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散文

《科技散文》作者丁秋林是理工科教授、博導,幾十年游弋在科技前沿,引領學生做最新研究。在中外學術交流中,深入探索中西文化差異,收穫頗豐。逐漸摸索出一條科技與人文結合之路。《科技散文》用通俗語言,站在哲理高度,分析最具市場前景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動向,倡導在新技術革命的背景下,將敏銳的前瞻眼光和腳踏實地的做事精神完美結合,全身投入信息化浪潮。《科技散文》剔除技術細節,講述技術研究的人文背景,針對科技發展與人文精神未同軌發展的現狀,力倡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踐行文理相融相通之路,談古論今,妙趣橫生。

基本介紹

  • 書名:科技散文
  • 出版社:東南大學出版社
  • 頁數:221頁
  • 開本:16
  • 品牌: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 作者:丁秋林
  •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4151072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科技散文》梳理處世心態,力薦融合儒家人世的競爭心、道家忘世的包容心和佛家出世的平常心,積極參與批判,坦然接受評判,既享受成功的喜悅,也享受失敗的警醒,在成功與失敗的得失之間,不斷豐滿人生。終生擁有執著的“愛情”觀:熱愛工作,真情待人。諸多重大問題,作者以散文形式,給人以啟迪。心到筆下,以科技為背景,形散神不散,強調科技與人文融合,走文理相融之新路。文理結合之路,值得各行各業借鑑、力挺、推而廣之。故《科技散文》取名為《科技散文》,以區別於文科的散文

作者簡介

丁秋林,博士生導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NUAA)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和機電工程學院資深教授,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傳記人物(IBC Cambridge the 28th Edition),美國世界名人錄傳記人物(Who’s Who in the World the 16th Edltlon),國際高級製造技術雜誌編輯部成員(Springer)。作者活躍在國內外學術舞台,長期從事專業諮詢工作,出版專著《企業信息化諮詢》(華夏出版社)、《現代企業信息化重構》(機械工業出版社):熱衷勾聯國學與現代科技創新,宣揚智慧決定人生高度,從事備受推崇的人生諮詢工作,根據人生感悟,出版專著《技術與人生》《技術與人文》《技術與和諧》(清華大學出版社)散文集。註:從事人生諮詢的人士,在西方稱人生顧問(或私人顧問、高管顧問)。請人生顧問指導工作和規劃人生,用大尺度洞察現實,已經成為一種時尚,越來越多的人希望人生顧問能在他們的人生和職業成功道路上助一臂之力。西方正興起“私人顧問熱”,私人顧問越來越走俏

圖書目錄

求道篇
永不言休
夢路艱辛
世界夢
智慧百年
春夏秋冬又一載
科技活佛
爽字行
老子天下第一
美國大選
書的魅力
美國報紙
中國製造
文化大道
別有洞天
儒·道·佛三教歸易
補法大全
新技術隨想
知理篇
性·錢·權誰最霾?
告示
對鬼談情
人生如茶
做夢
以文會友
忘與不忘
孫悟空雲端看世界
父親節與名牌
寵兒與棄嬰
漢字簡化的功過
長者為尊
明德篇
過年送禮
志軍悲歌
正能量
心靈之霧
飲食男女
夜侃“管理”
標題黨與準標題黨
隨想錄
幾則雜感
實度年華
悟覺篇
心之苦樂
老年六竅
淡泊怡遠
以文養心
狗當人養
開心元素
狗性與人性
智慧人議智慧心
沁心篇
過年啦!
體驗美國現代化醫院
在“雲端”中康復
侃心情好
人生幾何
夢之情
危言聳聽
孝順女兒
後花園
養生新法
Simon和Adele
我的生活充滿陽光
移動的晚餐
結緣篇
丁秋林老師的書
聽眾來信
建築論文之淺見
北戴河開場白
三位摯友
旁侃“愛情”
東海南山
遙祝陳金大喜
智慧城市建設
信息社會如何弘揚國學
國學與資訊時代演講稿
智慧名言
跋:穿越半個世紀的智慧

