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體制

科學研究體制,科學社會學研究的範疇之一。指科學研究的組織原則、組織方式和科學制度、組織結構及運行機制等方面的總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科學研究體制
  • 地位:科學社會學研究的範疇之一
  • 作用:促進科學與經濟、社會的發展
  • 包括:科學研究機構、科學管理機構等
發展,意義,

發展

科學研究體制的產生和發展,受科學系統的發展需要和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所制約;同時它通過不斷改變自己的結構形式,推動和促進科學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科學史上最早出現的科學研究體制是17世紀英國等地的科學研究學會。在學會內部,科學家通過討論會、出版書刊等形式進行學術交流。到18、19世紀,科學研究體制的形式是建立某一學科或某一項目的專業化研究機構,這類機構就象物質生產中的工場手工業一樣,已有嚴格的專業化分工,並受協作勞動的制約。20世紀以來,科學研究的社會化程度愈來愈高,並發展為國家規模,出現了科學、技術、生產的整體化趨勢的科學研究體制。
科學研究體制是國家政體的一種建制,屬上層建築領域,包括科學研究機構、科學管理機構、科學法規和科學政策等。各國社會制度、經濟和教育條件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科學研究體制。例如,美國、日本等,是官(政府)、民(民間)、學(學術機構)三位一體的科學研究體制,社會學家稱之為多元體系。美國聯邦政府對多元體制的領導和控制採取兩種方法:①通過直接的、等級程式的政府權威,控制為政府工作的科學家;②通過財政預算。蘇聯強調集中統一的科學研究體制,從科學研究的經費、人員、物質、項目安排直到生產,都由中央統一規劃;在機構上形成幾個金字塔,如國家科學院、國家計畫委員會、各工業部門等系統都有一套複雜的組織機構。80年代中期以後,開始醞釀改革。中國針對科學研究與生產脫節,政府統得過死等弊端,正在進行科學研究的運行機制、組織結構、人事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意義

科學研究體制對導向科學活動,提高科研效率,增強科研活動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