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巴村位於青海省海東市化隆縣金源鄉巴燕鎮東南31公里處,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藏族村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科巴村
- 外文名:Keba village
- 地點:青海省海東市化隆縣金源鄉
- 行政級別:村
一、村子由來
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藏族村落。據說他們的祖先是吐蕃軍隊的將軍,其職責就是屯軍邊。而歷史的際遇,卻使將軍的後人成為純粹的農牧民,於是在山巒和溝壑中有了一個叫科巴的村落。
二、村子特點
作為古村落,它雖然沒有江南水的靈巧與精緻,沒有中國北方四合院的嚴謹與規整,但卻凝聚著繼承傳統、順應發展、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無窮智慧。整個村落嵌於綿延群山山腳下的“v”形之中。院落形制基本為四合院,院門極為簡單,沒有過多的色彩與裝飾。個別人家門楣上雕刻有傳統的經卷和蝙蝠圖案。院牆及牆體由當地泥土夯制而成。院外往往有由土夯起約1米高的近似方形的矮牆圍圩,以便夜晚圈管牛羊。房屋為平頂,便於晾曬麥類。幾乎家家都有佛龕,煨桑爐和架起的經幡。室內與藏族大多數民居一樣,以木板為牆面,把土夯的牆體遮蔽在外。所以在外觀上,就是一座土屋,而內部卻素樸、整齊,表現出實用中求美的心智。四面木板牆面有些地方有意製成櫥櫃式,以便存放日用器物,顯得科學、合理、巧妙、實用、美觀。
三、村子地理位置
由於科巴村所處位置在化隆回族自治縣境東部,鄰近甘肅省,其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因而這裡的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如挖掘出來的刻有西夏文的大鐘、帶有款識的日用瓷器以及鐵鑄的器物。當然科巴村並不是由於這些歷史沉積而擁有了榮耀的光環,而是由於它是藏傳佛教丹斗寺生存發展的棲息之地,是藏傳佛教後弘期的星火燎原之域,在這個意義上,丹斗寺的興衰發展與科巴村唇齒相依。
由於科巴村所處位置在化隆回族自治縣境東部,鄰近甘肅省,其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因而這裡的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如挖掘出來的刻有西夏文的大鐘、帶有款識的日用瓷器以及鐵鑄的器物。當然科巴村並不是由於這些歷史沉積而擁有了榮耀的光環,而是由於它是藏傳佛教丹斗寺生存發展的棲息之地,是藏傳佛教後弘期的星火燎原之域,在這個意義上,丹斗寺的興衰發展與科巴村唇齒相依。
四、村子周邊景點
丹斗寺坐落於黃河北岸的小積石山中。距離科巴村約8公里,是藏傳佛教後弘期的發祥地。史料記載,公元9世紀,吐蕃王朝贊普朗達瑪滅佛,在衛地曲臥山修行的僧人藏·饒賽、餚格迥、瑪爾巴·釋迦牟尼三人為躲避災禍,佑護佛法,歷經艱難,最終來到這裡,在此禪定、修行、悟道。而刺殺朗達瑪的拉隆·貝吉多傑也在附近修行。後來他們剃度附近村子的喇欽·貢巴饒賽為徒,傳授畢生所學。喇欽·貢巴饒賽成名後,於此建丹斗寺,弘揚佛法。特別是向衛藏的盧梅·崔臣嘉措等10名弟子傳授之後,使藏傳佛教再度復興於衛藏而聲名遠播。無論是僧,還是俗,來到這裡,耳之所聞,目之所見,都令人由衷升起欽佩與敬仰之情。
丹斗寺坐落於黃河北岸的小積石山中。距離科巴村約8公里,是藏傳佛教後弘期的發祥地。史料記載,公元9世紀,吐蕃王朝贊普朗達瑪滅佛,在衛地曲臥山修行的僧人藏·饒賽、餚格迥、瑪爾巴·釋迦牟尼三人為躲避災禍,佑護佛法,歷經艱難,最終來到這裡,在此禪定、修行、悟道。而刺殺朗達瑪的拉隆·貝吉多傑也在附近修行。後來他們剃度附近村子的喇欽·貢巴饒賽為徒,傳授畢生所學。喇欽·貢巴饒賽成名後,於此建丹斗寺,弘揚佛法。特別是向衛藏的盧梅·崔臣嘉措等10名弟子傳授之後,使藏傳佛教再度復興於衛藏而聲名遠播。無論是僧,還是俗,來到這裡,耳之所聞,目之所見,都令人由衷升起欽佩與敬仰之情。
五、《熱夢科巴》
2015年8月3日,原生態藏族歌舞劇《熱夢科巴》,在梅蘭芳大劇院進行了首演。這是根據青海省化隆縣一個小山村所發生的真實事件改編的歌舞劇,所有演員都是來自青海大山中的孩子。他們投入的表演,淳樸的歌聲,感動了在場的每一位觀眾。
在青海高原,黃河北岸赤裸的群山中,有一群藏族孩子,他們家裡祖祖輩輩在農牧交雜地區勞作,很多人從來沒有走出過大山。這裡的很多孩子從小就在家裡幫著趕牛放羊、乾農活,甚至要到幾百里以外的無人區里去挖蟲草,貼補家用。終於有一天,在支教老師的努力下,在愛心人士的幫助下,這些孩子們有機會走出了大山,走到了北京。
由於經費問題,沒有盛大的舞台布景,沒有華美的演出服裝,所用的道具大多是志願者和孩子家長親手製作,但孩子們專注的眼神,有力的動作,贏得了陣陣掌聲。今晚《熱夢科巴》還將在梅蘭芳大劇院繼續上演。
據悉,北京師範大學的志願者將陪伴著孩子們,度過20天的北京之旅,希望他們好好學習,經過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
如今,村落的桑煙依然瀰漫,寺院的吟誦依舊繞樑,我們期待科巴和丹斗在全球一體化的浪潮中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