後記

2008年,那時我還只是出版社的一名編輯。偶然在書店看書時,一本散文書讓我拿起來就再也放不下了,索性坐在樓梯的水泥台階上慢慢看。這本書的獨特之處,是以科技為背景,用散文的形式談人文思考,文字淳樸清新,讀起來很輕鬆,’但看似樸素的道理下卻藏著哲理的靈光。我仿佛坐在一葉扁舟上,順著緩緩流淌的河水進入一個澄明、安寧的世界。出於對這種新穎的思維模式的喜愛,我決定斗膽向這本書的作者丁老師約稿。
未見丁老師之前,他身上耀眼的光環讓我猶豫。他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英國皇家航空學會高級會員、國際高級製造技術雜誌編輯部成員、《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傳記人物》和《美國世界名人錄傳記人物》中收錄的傳記人物,等等。雖然得到了同意約見的回覆,我還是在丁老師辦公室外的走廊里徘徊了許久。終於,隔著門隱約傳來的清越的古箏曲給我壯了膽。我想,熱愛音樂的人,他的內心也應該是柔軟的吧。丁老師來開門的一瞬間,我忐忑不安的內心頓時平靜下來。他慈祥儒雅的外表非但沒有一點大牌教授的架子,反而讓人非常想親近他。道明來意後,和藹親切的丁老師告訴我,他在清華大學出版社已經接連出了3本科技散文集:《技術與人生》《技術與人文》《技術與和諧》。最近應台灣成功大學等單位和朋友之邀去了一趟台灣,確有一本新的散文集剛寫就,可交給我出版。我有點恍惚,在淡雅的古箏聲和熱茶傲發出的沁人香氣中,不到半小時,丁老師就如此信任地把出書這樣的大事交給了我。3個月後,《海峽兩岸人文之旅》一書終於出爐,書里未用任何華麗辭藻,卻盡顯人世真情。很快,還散發著淡淡油墨香的第一版即銷售一空。
後來我有幸陸續參與了《技術與智慧》《技術與國學》,包括本書《科技散文》的編輯工作,並見證了:丁老師以一個理工科教授的獨特視野和博大情懷辛勤地將古今賢人智慧哲理的種子遍灑各地,讓絢爛的思想之花開在有心人的心尖上。我心裡默默發願:一定認真充當栽花人的助手,協助先生將“以術求道,以道創新”的思想布道四方。
6年裡,隨著和丁老師不斷深入的接觸,我越來越覺得這位奔八的老人身上散發著智慧的靈光,他的人生非常契合王國維對人生境界的詩哲體悟。
王國維年輕時曾說,一切有大學問、成大事業者,無不經歷如下“三境”。一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細細體味這些詩語,丁老師的人生當真貼合了這段千古箴言。
第一境是立志抉擇,即“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20世紀六七十年代正是“文化大革命”在中華大地上如火如荼之時,很多科研工作者被迫停止了工作。丁老師沒有因受到各種排擠而一蹶不振。他獨攀高樓,選擇了最值得自己走的一條路,申請到最艱苦的蘭州基地,埋頭搞軍工科研。從設計到工藝,從計算分離部件的爆炸螺栓到開挖工藝裝備的地腳螺栓,從鈑金零件成型到鉚接、焊接產品,他將自己隔離於所有的政治風暴之外,咬定科研不放鬆。
第二境是執著奮鬥,即“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丁老師從北航畢業,所學專業本是飛機製造,在航空製造這個研究方向上算得上是位領跑級人物,已完成多項國家重點套用研究項目。但隨著70年代初計算機技術的起步,丁老師敏銳地預見到計算機與航空製造兩個專業完全可以相互交叉、相互融合起來。隨即,他拋開了所有的榮譽光環,潛心鑽研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技術。白天,他是負責任的導師,在機電工程學院認真備課上課,學生交上來的作業或論文被紅筆批滿各種建議和思想。晚上,他變身為勤奮的學生,在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啃下一本又一本厚重的專業教材。