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到底改變了什麼

科技到底改變了什麼

普利茲新聞獎獲得者為您講述一個關於科技的悲劇與救贖的故事——故事裡,有悲劇,也有人性;有調查,也有博弈,有執著,也有原諒;有懺悔,也有救贖。美國交通部前部長雷·拉胡德,猶他州前州長洪博培,《習慣的力量》作者查爾斯·都希格,《淺薄》作者尼古拉斯·卡爾聯袂推薦!

基本介紹

  • 書名:科技到底改變了什麼
  • 作者:[美]馬特·里克特
  • 原版名稱:A Deadly Wandering
  • 譯者:黃瑤
  • ISBN:978-7-5086-7807-8
  • 頁數:407頁
  • 定價:75.00元
  •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 出版時間:2017年9月
  • 裝幀:精裝
  • 開本:16開
普利茲獎得主帶你走近注意力時代科技的悲劇與救贖!這是一個有關致命車禍和新科學的故事,《舊金山紀事報》《柯克斯書評》年度圖書!
【內容簡介】
我是在2009年8月認識雷吉的,那時候他剛剛出獄。2006 年9 月的一個下著雨的早晨,當雷吉駕車行駛在山路上時,他的人生將遭遇毀滅性的轉變。那是一場車禍,或者看似是一場車禍,兩位火箭科學家失去了生命。留下了異乎尋常的悲痛,還有秘密。
這個案子吸引了一大堆執拗的調查者:一位倔強的猶他州州警,堅信這起事故的罪魁禍首正是事發時因手機而分神,或是正在發手機信息的雷吉,固執地追根究底卻一再碰壁;一個名叫特麗爾的女人,有著不願妥協的責任感,一心想為車禍的受害者尋求正義,痛苦的童年經歷讓她變成了一名堅強的女性。這場意外變成了一種催化劑,將雷吉及其支持者、特麗爾及其追隨者(包括檢察官、立法者和科學家)的觀點、見解和生活交織在了一起。

一直以來,無論是雷吉的支持者還是反對者,都在這個年輕人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投影,這讓他們得以預想自己可能或者應該如何對待自己。雷吉的注意力,其他人的注意力,都是如此不堪一擊。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也有可能發生在其他任何人身上,難道不是這樣嗎?

科技對行為和社會產生的影響比比皆是:人們把大量的時間花在了媒體上,改變了自己的通信方式,在遠離電子設備時感到有些焦慮,還會用它們來逃避尷尬或消磨無聊的時光,甚至是在開車的時候。但與此同時,它們會通過呈現更多的信息給大腦施加壓力,這樣的衝擊會加重我們用心傾聽、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負擔。

這是一個有關致命車禍和新科學的十分人性化的故事,一個在注意力時代把悲劇轉化為救贖的故事。當你聽完這個故事,請思考一下,科技到底改變了什麼。
【作者簡介】
馬特·里克特(Matt Richtel),《New York Times》記者,報導領域廣泛,尤其擅長科技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這一主題。2010年憑藉對分心駕駛及其產生根源的系列報導,斬獲普利茲國內新聞報導獎(Pulitzer Prize for National Reporting),並由此推動了廣泛改革。里克特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他還是一名小說作家。
【名人推薦】
《科技到底改變了什麼》與馬特·里克特有關科技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注意力、判斷力和日常生活的普利茲獎獲獎報導相得益彰。它讓我們感覺到,前沿的科學調查與我們每一次坐進車裡、落座桌前或是與我們的親友交談時做出的決定都息息相關。
——查爾斯·都希格,《習慣的力量》作者

通過一則關乎死亡與救贖的故事,里克特探索了存在於我們的多任務工具與單任務思想之間,有時危害極大的張力。這不止是一本讓人非要一口氣讀完不可的書,還是一本可以挽救生命的書。
——尼古拉斯·卡爾,《淺薄》《玻璃籠子》作者

美國人對自己創造出來的科技的痴迷,把我們放在了當今的一條衝突軌道上,並帶來真實的後果。里克特出色地講述了一起致命的分心駕駛車禍引起的後果。他的描寫引人入勝,我無法停止閱讀,你也會一樣。
——雷·拉胡德,美國交通部前部長

