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新文獻:沒有我們的世界

科學新文獻:沒有我們的世界

在《沒有我們的世界》里,艾倫·韋斯曼以全新的視角探討我們人類對這個星球的影響他引導我們在腦海中勾勒一個沒有我們的的世界。在這部影響深遠的作品中,韋斯曼向我們闡述了以下內容:人類銷聲匿跡以後,我們的基礎設施建築是如何土崩瓦解,最終又如何消失殆盡的;日常使用的物品或許會像化石一樣萬世水存;銅管和配線會在地質運動的作用下擠壓成透著紅色的岩石層;為什麼我們最早期的樓房可能成為世界上保存時間最久的建築,而塑膠、青銅雕塑、無線電波和一人造的物質又將如何成為我們留給宇宙的最永恆的禮物。

《沒有我們的世界》向我們展現了這樣的圖景人類消失後沒兒天,在紐約捷運系統中泛濫的洪水將開始腐蝕城市的根基。此外,隨著各個城市的分崩離析,縱橫交錯的柏油馬路將讓位於真正的叢林。它描述了充斥著化學物質的農場將如何退回原始狀態,不計其數的鳥類將獲得新生、興旺繁盛,而蟑螂則會面臨滅頂之災,因為在沒有我們的城市中再也沒有供熱系統。他還告訴我們,人類的哪破壞活動是永不磨滅的,我們最傑出的藝術和文明中哪些將留存最久。這是一部筆觸細膩的敘述性寫實文學,科學性和可讀性的完美結合使讀者易於接受書中的觀點。它深刻剖析了我們對這個星球的影響,視角新穎獨到,不同於其他作品。

基本介紹

  • 書名:科學新文獻:沒有我們的世界
  • 作者:艾倫·韋斯曼 
  • 類型:科學與自然
  • 出版日期:2011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3946564, 9787543946569
  • 外文名:The Word Without Us
  • 譯者:趙舒靜
  •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 頁數:311頁
  • 開本:16
  • 品牌: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科學新文獻:沒有我們的世界》:科學圖書館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艾倫·韋斯曼 譯者:趙舒靜
艾倫·韋斯曼,屢獲殊榮的新聞記者,他的報導在《哈珀斯》、《紐約時報雜誌》、《大西洋月刊》、《發現》和美國國家公共電台等地辦發表或播報。他曾是《洛杉磯時報雜誌》的特約編輯,現在新聞從業者團體Homelands Productions中擔任資深出品人,並在亞利桑那大學教授國際新聞學課程。《沒有我們的世界》是他對一篇文稿《沒有人類的地球》(發表於2005年《發現》雜誌)的擴充,被評選為“2006年度美同最佳科學寫作”。

媒體推薦

本書是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實驗.是極富想像力寫作的偉大創舉。
——比爾·走克吉奉,《深度經濟》和《自然的終結》的作者
《沒有我們的世界》充滿了想像力,引人入勝,幾乎能讓人像受了催眠術一般迷醉徜徉。在你坐下來讀書之前,你可得確保你有足夠的時間,因為你會被艾倫·書斯曼“劫持”到另一個世界裡,久久地沉迷其中。這本書或許能夠改變人類,讓這個星球發生真正意義上的變化。
——查爾斯·沃爾弗斯,《洛杉磯時報》圖書獎作品《鯨魚和超級計算機》的作者
艾倫·韋斯曼勾勒出我們作為一種既顯赫又恐怖的物種所處的境地。他與讀者進行交流;他對地球和人類的愛顯得真摯而透明。
——巴里·洛佩茲,《北極夢想》的作者
這部作品精確地描繪了事物變得支離破碎的過程,所涉及的領域之寬泛不禁令人吃驚……文字清晰透徹、飽含情感。認識到人類的處境之後我不止一次地瞠口結舌。我相信這本書會成為經典之作。
——丹尼斯·柯文頓,入選美國國家圖書獎最終角逐的《拯救與沙山》的作者
引人入勝,尖銳犀利,見解深刻,文筆優美,《沒有我們的世界》展現了人類對地球的影響,滄桑的筆調和帶有悲劇色彩的辭藻遠遠超越了乾澀而枯燥的科普著作。對於一個正在玩弄自身命運的物種而言,這是本極其重要的書。
——詹姆士·霍華德·昆斯特勒,《漫長的緊急狀況》的作者

