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外交

科學外交

科學外交,是指通過國家間的科學合作獲取科學知識、構建建設性國家間關係、應對共同挑戰的一個外交領域和一種外交政策工具。

科學外交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以科學為載體,具體表現為政府推動的國家間科學主體的交流、合作;二是以政治、經濟、氣候、環境、衛生等領域的外交進程為載體,科學在這些領域外交進程中或在其中某個環節發揮主體性或關鍵性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科學外交
  • 概念範疇:外交領域、政策工具
  • 表現形式:科學交流合作;科學在外交領域發揮作用
  • 所屬領域:外交
興起背景,局限挑戰,中國特色,

興起背景

21世紀以來,科學外交日益成為各國尤其是西方已開發國家的一門顯學。
全球化的推進為科學外交興起提供了時代背景。一方面,全球化的深入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帶來眾多新問題、新挑戰,解決這些共同挑戰需要跨國科學合作,要求打破科學和外交之間的分野,使科學在外交和國際關係中發揮作用。另一方面,全球化的深入也帶動了科學的全球化。各國科學界聯繫與互動加強,科學探究過程、能力和活動走向同質;科學技術日益滲透到國際關係中,推動外交向政治與科學日趨融合的方向發展,為“科學”用於“外交”提供了便利與基礎。
科學在各國外交中的影響上升。一是科學兼具“硬實力”與“軟實力”的雙重屬性,對各國經濟、軍事乃至綜合國力比拼的影響日益擴大,提升了科學在各國外交中的分量。二是全球性挑戰使專業性較強的公共治理領域紛紛進入外交範疇,氣候外交、衛生外交、數據外交等外交形態日益顯現,科學在提供證據幫助理解和選擇不同的政策方面產生了越來越大的作用。三是新科技革命推進了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網路化、數位化、智慧型化等新技術形態的發展,政治上拓展了國家主權邊界、個人權利內涵,經濟與社會形態上加快了各國傳統產業和社會組織的轉型。如何維護各國主權與安全,推動經濟、產業發展與社會形態平穩演化,引導各國相互協作,加強監管,對外交提出了新的要求。

局限挑戰

然而,科學外交在全球範圍內興起的同時,其健康發展還面臨多項挑戰。
第一,科學外交面臨客觀現實的制約。一是科學外交涉及跨部門、跨領域和多樣客體。科學與外交分屬不同領域,需要跨部門互動,在政治與科學之間建立協調機制;科學研究合作項目的全球化與其治理機制的滯後性,全球性與區域性挑戰應對措施的多樣性與優先次序等,都提高了科學外交的門檻。二是各國科學水平存在差異。科學發展水平會影響各國國家發展戰略需求和外交目標,科學水平較高的已開發國家重點關注地緣政治影響、戰略利益的達成等政治目標,科學水平較低的開發中國家較多注重國內衛生、教育、科研等公共領域的能力建設等科學利益,導致不同科學水平的國家難以成為平等的科學合作夥伴,增加了科學外交的複雜性。三是國家利益的考量。科學外交首先關注的是國家利益,無論是科學合作,還是外交進程中涉及科學因素的談判,都以國家利益為指引,即便是在應對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時也是如此。四是科學外交效果仍有限。國家間關係以及與主權相關的簽證規定、數據流向、領土和海洋爭端等因素往往導致科學合作流於形式,效果有限,制約了各國對科學外交的興趣。
第二,科學外交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西方已開發國家謀取單方面利益、進行地緣爭奪、戰略競爭的政策工具。西方已開發國家特別是美國依仗自身科學優勢,不重視開發中國家利益和全人類共同利益的需要。美歐通過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等措施限制開發中國家的創新,要求開發中國家同意不強制實施藥物專利許可等,都是已開發國家選擇性利用科學外交謀求單方面利益的鮮活事例。冷戰時期美蘇的科學合作項目一直被美國用來“傳遞”對蘇聯行為的不滿;美軍在東南亞等地區實施的公共衛生項目被用來支持美軍在東南亞地區的前沿部署,都體現了美國將科學外交視作地緣政治鬥爭的工具。特別是近年來美國視中國為戰略競爭對手,以“科學”為工具開展對華科技戰。2017年12月美國發布《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稱,“印太”地區正在發生地緣政治競爭,指責、誣衊中國的相關科學外交政策對美構成經濟挑戰、價值觀挑戰、安全挑戰,從而推動對華科技“脫鉤”,限制中國科學、產業發展;還推行所謂的“清潔網路計畫”,維護自身科學壟斷地位。

中國特色

科學外交無疑有其合理性與積極意義。科學研究日趨精密,國家間關係的發展與和平環境的維護愈發複雜,傳統外交手段難以解決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等。科學因其專業性與中立性,參與外交可幫助更好地應對這些挑戰,但應堅持幾個原則以克服自身局限性以及西方主導的“科學外交”存在的問題。第一,堅持各國主權平等,以共享科學合作成果為前提。將開發中國家視為科學合作的平等夥伴,助力開發中國家提升科學能力與水平,為科學外交的進一步發展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第二,堅持以科學原則為基礎。科學外交通過科學語言,以一種為各國容易理解的方式促進國家間交流,有利於提升互信,共同應對挑戰。第三,堅持以共同利益為依歸。在一個以民族國家為主體的國際社會裡,外交維護主權、追求國家利益是應有之義,通過科學尋求各國接受的利益平衡點,是科學外交發展的方向。
長期以來,中國科學外交主要聚焦“引進來”,側重從國外引入先進科學技術。當前,中國科學發展水平有了巨大提升,但還有很大進步空間。近年來,面對西方已開發國家特別是美國以逆全球化、強化地緣競爭意識為特徵的“科學外交”,中國在部分關鍵性科學領域仍存在被西方已開發國家“卡脖子”的現象,美國甚至以“科學”名義損毀中國國際形象。對此,中國除國內加大科學投入、最佳化科學機制、培育科學人才,進而全力打造科學能力、提升科學水平這一根本應對之道外,還需要制定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適應新形勢的科學外交戰略、方向、重點。一是戰略上凸顯科學外交在中國總體外交中的地位。科學外交不局限於科學領域,現實中科學外交更多地體現於其他領域或某個外交行動與進程中。提升科學外交在總體外交中的地位,制定符合自身科學水平和國際社會現實需要的科學外交戰略,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其他領域外交中充分發揮科學優勢,有利於科學、合理地維護和拓展國家利益,並在這一過程中提升道義優勢。二是加快中國科學外交“走出去”。隨著中國科學水平的提升,在以科學援外為主要內容的“走出去”方面也應逐漸成為中國科學外交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走出去”加強與開發中國家、國際組織以及各國科學主體的科學合作,構建自己的科學外交網路;主動參與、塑造國際議程,打造新型國家間關係,緩和西方已開發國家強加於中國的地緣政治壓力,同時也為“引進來”、推動國內科學創新創造更好的國際環境。三是在科學外交上側重為國際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助力開發中國家科學能力建設。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發及其在全球的蔓延說明,各國在公共空間、公共治理領域面臨的挑戰日益凸顯,需要科學方法、專業知識應對解決,特別是開發中國家在公共衛生等領域面臨的科學能力建設瓶頸更為突出,亟須科學外援助力。
總體上,現階段中國應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引,以周邊和“一帶一路”為主要平台,以公共空間、公共領域治理為內容,以提供科學公共產品為著力點開展科學外交;助力開發中國家公共治理能力建設,共同應對相關挑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