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沁沙地灌溉苜蓿刈割技術規程》(DB15/T 1966-2020)是2020年9月28日實施的一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地方標準,歸口於內蒙古自治區畜牧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地方標準《科爾沁沙地灌溉苜蓿刈割技術規程》(DB15/T 1966-2020)規定了科爾沁沙地灌溉苜蓿刈割時間、刈割次數和留茬高度等技術要求。該標準適用於科爾沁沙地灌溉苜蓿刈割技術管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科爾沁沙地灌溉苜蓿刈割技術規程
- 外文名: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rrigation of alfalfa mowing in Horqin Sandy Land
- 標準號:DB15/T 1966-2020
- 發布日期:2020-08-28
- 實施日期:2020-09-28
- 中國標準分類號:B 05
- 國際標準分類號:65.020.20
- 批准發布部門: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
- 行業分類:農、林、牧、漁業
- 標準類別:方法標準
- 性質:推薦性地方標準
- 狀態:現行
- 歸口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畜牧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制定過程,制定背景,編制進程,制定依據,起草工作,標準目次,內容範圍,引用檔案,意義價值,
制定過程
制定背景
隨著種植面積的增加,保障苜蓿安全越冬,獲得高產優質苜蓿乾草,且增加苜蓿利用年限成為企業、合作社和農牧民降低生產成本,增加收益的迫切需要。科爾沁沙地土壤貧瘠、冬春季節多風沙天氣頻發、且冬季氣溫低降雪量少,特殊的氣候條件加之缺乏行之有效的越冬技術指導,導致2014年、2016年極端氣候下遭遇嚴重的越冬損失,產業一度陷入發展困境,兩年損失近4億元。而安全越冬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是苜蓿刈割制度;苜蓿品種的選擇也極為重要,選擇秋眠級和抗寒指數適宜科爾沁沙地種植的苜蓿品種是生產的關鍵環節之一;苜蓿的刈割制度與品種的特性和生長年限息息相關。因此,制定了 地方標準《科爾沁沙地灌溉苜蓿刈割技術規程》(DB15/T 1966-2020)。
編制進程
- 標準計畫
該標準是內蒙古質監局關於下達2018年第二批內蒙古自治區地方標準制修訂項目計畫的通知”(內質監標函〔2018〕154號)制定的,由赤峰市農牧科學研究院提出,由內蒙古自治區畜牧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
- 起草階段
2016-2018年,從年刈割次數對科爾沁沙地不同秋眠級紫花苜蓿品種產量、品質和越冬率的影響,基於不同生長度日的刈割對科爾沁沙地紫花苜蓿產量、品質和越冬率的影響,夏播時間與當年刈割時間對苜蓿生長、產量和越冬率的影響等方面進行多年大量的試驗研究,確定了播種當年不同播期紫花苜蓿刈割時間和次數,越年生苜蓿的刈割時間和刈割次數等技術要點。
2019年11月,形成徵求意見稿,提交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
- 發布實施
2020年8月28日,地方標準《科爾沁沙地灌溉苜蓿刈割技術規程》(DB15/T 1966-2020)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
2020年9月28日,地方標準《科爾沁沙地灌溉苜蓿刈割技術規程》(DB15/T 1966-2020)實施。
制定依據
地方標準《科爾沁沙地灌溉苜蓿刈割技術規程》(DB15/T 1966-2020)依據中國國家標準《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GB/T 1.1-2009)規則起草。
起草工作
起草單位:赤峰市農牧科學研究院、赤峰市農牧業機械化推廣服務中心、阿魯科爾沁旗達布希綠業有限責任公司、阿魯科爾沁旗農牧局、赤峰市草原工作站。
主要起草人:楊秀芳、梁慶偉、娜日蘇、潘翔磊、李清泉、張晴晴、董春浩、達布希拉圖、烏英嘎、項鍇鋒、鮑青龍。
標準目次
前言 | Ⅰ |
---|---|
1 範圍 | 1 |
2 規範性引用檔案 | 1 |
3 術語和定義 | 1 |
4 苜蓿種植技術 | 1 |
5 田間管理 | 1 |
6 播種當年刈割制度 | 1 |
7 播種第2年(含)及以上刈割制度 | 2 |
參考文獻 | 4 |
參考資料:
內容範圍
地方標準《科爾沁沙地灌溉苜蓿刈割技術規程》(DB15/T 1966-2020)規定了科爾沁沙地灌溉苜蓿刈割時間、刈割次數和留茬高度等技術要求。該標準適用於科爾沁沙地灌溉苜蓿刈割技術管理。
引用檔案
NY/T 1574 豆科牧草乾草質量分級 | DB15/T 1509-2018 內蒙古中東部沙地節水灌溉苜蓿越冬管理技術規程 |
參考資料:
意義價值
地方標準《科爾沁沙地灌溉苜蓿刈割技術規程》(DB15/T 1966-2020)的制定,可為科爾沁沙地區域企業及農牧民灌溉苜蓿刈割制度提供有效技術指導,將有效解決苜蓿產業安全越冬問題主要影響因素的技術限制,降低苜蓿產業生產風險,對內蒙古苜蓿產業持續健康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