圖書目錄

序:猴之公案/001
第一部
第一章:伊甸園留存之香/003
第二章:夷平我們的家園/009
第三章:沒有我們的城市/015
第四章:史前世界/033
第五章:失去的動物種群/047
第六章:非洲悖論/062

第二部
第七章:土崩瓦解/085
第八章:殘存/096
第九章:永不消逝的聚合物/106
第十章:石化加工區/123
第十一章:沒有農場的世界/139

第三部
第十二章:古代與現代奇蹟的命運/167
第十三章:沒有戰爭的世界/179
第十四章:沒有我們的鳥類/188
第十五章:熱點遺產/199
第十六章:我們的地質記錄/217

第四部
第十七章:我們走向何方/235
第十八章:我們身後的藝術/246
第十九章:大海,搖籃/257
尾聲:我們的地球.我們的靈魂/271
致謝/278
參考書目/290

序言

猴之公案
2004年6月的一個清晨,棕櫚葉的屋檐下,安娜·瑪麗亞·桑提背靠一
根柱子坐著。她皺著眉頭看著馬扎拉卡的同族人,和他們那位於柯納布河(
亞馬孫河上游厄瓜多境內的支流)之上的村落。安娜·瑪麗亞已年過古稀
,除了頭髮依然烏黑濃密之外,整個身體猶如一顆乾癟了的豆莢。她灰色的
眼眸猶如兩條灰白的魚兒,困在她臉部深凹的黑暗漩渦之中。她用蓋丘亞族
人的方言和瀕臨消失的薩帕拉語責罵她的侄女和孫女們。拂曉後沒過一個小
時,她們和村裡的所有人都醉倒了,唯有安娜·瑪麗亞還是清醒的。
這是“冥加”儀式,在亞馬孫語中是“建立新農屋”的意思。40個赤腳
的薩帕拉印第安人擠在一起圍成圈,坐在長凳上,其中有幾個臉上還抹了油
彩。男人要出去砍伐和焚燒樹木,來為安娜·瑪麗亞的弟兄清出一片種植木
薯的場地,於是大家痛飲“奇喳酒”,為男人祈福。雖還是孩子,他們也用
陶製的碗啜飲著乳白色的發酵啤酒。薩帕拉婦女成天都在咀嚼木薯的果肉,
果肉在唾液的作用下發酵,釀成了這種啤酒。兩個用草繩編辮子的女孩從人
群中穿過,往碗裡斟滿“奇喳酒”,端上鯰魚肉拌成的稀粥。年長者和客人
可以享用一塊塊煮成朱古力顏色的肉。但是安娜·瑪麗亞·桑提——最年長
的一個,卻什麼都沒有吃。
儘管其他民族都已經奔向新的千年,薩帕拉族卻還未進入石器時代。他
們相信自己是蜘蛛猿的後代。他們過著和猿猴一樣的生活,依然居住在樹林
中,砍下棕櫚樹的樹幹和白粉藤的藤蔓來支撐棕櫚樹葉編制而成的屋頂。在
種植木薯之前,他們最主要的蔬菜是棕櫚樹的樹心。他們撒網捕魚,用竹製
的標槍和吹箭筒獵殺貘、野豬、野鶉和鳳冠雉,以此方式獲取蛋白質。
他們依然維持著這樣的生活方式,但是捕獵的資源已經所剩無幾。安娜
·瑪麗亞說,當她的祖父母還年輕的時候,儘管薩帕拉族是當時亞馬孫流域
最大的一個部落,沿河而建的村落中住著20萬人口,但這片森林養育他們全
然不在話下。可是後來,遙遠的地方發生了什麼事情,他們的這個世界——
或者說其他任何人的世界,都今非昔比了。
這件大事便是亨利·福特發現了批量生產汽車的方法。對充氣輪胎的需
求使得雄心勃勃的歐洲人在每一條適合航行的亞馬孫支流中逆流而上,強占
種植橡膠樹的土地,強抓勞動力抽取樹的汁液。在厄瓜多,歐洲人得到了
住在高地的蓋丘亞族印第安人的協助——他們早先聽過西班牙傳教士的福音
傳教,樂於幫忙把那些住在低地的、不信上帝的薩帕拉族的男人們綁在樹上
