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政策:分配與規訓的技術

科技政策:分配與規訓的技術

《科技政策:分配與規訓的技術》簡要介紹什麼是科技政策?以及科技政策的簡明發展史,並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從巨觀層面上較為系統地介紹科技政策的結構、內容、工具、制定過程以及質量測評等環節;並在微觀層面通過多個具體案例分析當下科技政策制定與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從而達到幫助讀者理解政策並積極參與政策制定的公民意識。

基本介紹

  • 書名:科技政策:分配與規訓的技術
  •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 頁數:199頁
  • 開本:32
  • 品牌: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 作者:李俠
  • 出版日期:2014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396150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科技政策:分配與規訓的技術》指出眾所周知,科技是當代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引擎,而科技的發展速度與質量則是科技政策質量的直接結果。科技政策已經成為當下影響科技發展的最大外生變數。

作者簡介

李俠,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科學哲學,科技政策與科學社會學。在《哲學研究》《文匯報》等發表文章330餘篇,出版著作3不,主持國家社科、教育部以及上海市教委等多個科研項目。

圖書目錄

總序科學無界,人文有仁
科技政策的緣起與發展
科技政策的目的、結構與制定流程
科技政策制定中的三個原則
提高科技政策制定質量的幾種方式
效率的道德與迷失的尊嚴
政策工具的選擇、收益與群體行為
障礙、協調與國家科學顧問委員會
沙縣小吃、燕翅鮑與諾貝爾獎
學術定價機制與產品質量階梯
警惕中國人才市場淪落為“檸檬市場”
從老太太現象看人才標準的選擇
承認與分配:人才政策的兩個支點
中國真正短缺的是人才還是市場
中國企業為什麼創新能力不強
創新能力與社會基礎條件的測評
制度、創新與產業轉移的實現
知識溢出年代的創新:點與面的博弈
科技體制改革的出口:從功能到結構
科技投入增量應惠及更多科研人員
不妨在基金申請中設立資助特區
經費的異化:管理的魔術與規訓的技術
科技發展:從馬爾薩斯模式向達爾文模式轉變
教育改革:要從量的公平向質的公平轉變
教育投入不僅僅是投資,更應該是—種福利
高等教育改革需要一次真正的破冰之旅
中國科研中的合作困境問題
“破窗效應”和學術誠信
後記

後記

回首過往的十年,挈婦將雛如旅人一般,行色匆忙的足跡在三個異鄉的城市間完成了一個小循環,如今人到中年,安靜地蟄居在某個屋檐下,總會在不經意間一次次在心底升起一堆疑問:路上的歲月我們在尋找什麼?是否我們早已忘掉了選擇在路上的最初原因?我無法確定那些心理內容是否曾被替換或者修改:從高貴到世俗只是一念之間的事。蘇格拉底那句曾溫暖過內心的話:永遠走向上的道路。今天想來已成一種殘存的理想,在屋檐的上方不悲不喜,不離不棄。不管怎樣,我們還會時常在疲憊中記起柏拉圖的目光:我們的生活富於道德意義。因此也印證了自己多年前的一句話:破碎的堅持。
這些年的生活基本上可以用潦草來形容,而潦草生活的一個基本特徵就是:下落不明與無法辨認,這兩種狀態我都經歷了。所謂潦草無非是指在各種條件下寫字出現不易辨識的情況,不易辨識不意味著永遠無法認識,只是我們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還會認出那些摺疊與扭曲的文字,由此,造成經驗鏈條的斷裂,那些下落不明的生活與此有關。
按照哲學家胡塞爾的現象學說法,從自我——我思——所思之物這樣的一個結構中,我們有必要看看那些潦草生活的本質是什麼?如果通過經驗直觀,我們懸置那些無關緊要的因素,既可以獲得一種本質:匆忙導致潦草(技術導致的潦草可以排除),所以潦草的本質就是生活的匆忙。那么我們為何匆忙?當匆忙是由被促逼(被迫狀態)的事情決定的,那么人是不自由的;當匆忙是為了欲望,那么人也是不自由的。只是兩種不自由是性質完全不同的:一則主動不自由,另則被動不自由。想想自己的前半生多半是被生活追趕著,是一種被動的不自由,那些潦草的年月多半與此有關。在這個荒謬的年代,竟然有人用主動的不自由來蔑視被動的不自由,有時真的很難理解,也令人哭笑不得。難道我們一定要用更加荒謬來戰勝荒謬本身嗎?匆忙的工作、匆忙的生活、匆忙地在路上,匆忙的停留以及匆忙的離去,還有那些驚鴻一瞥的瞬間,一些本質的東西就這樣被潦草地掩蓋了,我們來不及道說深藏心底多年的熱愛與感激,一切都已時過境遷。如果人生能夠潦草到徹底看不清底色倒也省心,問題是我們總是能夠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想到那些曾經潦草生活的本意,而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內心徒生強烈的失落感。信仰者必被信仰所誤,潦草者必……

序言

這是一個熱愛科學的時代,又是一個廢棄科學的時代。
在這個時代里,一方面,科學無處不在,你呼吸的空氣、飲用的水、站立的土地、沐浴的陽光,都被徹底科學化了;另一方面,“仁者愛人”的科學又常態化缺席,當你呼吸的空氣成了被PM2.5濃縮的毒霾,當你飲用的水成了被DDT混合的毒液,當你站立的土地成了被重金屬綁架的沙粒,當你沐浴的陽光也早已被水泥森林奪走了生命的溫度……你就會深刻感受到人類在“自作孽不可活”之後的束手無策。儘管,這一切都是借科學之名,又都因科學而產生。
所以,很多人相信這樣一句話: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又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又是一個充滿絕望的時代。
為了拯救這個時代,更為了拯救這整個世界,於是,人文再度登場。之所以說“再度”,是因為人文一直都在,只是在這個時代中全速奔跑的人們,已經將它落在了身後,並且遺忘了它。這些全速奔跑的人們,把奔跑當成了生命的全部,甚至當成了生命本身,卻忘記了當初為什麼奔跑。跑得太快時,往往就會忘記等待自己的靈魂。就算偶爾想起靈魂已經遠遠落在了後面,也不願意停止或者放慢自己奔跑的腳步,仿佛只要一停下來,世界就會停止,自己就會死去。慢慢地,奔跑的人們就成了科學時代的機器,無血無肉無靈魂。
很多人總是將“人文”一詞掛在嘴上,似乎不說出這個詞語,就顯得自己不夠時代,不夠文明,不夠有素養,不夠有深度。然而,“說”與“做”在行為中的割裂,卻又使這種把“人文”掛在嘴上的行為,一下子變得做作、虛偽、恬不知恥。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到底什麼是“科學”,又到底什麼是“人文”,它們之間又有何聯繫,對我們每一個人,對我們整個的時代、社會與世界,究竟有什麼價值。
因此,我又常常感嘆,這是一個熱愛人文的時代,又是一個廢棄人文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人文”兩個字只是廉價的裝飾物。
事實上,不管是西方還是東方,所謂“人文”都有兩層意義:一是“人”,二是“文”。前一層意義,是指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後一層意義,是指培育這樣的“人”和“人性”所需要的內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