馬特·里克特這本引人入勝的書堪稱十分優秀的紀實文學作品。它是一部關於悲劇、救贖以及與科技進步比肩所帶來的挑戰的上乘寫實之作。
——洪博培,猶他州前州長
【目錄】
序 言 / V
第一部分 車禍
第一章 雷吉捲入車禍 / 3
第二章 林德里斯巴赫的懷疑 / 15
第三章 格薩里博士的實驗 / 25
第四章 雷吉是個不錯的小伙子 / 31
第五章 特麗爾的恐怖記憶 / 45
第六章 兩個死去的火箭專家 / 51
第七章 雞尾酒會效應 / 57
第八章 特麗爾的反抗 / 69
第九章 傳教才是第一位的 / 79
第十章 謊言正在折磨雷吉 / 89
第十一章 注意力科學 / 97
第十二章 車禍後的悲痛 / 109
第十三章 電話記錄 / 115
第十四章 斯特雷耶博士 / 119
第十五章 特麗爾與童年分道揚鑣 / 129
第二部分 車禍
第十六章 阿奇利博士 / 139
第十七章 尋求解脫 / 147
第十八章 邊發簡訊邊開車 / 155
第十九章 林德里斯巴赫需要支援 / 159
第二十章 科技成癮問題 / 167
第二十一章 特麗爾的孩子們 / 175
第二十二章 辛格爾頓的發現 / 183
第二十三章 喬·史密森的立法提案 / 193
第二十四章 網路成癮—多巴胺—毒品 / 197
第二十五章 雷吉的第二次傳教 / 205
第二十六章 特麗爾介入調查 / 211
第二十七章 科技誘惑意味著什麼 / 219
第二十八章 卡奇縣檢察官辦公室 / 229
第二十九章 雷吉再次中斷傳教 / 241
第三十章 審判開始 / 247
第三十一章 猶他州的立法官員 / 255
第三十二章 邦德森的申請 / 259
第三十三章 特麗爾與兩位寡婦 / 265
第三十四章 傳教仍舊是雷吉的夢想 / 271
第三十五章 斯特雷耶博士出庭做證 / 279
第三部分 救贖
第三十六章 公眾安全倡導者 / 291
第三十七章 雷吉完全認罪 / 297
第三十八章 凱琳·揚克的建議 / 301
第三十九章 猶他州眾議院的提案 / 307
第四十章 雷吉扭轉了局面 / 313
第四十一章 法官的判決 / 319
第四十二章 “雷吉法令” / 331
第四十三章 雷吉入獄 / 333
第四十四章 雷吉決心奉獻 / 335
第四十五章 雷吉的自我救贖 / 341
第四十六章 雷吉是個普通人 / 349
第四十七章 沃納一家的生活 / 355
第四十八章 唯一的規則:說出真相 / 361
第四十九章 改善注意力的努力 / 373
第五十章 雷吉無法饒恕自己
後 記 / 387
作者手記 / 395
致 謝 / 405
【精彩書摘】
我是在2009年8月認識雷吉的。那時候他剛剛出獄,就在此前不久,我也曾身陷罕見的新聞旋渦之中。一切開始於前一年的12月,就在雷吉決定認罪、以求輕判的時候,我和《紐約時報》的編輯,我的密友亞當·布賴恩特進行了一次談話。
我們談論的話題是在開車時使用手機。在某種程度上,這只不過是過往話題的繼續。亞當和我會反覆思考我們腦海里出現過的事情。這些閒談屬於記者工作的一片灰色地帶,即用事不關己的方式評論世間的一切,同時又想知道我們所觀察到的事情是否值得寫一篇報導。
科技對行為和社會產生的影響,是亞當和我過去經常討論的一個話題。我們要尋找的是“脫節”,是事情不會像廣告宣傳的那樣,或是像人們做出的假設或推測,比如科技本身就是有意義的,並不一定能夠得到證實。對於許多試圖分析這場個人通信革命的記者來說,我負責的報導區域——矽谷就是一個富礦。
我對這個話題的興趣部分來自我的經歷。我看到了科技是如何改變我自己的行為的。我能夠看到自己把大量的時間花在了媒體上,改變了自己的通信方式,在遠離電子設備時感到有些焦慮,還會用它們來逃避尷尬或消磨無聊的時光,甚至是在開車的時候。與其說是我看到了科技的利弊,倒不如坦白地說我認為它十分強大。
2003 年,我曾寫過一篇文章《數據的誘惑:它會令人上癮嗎?》。在故事的開頭,我寫了一位風險投資人花了2 000 美元參加一場會議,但他說自己根本就沒有集中注意力,因為他說他還在同時使用自己的筆記本電腦和手機。“我很難關注一件事情。”他說,“我想我病了。”
從工作和個人的角度來看,我感謝科技作為一種自由與創意的工具所具備的無與倫比的威力。多虧了科技,我不必在紐約工作,而是可以居住在舊金山,待在自己所報導的地方——矽谷之中。我每天,每個小時,甚至隨時隨地都可以和我的編輯同事們通話,在我的家庭辦公室或在路上提交我的報導。我還曾坐在舊金山第九巡迴抗訴法院法庭外的地板上寫過一篇頭版新聞,報導的是音樂檔案共享公司Napster 的訴訟案所涉及的法律爭論,然後用手機把文章內容告訴了我的同事。
除了更加便捷外,我發現科技不僅能讓我變得更加高效,還以某種方式使我變得更具有創造力。我可以在靈感到來的時候隨時工作。我也可以更方便地休息,比如,在午飯時間跑去健身房,拿出手機確定自己沒有錯過任何事情。那時候,我沒有意識到這能對我起多大作用,但我發自內心地感覺到自己對人生有了更多的掌控力。
這種掌控力本身也是喜憂參半。我當時並沒有看得很清,但我開始思考自己生活中有關效率與機會的問題。我們如果可以做更多的工作,會怎么樣?我們如果可以隨時隨地保持聯繫,會怎么樣?我們應該那么做嗎?多虧我和雷吉之間的互動,我的想法才能更加深入。
在我還沒有遇見雷吉的時候,這些互相矛盾的力量刺激和縱容過一個對我很有說服力的觀點。2004 年,我寫了一本驚悚小說《沉迷:有關愛與其他醉心之事》。書中對科技上癮的威力和它有可能改變我們的生活進行了推測。它更像是一本科幻小說,而不是科學,但我的確借鑑了自己一年前在為報紙寫報導時所發現的一些剛剛興起的科技。科技是書中的罪犯,也是我寫作和出版這本書的重要伴侶與合作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