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浩劫:闖禍的科學

《科學浩劫:闖禍的科學》主要講述了,氣候變化、核破壞、生物危險、大型強子對撞機,這些事物有什麼共同之處?它們都有終結世界的潛力。人類每—項偉大的科學創造,都伴以同等程度的危險——沒有什麼進步不帶冒險。為了追求知識,為了個人的好處,科學研究把地球上的生命置於無情的危險境地!世界有沒有可能灰飛煙滅?瘋狂的科學比災難片更震撼!

基本介紹

  • 書名:科學浩劫:闖禍的科學
  • 又名:Armageddon Science the Science of Mass Destruction
  • 作者:(英國)布萊恩·克里格(Brian Clegg)
  • 譯者:王祖哲 
  • ISBN:9787535773623, 7535773621
  • 頁數:296頁
  • 出版社: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9月1日
  • 開本:32
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作者簡介

布萊恩·克里格(Brian Clegg),在劍橋大學獲得物理學學位,為多種刊物撰寫專欄文章、特寫和評論。他最近的書是《大爆炸之前》(Before the Big Bang)。他與妻子和兩個孩子住在英格蘭。
王祖哲,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從事藝術哲學、美學、文學理論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有近二十餘種譯著出版,如《藝術對非藝術》、《藝術哲學:當代分析美學導論》、《別逗了,費曼先生!》、《居里一家》、《地球簡史》、《愛因斯坦的小提琴》、《神聖幾何》、《夏娃的種子》、《另類美國史》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瘋狂的科學家
第二章大爆炸與黑洞
第三章原子大破壞
第四章氣候災難
第五章極端生物危害
第六章灰色的黏稠物
第七章信息崩潰
第八章機器取代人
第九章未來的擔憂與自然的陷阱
第十章謹慎的樂觀
索引
譯後記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後記

2011年的春季學期,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讓我去給他們的研究生講一門名為“文獻翻譯”的課。這很“荒唐”,因為我是同一個大學的文學院的教師,當然他們讓我上課的原因,僅僅是因為我翻譯了若干本書。話說回來,我倒也確實有一點心得樂意與學生們分享:好為人師嘛。
在我為學生解釋了將一本英語書翻譯成漢語書中間的全部技術細節之後——包括如何處理著作權、如何“討好”出版社的編輯這樣的雞毛蒜皮的事情——我開始了實戰演習:我把以前翻譯過的一些英文文本拿來,讓學生們翻譯一些段落,然後自命不凡地拿出我的譯文,並且令人掃興地告訴她們(大多數是女生),為什麼她們的譯文不如我的好。假如我不是站在教師的位置上,如此自負必定會招致大家公開的抗議。還好,學生們倒是欣賞,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然而,實話實說,學生們中有不少人的文筆實在漂亮,這才令人高興。
課進行了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我們在浪費能量:如果以這種方式翻譯一本新書,豈不妙哉。我對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的編輯表達這個想法,於是我們就得到如今被大家捧在手裡的這本書。
我翻譯了1~3章,以及每一章的開頭幾段,並且翻譯和整理了注釋和索引。學生們的分工順序如下:
第4章:盛國偉;葛純;劉香露;李娜娜
第5章:王珺;劉媛
第6章:姜龍春;高利利;李濤
第7章:毛金金;周長翠
第8章:郗夢雪
第9章:李家駒;李桂傑;曹靜
第10章:譚潔;禚虹陽
我校對了全部譯稿,最終結果連我自己都滿意。我也高興地構想,在學生們畢業多年之後,這本書會成為一件美妙的紀念品:她們和老師曾經成就了這么一本書。
當然,沒有人敢保證譯文中不存在幾個叫人臉紅的蟲子,那應該由我這個校對者負責。
王祖哲
[email protected]
2012年2月14日

