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畢業於芬蘭國立語言與藝術大學(The University Of Language & Art),1906年工作於瑞典皇家科學院任量子力學研究組組長。1909年出任德國慕尼黑工業設計學院院長,立志於研究量子加速器,並於1910年成立了專門研究小組,核心成員集中於柏林南部,並設立“黑鑽石計畫(B·D program)”。
經歷的喪子之痛的科普林頓曾經為太鐘愛於科學而忽視與家人在一起的這件事想過放棄研究,但與愛因斯坦的相遇,讓他重新回到了科學的道路上。相見恨晚的兩人有著共同的研究方向——宇宙。這在當時還不是研究的主流,由科普林頓提議的“黑鑽石計畫”並沒有太多人關注,但愛因斯坦對其有著濃厚的興趣。此時愛因斯坦還在伯爾尼專利局任職,只能通過信件與科普林頓交流。1913年愛因斯坦返回德國 ,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長和柏林大學教授,並當選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這便與科普林頓有了更多的見面機會,每次見面都聊很長時間。正但他們的工作關係日趨明朗之時,1914的一戰打破和平。德國方面想讓愛因斯坦的科學為德國與英國的軍備競賽出力,便阻斷了愛因斯坦與科普林頓的一切聯繫,各國也相繼捲入戰爭。“黑鑽石計畫”趨於停滯,本來身體孱弱的科普林頓終於積怨成疾,僅兩年就告別的世間。1933年後,移居美國的愛因斯坦終於得知了老友於17年前去世的訊息,在哀悼老友的同時,也深深為這超越人類很長時間的“黑鑽石計畫”的破產感到惋惜。1934年,愛因斯坦發表了《紀念科普林頓》(《IN MEMORY OF Cǎmplìnt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