員、大中小學生以及國際友人在內的千餘人次的沙地生態恢復、保護、發展的志願者活動,增強了全民保護環境的社會參與度。
主要工作
⑴沙地生態環境恢復
以恢複本土原生植被為主,謹慎引進外來物種為輔,試驗治理1500畝沙地。目前示範區植被已由2000年接近於0的覆蓋率提高到95%以上。運用林草植被再生技術,增加土壤腐殖質厚度,使土壤結構得以穩步改善,土地生產力逐年提高,示範區周邊小氣候隨之改變。受益最大的毗鄰村屯,糧食收成穩步提升,據調查,該屯農民的年人均收入已經高出全縣的平均水平千元以上。
隨著沙地植物的重生,草原野生動物大量回歸,昔日光禿禿的“火沙坨子”重現綠色生機,吸引了各種哺乳動物以及鳥類棲息繁衍,其中包括田鼠、刺蝟、狐狸、獾子、黃鼠狼、水蛇、鵪鶉、野雞、貓頭鷹等幾十種。目前,在治理區中觀察到的動物包括昆蟲在內有近200種之多。
2006年,示範區經驗作為樣板向毗鄰的內蒙境內興安盟的科爾沁萬畝沙地推廣。
隨著沙地植物的重生,草原野生動物大量回歸,昔日光禿禿的“火沙坨子”重現綠色生機,吸引了各種哺乳動物以及鳥類棲息繁衍,其中包括田鼠、刺蝟、狐狸、獾子、黃鼠狼、水蛇、鵪鶉、野雞、貓頭鷹等幾十種。目前,在治理區中觀察到的動物包括昆蟲在內有近200種之多。
2006年,示範區經驗作為樣板向毗鄰的內蒙境內興安盟的科爾沁萬畝沙地推廣。
⑵沙地生態屏障建設
示範區由數十個大小不等的流動沙丘組成,為減緩沙丘東進的速度,首先恢復了原生植被以固定沙丘,但是,千畝綠洲與周邊上萬公頃的黃沙沙地相抗衡,穩固力量微乎其微。首先藉助楊樹的高大力量來防風固沙,以流動沙丘為單位,在每個沙丘的邊緣地帶栽種6-10行楊樹,以點帶面,逐一保護。然後在楊樹外圍栽種抗旱的槓柳,隨著草原動物在示範區安營紮寨,大量的非法捕獵者涌了進來,盤繞的槓柳適時地攔住了他們的盜獵行為。到2008年為止,示範區已經栽種楊樹3萬棵,槓柳300畝。
⑶沙地高效農業探索
為扭轉當地造沙速度大於治沙速度的不良局面,示範區帶領當地農民和下崗職工在已經恢復植被的沙地上小面積栽種釀酒山葡萄,開始探索生態恢復與可持續農業相結合的道路。前期實踐證明,栽種1畝葡萄相當於種植30畝沙地的收入,1戶農民栽種1畝葡萄可以使200畝沙地得以修養生息。2004年,示範區成立葡萄協會,聘請專家開展講座和輔導,考察吉林省優秀葡萄基地,培養當地技術人員,栽種釀酒山葡萄。以經濟林運作取代開墾沙地廣種薄收,這項工作不僅為農村剩餘勞動力提供本了土就業機會,而且有效緩解了示範區志願者的壓力,成功走出一條民間NGO組織自我生存與發展之路。
⑷沙地環保教育實踐
一人治沙千畝,萬人治沙萬千畝;一人保護一塊晴空,萬人保護萬里晴空。萬平深諳這個道理,在義無反顧治沙的同時,身體力行地對各個層次的人群開展環保教育活動。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萬平在吉林省農村中國小首開環保教育課。他被聘為同發牧場中國小的環保課教師,親自編著環保教材每周一次步行18公里義務為中小學生們上環保理論課,並且自費帶領學生對荒漠化土地進行實地考察。從2005年到2007年暑假,已有500名可愛的少年兒童接受了系統的環境保護教育,孩子們處處保護環境的行為,直接影響到了他們的父母和親友。截止到2007年冬,萬平和志願者總計走訪兩屆學生120家,總行程530公里,其中乘機動車123公里,步行407公里。如今每年平均接受校園環保教育的中學生100人次,得到環保理念的農民可以達到4500人次以上,孩子們保護環境的心得體會見諸於各類報刊如《農民日報》、《環境教育》等舉辦的徵文活動,並且有效地控制國中生輟學。
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樑,處處提倡素質教育,環保意識和環保行為的養成是提高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萬平的高學歷和環保工程師身份使他很容易與大學生們溝通和交流。從2002年到2010年1月,已有1750名大學生志願者到治理區參與了沙地治理活動,其中不乏碩士生、博士生以及留學生。示範區已成為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吉林大學、東北林業大學、瀋陽藥科大學、天津大學、山東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90所高校的生態環境教育實踐基地,萬平定期地到各所高校講授荒漠治理課程。目前,每年為沙地治理服務的大學生和各類志願者350人次,這項活動增強他們的環境危機意識並且促使他們身體力行保護環境。示範區治沙經驗,在中韓荒漠化問題國際論壇會議和荒漠化控制科學技術國際大會上得到肯定。