,強迫他們不停勞動直至死亡。薩帕拉的婦女和少女被視為生育機器和性奴
隸,強姦的暴行奪走了她們的生命。
到19世紀20年代,東南亞的橡膠種植減小了南美乳膠的市場份額。橡膠
帶來了種族大屠殺,在此期間幸免於難的一二百個薩帕拉族人躲藏了起來。
有些假裝蓋丘亞族人,居住在搶占他們土地的敵人中;其他的一些逃到了秘
魯。官方認為厄瓜多的薩帕拉族人已經滅絕。1999年,在秘魯和厄瓜多
結束了長期以來的邊界糾紛問題之後,有人發現一個來自秘魯的薩帕拉族巫
師在厄瓜多的叢林中行走。他說,他最終得以見見他的親人。
重新發現厄瓜多的薩帕拉族人對人類學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政府承
認了他們的領土主權——儘管只是祖先土地的一小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
批准他們復興文化、傳承自己的語言。此時,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只剩下4個
,安娜·瑪麗亞·桑提便是其中之一。他們曾經熟知的森林幾乎已經無跡可
尋:從占領他們土地的蓋丘亞族人那裡,他們學會了如何使用鐵制彎刀砍伐
樹木,如何焚燒樹樁以便種植木薯。每次收穫之後,這塊土地就得休耕好幾
年;四面八方,高聳入雲的繁茂森林都被之後生長出來的纖細的月桂樹、木
蘭和柯巴棕櫚樹所取代。如今,木薯被製成“奇喳酒”,成了他們日常的主
食。薩帕拉族人倖存到了21世紀,不過,他們是醉醺醺地邁入新紀元的,而
且以後也將一直如此。
他們仍然保持著狩獵的傳統,但男人們奔走一天也沒找到貘,甚至連只
野鶉也沒有,於是他們不得不射殺蜘蛛猿。在過去,食用蜘蛛猿的肉可是件
大逆不道的事。安娜·瑪麗亞再一次用她那瘦小、失去了拇指的手掌推開了
她孫女們端來的盛有褐色肉塊的碗。她拒絕食用煮熟的猿肉,朝它抬了抬疙
疙瘩瘩的下巴。
“我們要是連自己祖先都吃,”她說,“那我們還算什麼呢?”
森林和熱帶草原曾是我們的家園,但現在,很少有人還能感受到我們與
動物祖先之間的紐帶。儘管人類與靈長類動物分道揚鑣的現象最初出現在另
一片大陸上,但亞馬孫薩帕拉族人的所作所為依然值得我們去關注。我們對
安娜·瑪麗亞所說的話越來越有感觸了。雖然我們沒有被迫成為嗜食同類的
妖魔,但是,難道逃避未來我們就可以不去面臨可怕的抉擇嗎?
二三十年以前,人類逃過了核戰爭的毀滅。幸運的是,我們還能繼續躲
避核威脅和其他大規模的恐怖行為。不過現在,我們總是詢問他人:我們是
不是一不留神就吞下了有毒物質,或是使得全球氣候變暖了?我們也這樣問
自己。我們濫用水資源和土地資源,導致資源的日益枯竭;我們還濫殺動植
物——而它們呢,或許永遠地消失了。一些權威人士稱,我們這個世界有朝
一日會一片荒蕪,烏鴉和老鼠在野草中穿梭,彼此掠食。若世界真的變得如
此糟糕,就算以我們自吹自擂的超群智力,又何以知道人類一定能成為堅強
的倖存者?
事實是,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十分固執,不願意接受這種最糟糕的可能
,也從未認真思考過對未來的種種猜想。求生的本能讓我們變得軟弱可笑—
—我們一直否認和忽視那些災難性的凶兆,害怕它們會把我們嚇得渾身發軟