游弋了365乘以3個寂靜的夜晚後,丁老師在信息化套用領域的開創性研究終於開花結果,在國際著名的Ellis Horwood科技出版社出版了英文專著《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製造工程幾何》。這本書出版至今已三十多年了,目前仍是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向學生推薦的公開教材之一。當年丁老師成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少見的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和機電工程學院雙料博導。既然選定了自己的路,無論多坎坷,無怨無悔。
第三境是豁然開朗,即“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多少人羨慕丁老師擁有英國皇家航空學會高級會員的頭銜,而且是大陸獲此殊榮的第一人,卻沒有人知道這個榮譽背後丁老師付出的辛勞。他在歐洲做訪問學者期間放棄了休息時間,用英文寫出十幾篇極富研究價值的科研論文後,向英國皇家航空學會申請成為其會員。學會邀請21名世界頂尖級航空製造專業的教授級專家組成答辯委員會對丁老師進行嚴格的資格審查答辯。丁老師憑藉豐厚的專業素養和高超的實力。以精彩的答辯最終贏得所有專家的好評,全票通過答辯。不管經歷多少次的山重水複,最終命運還是公道的,天描酬勤,修成正果。
丁老師的科學家身份絕對沒人質疑,而我更喜歡、佩服的是他的雜家身份。愛因斯坦作為高端的物理學家,亦能將小提琴拉得流暢優美。達·文西作為著名的畫家,也能設計出各種用途的機械。他們都不局限於某一個領域,在藝術、科學、技術領域都有超凡表現。丁老師也不是一個死死扣住科學不放的科學家,實際上他靈巧地穿越了工程技術的表面,洞察著深刻的社會實質,用智慧和知識愜意地享受人生。
我讀丁老師的《出訪日記》,聽他介紹週遊世界的趣聞軼事,世界地圖上密密麻麻插滿的小紅旗代表了他曾帶夫人遊玩過的國家,以為他是一位世界級導遊;讀《老舍茶館雜感》,聽他徐徐講述茶的分類和品茶知識的茶文化,認定他是一位深諳茶道的清士;讀《梁武帝的故事》,腦海中是一位博學的文化大家,掌故野史信手拈來;讀《覓訪三教寺》,驚訝於他對三教的研究,準確領悟了儒家濟世救人、道家清修無為、佛家待人慈悲的各自特色;讀《追“星”》,竟發現他對網路紅人、國內外體育明星、電影明星的動向如數家珍。這是一代雜家的風範,長期耕耘、四面開花,對各種領域都敢涉及、能深入。
作為一名教授,丁老師除了在科研上碩果纍纍,他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教書育人上,並以此為樂。
他教給學生以嚴謹。對“馬大哈”型,做事大大咧咧的學生,幫助他們改正粗心的壞習慣,一遍不行,兩遍,兩遍不行,就接二連三,從三到萬,從無脾氣。他教給學生以踏實。對“心猿意馬”型,不能安心做研究的學生,丁老師卻什麼話都不說。一年365天,除了必要的對外聯繫外,在剩下的300多天裡,他50多年如一日地每天早上6點多坐在研究室開始工作。丁老師以身教教導他們做人做事要踏踏實實。他教給學生以真誠。對“害群之馬”型,喜歡走捷徑的學生,丁老師將自己的所有知識和技能傾囊傳授於他們,極力營造一個公平公正的治學氛圍,真誠地希望他們都能超越自己。
在從教的50多年裡,丁老師培養了160多位博士後、博士、碩士。現在他們都活躍於各項技術前沿的同時,還是習慣於在碰到各種煩心事的時候,來向丁老師傾訴。每次,丁老師都是循循善誘,為他們解開心結。他多么希望學生們失意時坦然,馬失前蹄在所難免;得意時淡然,汗馬功勞何足誇耀。作為龍的傳人,騎上駿馬,天馬行空於浩瀚天際。 2005年,丁老師七十大壽之際,海內外弟子云集南京為先生賀壽,賀儀是一尊福鼎,上面刻著學生送給他的一副對聯:
半世紀,學兼中外,博古通今,泰山北斗;
五十載,櫛風沐雨,教書育人,桃李天下。
這副發自學生肺腑的對聯是對丁老師潛心播種愛的事業的最高褒獎!
張玉玲
2014年5月2日於玲瓏閣