序言

李約瑟博士(Joseph Needhanl,1900~1995)寫過皇皇十五卷《中國科學技術史》。這書名很可以奉承中國人,但“李約瑟難題”(即為什麼現代科學起源於西歐而不是中國或其他文明?)卻表明他不認為傳統中國存在科學——是的,我們有依賴於經驗的技術,但沒有建立或者發現普遍的科學規律的那種意識。
在我看來,所謂“李約瑟難題”與“為什麼筷子起源於中國”是類似的——我們其實沒有理由預先假定每一個民族有什麼必然性或者正當理由,“應該”發明出科學或者筷子。一切文明成果、每一文明模式,全然出自人類共同具有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而想像和創造的內在脾性是與一致性作對。科學和筷子有用而方便,但這不是每個文明“應該”發明出科學或者筷子的理由。說到底,科學也罷,筷子也好,對於我們的生存而言,原本是不必要的。打個比方吧:如果你追問為什麼只有澳大利亞有鴨嘴獸,而世界其他地方沒有,你就失去了理性:畢竟,為什麼全世界每個地方都應該有鴨嘴獸?
無論如何,科學在古希臘的發生,並不出於實用的目的,也不出於必然的理由;科學的發生,是一樁偶然的幸運(或不幸)的事情,本是起於一些聰明的頭腦為自己發明了這么一種有趣的智力遊戲,正如古代中國的文人把他們的聰明用在詩歌上一樣。無論科學還是詩歌,如果僅僅是七八個人的怪癖,那就難以成為一樁被社會認可的事業。在古希臘,科學蔚然成風,其理由卻不像科學本身那么理性:古希臘人把科學與神的創造聯繫在一起,於是就有後世的斯賓諾莎的哲學和威廉·佩利的自然神學,而為科學提供邏輯思維的數學和幾何學沾染的神學色彩,在畢達哥拉斯學派那裡就已經表現得過分清楚了。因此,科學在古希臘誕生之際,就被視為一種試圖窺破諸神秘密的僭越之舉,正如普羅米修斯從天界盜火一般。
中國的技術卻是一種樸素得多的東西,那不是哲學家或者術士的法術,而是能工巧匠的經驗。儘管與神農氏、有巢氏有關的神話透露出中國先民與古希臘人一樣具有神秘的脾性,但是,由於技術必定與人類凡俗的生活難解難分,因此技術很快就失去了神秘的色彩,而被視為人的巧智而非神的力量。中國人過於早熟:即便發明了指南針,他們也仍然把這個原本很能夠引起好奇心的現象視為“自然”現象,不曾表現出什麼意圖要理解這一現象背後的那種更為深廣的玄暗力量。
因此,科學在西方誕生了,卻始終帶著詭異的色彩:科學家懷著虔敬的心情,自以為在理解神的本質,而下里巴人卻相信科學家是一些用靈魂與魔鬼做交易的人。一方面,科學在現代突飛猛進,另一方面民間卻對科學抱著懷疑之心。與此不同,古代中國人對技術持有類似於現代的看法,技術不過是工巧的一個雅號而已;而對於別無目的的科學探索,中國人卻採取了蘇格拉底式的態度:那是些奇技淫巧;哲學家或者學者應該把智力轉向人間的道德。因此,早先中國人對科學採取的是輕蔑的態度:因為無用,所以無聊。
後來的故事,是看似無用的科學卻在工業革命中與技術手拉手,中國在近現代的痛苦經驗中也意識到了科學的力量,對科學的崇拜代替了對科學的蔑視。自從五四以來,“德先生”和“賽先生”就被奉為中國的救世主。對科學的警戒之心是不存在的。曾經被視為“奇技淫巧”的“科學”,搖身一變成了理性與正確的別,稱。“科學的”等於“正確的”!在很多人看來,核子彈是純粹的可喜之物,是國家力量和民族驕傲的資本。這種想法蠻有理由;但是,我們至少應該意識到,從人類整體而言,核子彈的發明是愚蠢而可悲的。
要認識科學的禍害潛能,何須核大戰。車諾比和福島核災難讓中國人心驚膽戰,然而事情畢竟過去了,離我們也有一段距離;但是,污染的環境、有毒的食品、氣候的變暖、物種的滅絕、能源的短缺、人口的龐大,卻是中國人很有機會遭受的苦楚。我們終於意識到科學帶給我們的,並非全都是我們喜歡的東西,科學有一個黑暗面。
然而,中國人缺乏悲劇意識,似乎是天生的樂觀主義者,他們仍然相信科學能夠解決科學製造的麻煩。果真?大自然真的那么包容,任由我們胡作非為,然後也樂意給我們足夠的時間收拾殘局?科學確實有潛能為日益暴增的人口提供新材料和新能源嗎?有沒有一種臨界狀態,支持人類文明的生態系統轟然崩塌,即便科學也無回天之力?
科學仍然在發展。生物學、信息技術、機器人科學將開闢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同時也帶來新的危險與挑戰。人類文明越來越依賴於日益複雜的科學與技術,我們的生存顫顫巍巍地坐落在人造系統上,這樣的系統或許包含導致災難的潛能(想想銀行和電力的信息系統崩潰會導致什麼結果)。
科學越來越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中,社會管理中的科學方面越發突出。決策必不可免地要依賴於專家,但是每個公民都應該對科學的本性有所理解。對未知領域的好奇心是無法遏止的,對宇宙的理解總有正當的理由;但是,科學是一柄雙刃劍,而對科學的利用不是一個純粹的科學問題:利益集團的介入,把事情搞得極端複雜。在目前這個生死攸關的世紀,讓中國人對科學的消極方面保持戒心,正是時候。
王祖哲
濟南山東大學
2012年6月25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