示範區以及環保協會的工作影響到周邊100公里範圍內的民眾,影響到東三省乃至全國具有環保節約理念的大學生和各界人士,他們在不同領域堅持這個信念,關注和支持環保工作。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萬平在吉林省農村中國小首開環保教育課。他被聘為同發牧場中國小的環保課教師,親自編著環保教材每周一次步行18公里義務為中小學生們上環保理論課,並且自費帶領學生對荒漠化土地進行實地考察。從2005年到2007年暑假,已有500名可愛的少年兒童接受了系統的環境保護教育,孩子們處處保護環境的行為,直接影響到了他們的父母和親友。截止到2007年冬,萬平和志願者總計走訪兩屆學生120家,總行程530公里,其中乘機動車123公里,步行407公里。如今每年平均接受校園環保教育的中學生100人次,得到環保理念的農民可以達到4500人次以上,孩子們保護環境的心得體會見諸於各類報刊如《農民日報》、《環境教育》等舉辦的徵文活動,並且有效地控制國中生輟學。
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樑,處處提倡素質教育,環保意識和環保行為的養成是提高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萬平的高學歷和環保工程師身份使他很容易與大學生們溝通和交流。從2002年到2010年1月,已有1750名大學生志願者到治理區參與了沙地治理活動,其中不乏碩士生、博士生以及留學生。示範區已成為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吉林大學、東北林業大學、瀋陽藥科大學、天津大學、山東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90所高校的生態環境教育實踐基地,萬平定期地到各所高校講授荒漠治理課程。目前,每年為沙地治理服務的大學生和各類志願者350人次,這項活動增強他們的環境危機意識並且促使他們身體力行保護環境。示範區治沙經驗,在中韓荒漠化問題國際論壇會議和荒漠化控制科學技術國際大會上得到肯定。
示範區以及環保協會的工作影響到周邊100公里範圍內的民眾,影響到東三省乃至全國具有環保節約理念的大學生和各界人士,他們在不同領域堅持這個信念,關注和支持環保工作。
項目實施意義
NGO的生態恢復經驗,在中韓荒漠化問題國際論壇會議上得到肯定。2005年8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共服務社會化”(環保)研究基地在示範區正式掛牌成立,這標誌著萬平示範區NGO建設進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
科爾沁沙地是亞洲東部最大的沙地,近年來沙塵暴災害頻繁發生,尤其是2006年2月21日到7月10日,沙塵天氣持續發生。由於濫墾濫牧,荒漠化程度急劇加劇,沙地地廣人稀,當地人均耕地以公頃計算,每戶耕地均在十公頃以上。大量開墾耕地的原因在於,十年九旱,土地沙化,單位面積產量驟減,人們只能用擴大耕種面積來維持正常收入。
因此,在這種掠奪性的農業生產經營下,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的鏈條,直接導致了科爾沁草原生態系統的崩潰,退化成沙地。沒有植被的流動沙丘加速了氣候乾旱和土地荒漠化。2006年,6月份才進入春耕的通榆縣持續高溫無雨,旱災已造成全縣80%以上的耕地絕收。
科爾沁沙地以每年1.9%的速度向東擴張,大面積沙化土地作為沙塵暴的主要源頭之一,危及到亞洲東部、東北部、東南部的生態安全。因此,為了控制科爾沁沙地東進速度,恢復沙地植被是十分有效可行的辦法。這種方法簡便易行,投資小見效快。改變種植模式,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農民就業機會,減少對沙地的濫墾濫牧;
治沙需要順著自然的發展方向,恢復消失的自然,而不是改造被破壞的自然。科爾沁退化之前是草原,那么沙地上只能長草,決不能種樹變成在森林,也決不能開墾變成農田。違背自然規律,不能共創人與環境和諧。治沙不在面積大小,而在於沙地與其中的人和動、植物是否能夠同步發展,創造共生空間;
本項目的開展還可以促進沙地居民環保生態意識的覺醒,從而積極投身到環保產業中來,生態和經濟效益雙豐收。更多人地參與為治理沙地注入新鮮血液,集聚了新生力量。與此同時,隨著國家和世界對環保尤其是治沙事業的關注和扶持,生態保護工作一定可以得到健康快速的發展。
科爾沁沙地是亞洲東部最大的沙地,近年來沙塵暴災害頻繁發生,尤其是2006年2月21日到7月10日,沙塵天氣持續發生。由於濫墾濫牧,荒漠化程度急劇加劇,沙地地廣人稀,當地人均耕地以公頃計算,每戶耕地均在十公頃以上。大量開墾耕地的原因在於,十年九旱,土地沙化,單位面積產量驟減,人們只能用擴大耕種面積來維持正常收入。
因此,在這種掠奪性的農業生產經營下,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的鏈條,直接導致了科爾沁草原生態系統的崩潰,退化成沙地。沒有植被的流動沙丘加速了氣候乾旱和土地荒漠化。2006年,6月份才進入春耕的通榆縣持續高溫無雨,旱災已造成全縣80%以上的耕地絕收。