序言

十年前,我拜讀於先生門下攻讀博士,有幸成為先生的關門弟子,十年來耳濡目染於先生獨樹一幟的科技人生觀,令我終生受用!
先生長期以來一直從事企業信息化、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信息系統集成的科研與教學工作。在一線從教55年(1959—2013),培養的博士後、博士和碩士近140名。先生又是一位博古通今、文理兼修、中西比悟的現代踐行者。他以技術研究為背景,縱思古今,融匯中西,對當下科技發展與人文精神不相適宜的現狀,在從教實踐中力倡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走文理兼修相融相通之路。先生還是一位對中西文化有著深刻感悟的智者,早年的留學經歷、科研生涯、出國訪問、學術交流使先生的思想逐步系統化,卓然成家。解惑之道,行之而成,收穫之人,曼妙人生。
科技與人文的齊驅並駕,使人類文明延續與發展,更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科技離開了人文,等於沒有了營養的供給,科技發展也就不可能持續。先生認為:人文精神是科技的靈魂,沒有文化深度的科技即使是先進的,也是“殘缺”的先進。他對科技與人文代表了當今世界的發展方向和精神核心理解為由兩個三部曲構成:一是“自動化——數位化——人文化”;二是“產業經濟——知識經濟——人文經濟”。綜觀歷史,無論是科技還是社會的發展歷程哪個不是按照這三部曲演進的呢?其實,人生亦如是!當今世界是高度信息化的世界。先生告誡我們:資訊時代,文理要相通。如果不跨學科,不嫁接新技術,沒有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是難以創新出成果的。跟隨先生做研究,先生不僅傳授我們如何發現問題、套用和建立理論分析、思考並解決問題的方法,更多的是指點我們如何從人文精神的層面思考問題、對待人生。平時,先生不僅要求我們提高投身科技必須具備的理論深度和實踐能力,而且要求我們在從事科學研究中始終貫穿著人文意識和人文精神。他通過言傳身教,把科學技術嚴謹的邏輯思維與人文科學的發散的形象思維相互滲透、相互支撐,使技術研究不再是枯燥的數字、公式和理論,而是具有豐富內涵的融科技與人文、中學與西學兩種思維模式的統一。這給予了我們全新的啟迪。
科技與人文是統一的。科技是立世之基,人文是為人之本。人文的精髓在於求善,科技的精神在於求真,凡是精神都是人文的。因此,科技精神也是人文的,是求真的人文精神。先生以“信息化”、“國學”、“人的和諧”構成的“資訊時代三角形”理念闡述並踐行科技與人文的統一,統一於人的和諧,統一於以人為本。然而,現代科技革命推動了社會的高速發展,同時也進一步細化了社會分工,學科呈現不斷細分和專業化的趨勢,這雖然有利於科技的進一步發展,但同時也日益加大了科技與人文的分化,造成了科技和人文的疏遠和隔離。當前教育,文理分科,涇渭分明,專業越分越細,、越走越窄,越學越偏,造成搞理工科的不通“文”、學文科的不懂“理”。這種科技與人文的矛盾分化困擾著我們,科技似乎進步發達了,但科技人員的快樂感、尊嚴感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對此“流行病”,先生給出“偏方一劑”,曰:科技散文。科技論文,有“學術規範”,重邏輯推理,以推“理”為主,記錄科研成果;科技散文,則可自由抒情,重形象思維,以談“情”為重,表達思想感想。科技人員,通過科技散文,有感即可發,有“情”即可抒,以文釋懷,陶冶情操。情理結合,情趣盎然,使科技與人文融合回歸,從而推開人文之門,開啟心靈之窗,開拓創新之路。
先生一手緊握信息化工具,一手牢抓人文精神,一腳踏實國學傳統,一腳踩準西方文化,身體力行,修行布道解惑。他從工程、計算機、軟體、企業管理等基礎入手,深入探討哲學、心理學、國學,聯結東西文化,邊研究邊實踐邊傳授邊總結,把“國學現代化”和“中國特色信息化”融合,通過歸納太極圖的深邃內涵,凝練出了信息化時代大智慧理念,基於大智慧理念探索總結了知識轉為智慧的智慧鏈的概念及其方法,揭示如何融匯“國學現代化”和“中國特色信息化”來提升智慧,指導和設計人生。先生歷半個世紀之努力,集諸子之長,成一家之言。他在全國範圍就此講演報告近400場,聽眾人次數以萬計。先生融信息化技術和國學於一體、自成系統的思想體系,盡顯於已出版的《企業信息化諮詢》《現代企業信息化重構》《客戶關係管理》《信息化縱橫》《技術與人生》《技術與人文》《技術與和諧》《技術與智慧》《海峽兩岸人文之旅》《技術與國學》等著作中,如今即將付梓待發的《科技散文》一書將全面、完整地體現先生關於科技人生觀的核心思想,令人充滿期待。
最後,感謝恩師,他不僅給我了莫大的榮譽:邀我為這部集中他從教一生而匯集成的思想之著作序;同時也促使我更進一步理解先生之科技人生觀,且悟且行,必益吾終生。先生思想深邃,吾述之尚淺,不敢冒揣,謹為序。
徐曉明
2014年5月26日於勵學大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