如果那種本能只會令我們一味等待,那就太糟糕了。如果它能使我們抵
御凶兆數量的攀升,那就是件好事了。人們對生的希望瘋狂而固執,不止一
次地編造出在廢墟中得以拯救的奇幻故事。現在,讓我們來嘗試一個新的實
驗吧:假設最糟糕的事情已經發生了!人類的滅絕不可避免,不是因為核災
難,不是因為小行星撞地球,也不是因為其他任何能引發生物大規模滅絕的
事件,就算是倖存下來的物種也面目全非、瀕臨死亡。生態問題讓人們做出
了可怕構想,在這類假想中,人類會在痛苦中慢慢消亡,與此同時也把許多
其他生物拖下了水……然而,人類的滅絕卻也不是因為這個。
我要說的與上面這些都不一樣。在我所要描繪的圖景中,我們所有人將
會突然消亡。就在明天。
這事兒或許沒有可能,但若是建構一個論點,倒也不是全然沒有可能。
假設說有一種人類特有的什麼病毒——自然的病毒或是某些人懷著邪惡的目
的製造出來的病毒——令我們遭受了滅頂之災,而其他生物卻毫髮無損;或
是哪個仇恨人類卻才華出眾的奇才以什麼手段攻擊了人類區別於大猩猩的那
3.9%的獨特DNA;再或是他想出什麼絕招使人類無法產生精子;也有可能
是耶穌或者外星人將我們帶走,要么升到了榮耀的天國,要么被關在宇宙中
的某個動物園裡。
看看你身邊的世界。看看你的房子、你的城市、周圍的土地,還有腳下
的人行道和人行道下方的土壤。想像它們都原地不動,獨獨少了我們人類的
模樣。把我們去掉,看看剩下的事物。如果大自然中剩下的事物和我們的同
胞生物突然擺脫了人類所給予的無情壓力,它們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要過
多久,氣候才能夠恢復到我們發動引擎之前的樣子呢?
多久之後,大自然才能收復失地,讓伊甸園恢復到亞當或能人出現之前
的容貌和氣息呢?大自然可能抹去我們曾經生活在這裡的所有痕跡嗎?它將
如何吞噬我們龐大的城市和公共設施,如何將不計其數的塑膠製品和有毒的
人工合成材料轉化成良性的基本元素呢?會不會有些物質實在違背自然生態
,無法被大自然同化呢?
還有,我們最傑出的創造物——我們的建築、藝術和靈魂的展示又會如
何呢?它們真的會永恆么,能留存到太陽膨脹、地球熔為灰燼的那一天嗎?
甚至是在那之後,我們會不會在宇宙中留下些模糊卻永恆的印痕,讓持
久的印記光彩熠熠地反映出地球上的人類文明?我們在行星間留下的印記又
能否表明,我們曾經居住在這裡呢?
為了知道沒有我們的世界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我們必須關注眼前的這個
世界。我們無法進行時空穿梭,而化石所記錄下的不過是一小段不完整的歷
史罷了。但是就算記錄是完整的,未來也未必如實地反映過去。有些物種在
我們手中徹底滅絕,它們或它們的DNA很可能從此完全消失。我們做的有些
事情是不可挽回的,但若假設我們一開始就未能進行進化,那么一個沒有我
們的世界將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或許也不會有這么大的不同吧。大自然曾歷經了更為糟糕的毀滅,但又
讓荒蕪的一片重現生機。即使是今天,地球上仍然有那么一些地方能勾起我
們對史前伊旬園的生動回憶。如有機會觀摩,我們會對大自然的勃勃生機大
吃一驚。
既然不過是在想像,我們也不妨假設我們活著的時候大自然也能繁榮昌
盛。畢竟,我們自己就是哺乳動物。不同的生命形態一同構成了繁華勝景。
隨著我們的消逝,這個星球會不會因為我們不再能夠繼續造福而變得有點兒
蕭條呢?
沒有我們的世界會想念我們,而不是如釋重負地大出了一口氣——有沒
有這樣的可能性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