科爾沁沙地以每年1.9%的速度向東擴張,大面積沙化土地作為沙塵暴的主要源頭之一,危及到亞洲東部、東北部、東南部的生態安全。因此,為了控制科爾沁沙地東進速度,恢復沙地植被是十分有效可行的辦法。這種方法簡便易行,投資小見效快。改變種植模式,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農民就業機會,減少對沙地的濫墾濫牧;
治沙需要順著自然的發展方向,恢復消失的自然,而不是改造被破壞的自然。科爾沁退化之前是草原,那么沙地上只能長草,決不能種樹變成在森林,也決不能開墾變成農田。違背自然規律,不能共創人與環境和諧。治沙不在面積大小,而在於沙地與其中的人和動、植物是否能夠同步發展,創造共生空間;
本項目的開展還可以促進沙地居民環保生態意識的覺醒,從而積極投身到環保產業中來,生態和經濟效益雙豐收。更多人地參與為治理沙地注入新鮮血液,集聚了新生力量。與此同時,隨著國家和世界對環保尤其是治沙事業的關注和扶持,生態保護工作一定可以得到健康快速的發展。
創始人萬平簡歷
萬平1953年10月18日出生於吉林省長春市的一個高知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
1966年夏天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第二附屬國小。
1969年末“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至1975年11月在吉林、內蒙古交匯處的通榆縣(科爾沁沙地東部)知青插隊務農。近六年的辛勤勞作(勞作359天/年),品嘗到農牧民的生活,更感受到世間還有純樸、真誠和“愛”。
至2000年6月在一大型火力發電廠從事環保工作。大學學歷,工程師。
至今,在(回到)吉、內邊界(吉林側)的通榆縣同發(鄉)西南8公里的沙丘中建立科爾沁沙地(萬平)生態示範區,從事沙地生態恢復、可持續農業探索、環境保護教育三項工作,任工程總指揮(志願者)。
2003年7月起任同發(鄉)中學環保課教師兼名譽校長(志願者)。
2005年5月起任吉林省民盟人資環委副主任。
2006年5月起任通榆縣環保志願者協會會長(志願者)。
萬平是民間環保志願者,在荒漠化的土地上探索生態和諧的基層實踐者,帶領各界志願者和當地民眾為科爾沁沙地的人與自然共生做出積極貢獻。
2005年中國“十大民間環保優秀人物”,2007年“感動吉林”十大人物,中國自費治沙第一人,他被中國的大學生親切的稱作“萬老師”。
示範區(協會)及萬平個人獲獎情況
2001年福特汽車環保獎
2005年SEE生態協會首屆生態獎“滋根獎”
2005年中國“十大民間環保優秀人物”
2005年“綠色中國年度人物”第七名
2005年吉林省政府“吉林省生態省建設先進工作者”
2006年地球獎
2006年福特汽車環保獎
2007年吉林省白城市“教育系統標兵”
2007年“感動吉林”十大人物
2008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入圍項目
2008年吉林省“首屆傑出環保”十大人物
2008年世界銀行第2屆中國發展市場“聯想創新獎”
2010年帝亞吉歐夢想助力計畫獲獎項目
2010年招商局扶貧創新獎
1966年夏天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第二附屬國小。
1969年末“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至1975年11月在吉林、內蒙古交匯處的通榆縣(科爾沁沙地東部)知青插隊務農。近六年的辛勤勞作(勞作359天/年),品嘗到農牧民的生活,更感受到世間還有純樸、真誠和“愛”。
至2000年6月在一大型火力發電廠從事環保工作。大學學歷,工程師。
至今,在(回到)吉、內邊界(吉林側)的通榆縣同發(鄉)西南8公里的沙丘中建立科爾沁沙地(萬平)生態示範區,從事沙地生態恢復、可持續農業探索、環境保護教育三項工作,任工程總指揮(志願者)。
2003年7月起任同發(鄉)中學環保課教師兼名譽校長(志願者)。
2005年5月起任吉林省民盟人資環委副主任。
2006年5月起任通榆縣環保志願者協會會長(志願者)。
萬平是民間環保志願者,在荒漠化的土地上探索生態和諧的基層實踐者,帶領各界志願者和當地民眾為科爾沁沙地的人與自然共生做出積極貢獻。
2005年中國“十大民間環保優秀人物”,2007年“感動吉林”十大人物,中國自費治沙第一人,他被中國的大學生親切的稱作“萬老師”。
示範區(協會)及萬平個人獲獎情況
2001年福特汽車環保獎
2005年SEE生態協會首屆生態獎“滋根獎”
2005年中國“十大民間環保優秀人物”
2005年“綠色中國年度人物”第七名
2005年吉林省政府“吉林省生態省建設先進工作者”
2006年地球獎
2006年福特汽車環保獎
2007年吉林省白城市“教育系統標兵”
2007年“感動吉林”十大人物
2008年勞力士“雄才偉略大獎”入圍項目
2008年吉林省“首屆傑出環保”十大人物
2008年世界銀行第2屆中國發展市場“聯想創新獎”
2010年帝亞吉歐夢想助力計畫獲獎項目
2010年招商局扶貧創新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